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飞,刘左元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00)
网络虚拟社会人的发展刍议——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解读
马相飞,刘左元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00)
网络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社会分层的对话机制,赋予个体自由发展条件的同时,也伴随着人实践活动主客观层面上的严重的错位。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真正的价值旨归在于“自由的维度”,它是主客观高度统一的结果,需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客观物质性存在剖析网络虚拟社会中人发展的问题,通过加强立法、宣传教育、回归现实关照“虚拟”与“现实”的关联,指出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正态发展路径,以促进人的真正自由和解放。
网络虚拟社会;实践哲学;主客观;人的发展
“虚拟”源于拉丁文“Virtus”,本意是指“可产生某种效果的内在力量或者能力”、“实际上起作用”、“事实上存在”等。英文中的“虚拟”一词也是在“实质上的”、“实际上的”、“事实上的”以及“有效的”等意义上使用的[1]。“虚拟”是相对于现实而言的,它不是指根本不存在的“虚幻”的概念,网络虚拟社会是依托于网络技术将现实生活加以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在这一虚拟世界中人的发展和现实息息相关。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社会民众越来越深地陷入一种虚拟化的生存方式[2]。新的生存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更好地接近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们所一直追求的“自由的真正的维度”。这一维度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网络虚拟社会人的沟通模式打破了以往社会分层对话机制[4],体现出“自由的真正的维度”,即每个人的自由没有受到他人的束缚,同时又建立在尊重他人自由基础之上的主客观高度统一的结果,是实践哲学视角开启人类“自由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研究“网络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有必要进一步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具体内涵。
“只要一息尚存,我永远不停止哲学的实践”[5],苏格拉底如是说。在苏格拉底之后,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理论的、实践的与创制的,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套实践哲学理论体系。古代希腊罗马哲学中更多地强调道德实践理论,即使人变好的活动。德国古典哲学时代,康德将哲学分为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康德所指出的实践哲学是基于实践理性提出来的,即人为自然立法的过程,强调人为自己立个目的,目的、对象、手段、行为等是构成实践的要素。黑格尔把实践纳入了认识论,但是由于黑格尔体系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黑格尔没有从根本上看到实践活动的物质性。费尔巴哈被称之为“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即在自然领域是唯物的,到了社会历史领域就是唯心的,究其原因就在于:虽然费尔巴哈看到了人的实践活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是他认为这种统一就是“人即自然”的统一,这种统一是机械的、片面的统一,德国古典哲学对于实践的研究在发展中仍存在时代赋予的局限性。马克思辩证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合理思想,进而建立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体系,即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6]即人的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具体的存在,在于人们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一种“总和”中的现实性的社会关系,人不是预成的,而是“生成”的一种社会存在。这种“生成性”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和主观能动性。人要在尊重客观物质性,坚守社会历史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价值旨归:“自由的维度”,这也是实践哲学的内涵。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视阈下“网络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的正态就是实现主观与客观、“虚拟”