“九二共识”无法回避

2016-02-12 12:36修春萍
统一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九二共识祖国大陆海峡两岸

■ 修春萍



“九二共识”无法回避

■ 修春萍

“九二共识”是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无论两岸关系紧张或和缓、僵持或发展,“九二共识”都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所在。究其原委,盖因“九二共识”是在国家尚未统一情况下,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正向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既是共识,而且是就原则问题所达成的共识,就意味着双方为使两岸关系能在双方尚有重大政治分歧未解决的情况下得以向前发展,在考虑了历史与现实、原则性与灵活性等众多因素后,于争拗中找到了都能接受的交集,并愿意共同加以遵从。但如若共识被否认或打破,双方就会重起争拗,甚至陷入更差境地。回望历史,从“九二共识”达成,到实现具有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再到陈水扁当局否定“九二共识”、大肆进行“台独”挑衅,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对峙,以及马英九当局明确反对“台独”,回到承认并维持“九二共识”的道路上来,两岸关系一路走来,无不印证着“九二共识”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极端重要性。如今两岸关系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2016年5月20日再次上台执政的民进党当局,不愿意承认“九二共识”,不接受其核心内涵——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所带来的后果将不仅仅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不复存在,而且有可能再现紧张。

一、“九二共识”及其达成

1992年11月,祖国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如何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识”。从两岸公布的达成“九二共识”相关资料和当事人的回忆中,我们可以相对细致地整理出当时的脉络,并从中体味出个中更为丰富的内涵。

1992年10月27至29日,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进行工作性商谈。祖国大陆为更妥善处理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应遵循的五条原则,其中第二条是:“在处理海峡两岸交往事务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也反对‘一国两府’以及其他类似主张和行为。”台湾提出三种关于一个中国问题的表达方案加以回应,其中一个方案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海协会于11月16日致函台湾海基会,同意各自用口头方式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并提出海协会口头表述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从以上双方往来函件看,双方虽然站在不同立场、角度,叙述方式和强调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双方明显是有交集的。双方的共同点在于:两岸“两会”都表明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谋求国家统一”;而分歧点则在于:台湾强调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祖国大陆则坚持“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这其中双方的共同点其实就是双方的共识所在,而这也正是“九二共识”的核心。

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需要正本清源的问题,即,流传甚广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说法。从上述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双方当时围绕的实际上是如何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而并非是有关“一个中国内涵”问题,其中的差异显而易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的指向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而“一个中国内涵”则是指由谁来代表中国。另外,双方当时对待歧见的做法也颇有深意。双方既有交集也有分歧,于是在交集的前提下各自口头表述,达到的是求大同存歧异的目的。而海协会提出的“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提法,则为日后两岸在存在政治分歧的情况下,进行事务性以至民生和经济方面的交往预留了广阔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台湾岛内有一些人出于分裂国家和其他政治目的,一直想歪曲、篡改“九二共识”,陈水扁当局更是直接否认“九二共识”,声称1992年达成的是“没有共识的共识”。但是,历史就是历史,任何人都无法更改。

二、“九二共识”达成的背景原因

20年前,两岸能够达成“九二共识”,是由众多原因共同促成的,择其要者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两岸民间存在着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巨大动能,祖国大陆和台湾当局都有推进两岸关系的意愿,这是达成“九二共识”的前提。从民间看,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赴祖国大陆探亲之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迅速扩大,两岸民间积累的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能量越来越大。从祖国大陆看,自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确立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政策方向后,一直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推动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从台湾看,随着祖国大陆综合实力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台湾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也日益严峻,台湾当局为摆脱困境,有意缓解、改善两岸关系。这些都为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提供了有利氛围和前提条件。

第二,双方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问题上立场接近,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达成“九二共识”的根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台湾相关法律也载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当时的台湾刚刚制定“国家统一纲领”,开篇即明言,“大陆与台湾均是中国的领土,促成国家的统一,应是中国人共同的责任”。由于国民党当局败退台湾后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并形成了一个强势舆论氛围,李登辉上台后一时还难以在政治上完全扭转,因此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立场与态度,与祖国大陆所坚持的一个中国原则立场接近。这种共同认知的存在,使得双方有了求大同的基础,以及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政治意愿。

第三,双方在确立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愿意照顾对方利益,以务实、灵活的态度处理分歧,是“九二共识”达成的关键。“九二共识”是在两岸刚刚打破台湾海峡封冻30年的坚冰后达成的,双方当时在政治上分歧之大是可以想见的,其中最主要就是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涵义。台湾当局的“国统会”于1992年8月通过的《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中共当局认为‘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来统一后台湾将成为其辖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我方则认为‘一个中国’应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华民国,其主权及于整个中国,目前之治权,则仅及于台澎金马,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在此现实下,如果不正视分歧,不考虑对方的关切和现实处境,是很难达成共识的。只有直面分歧,正视两岸仍处于分离状态的现实,以包容的胸襟,采取务实、灵活的方式,才能够化解冲突,放大交集,求同存异,达成一定程度的和解和一致。“九二共识”正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暂时搁置争议,以务实、灵活的方式放大交集,并以存差异不妨碍求大同的方式达成的。

“九二共识”的达成所体现的政治智慧在于,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可以最大限度容纳各种不同观点、看法和利益关切的框架,这就是一个中国的框架。这个框架既为各种分歧包括对一个中国原则政治含义争议的存在提供空间,也为化解分歧创造了平台。就目前现状看,近20年来,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台湾岛内政治、社会生态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两岸间除了政治分歧仍然存在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与认识差异,较为突出的包括“台湾主体意识”上升,中国国家认同弱化,等等。要确保两岸关系沿着和平发展的轨道不断前进,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就需要展现更大的包容,照顾各方利益,允许各种分歧与观点存在于一个中国框架内,并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化解分歧,拉近彼此的认识差距。

三、“九二共识”无法回避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不仅是两岸关系的根本和基础,而且在确定两岸关系基调的同时,也铺就了发展两岸关系的轨道。正因如此,“九二共识”基础上的两岸关系发展才会有互信、善意,进而产生内生性巨大动能。“九二共识”达成以来的20多年间,两岸关系起伏迭宕,经历过1993年的“汪辜会谈”,也经历过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激烈斗争,直到终于走上和平发展轨道。在这个过程中,祖国大陆对“九二共识”的坚持,岛内分裂势力对“九二共识”的歪曲与否定,从正反两个方向强化了“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发展重要基础的地位,从而使承认“九二共识”才能发展两岸关系、才能给两岸关系增添正能量,成为海峡两岸的主流认知。2008年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取得飞跃性发展,台湾民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巨大红利的同时,也更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保持稳定与发展的重要性也得到越来越广泛重视。台湾是选举政治,不同政党交替上台执政是一种常态,但祖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却是海峡两岸必须直面的历史与现状,这一事实并不因为岛内政局变化而有所改变。所以,台湾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必须面对这一现实,也正由于此,在处理两岸关系问题上也必须就是否承认“九二共识”做出明确表态。

民进党对于必须直面“九二共识”并非没有认知,民进党参选人蔡英文在2016年1月台湾大选战胜对手当选后,不得不就此做出回应。她在接受台湾《自由时报》专访时表示,“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了若干的共同认知和谅解”,她“理解和尊重这个历史事实”;认为两岸在这个基本事实与既有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与发展,并解释称“既有政治基础”的关键元素之一,是“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以及双方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同样内容,蔡英文在5月20日的就职演说中再次加以表述。但是,在此“不得不”做的回应中,蔡英文以文字游戏手法刻意模糊焦点,偷换概念。她虽承认1992年两岸曾有过会谈,同时却极力回避两岸1992年的会谈是基于双方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的基本共识这一历史事实。在抽离了双方共同认知的“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后,蔡英文开始偷梁换柱,将概念偷换为“相互谅解,求同存异”。中国有名古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核心意涵和基本认知,那么相互谅解、求同存异也就没有了附着与基础,成为无源之水与无本之木。两岸关系之关键点在于两岸同属一个国家的基本事实与认知,本着这一原则,两岸中国人发展出了两岸关系这一国家完全统一前双方交往的特殊安排,这也就是人们将“九二共识”称为发展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要义所在。两岸在同属一个国家这一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上具有共同认识,从而形成共识,对因政治、司法体制等不同而产生的分歧可以求同存异,对交往过程中的利益纠葛可以相互谅解,并由此将两岸关系推入和平发展轨道。这是事物发展的逻辑,也为两岸关系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所证明。台湾民进党当局倒果为因,试图用障眼法将两岸人民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形成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引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即欲将两岸通过和平发展最终达至祖国的和平统一,变轨为达至国家的分裂,这无疑是祖国大陆绝不答应的,也是不可能的。

“九二共识”核心实质内涵是两岸对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的承诺与认知,是在国家尚未完全统一情况下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智慧性表述,它并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更不会因台湾岛内政局变化而弱化其政治分量。在两岸关系的航船上,“九二共识”是压舱石,是定盘星,承不承认、坚不坚持“九二共识”对台湾任何当政者来说都是试金石,模糊不得,也绕不过去。

猜你喜欢
九二共识祖国大陆海峡两岸
浅析“台湾网红”的网络传播现象
对台湾青年在陆交流与融入的新观察与新思考
海峡两岸
两岸成人教育学学科专业培养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海峡两岸
祖国大陆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毒品犯罪立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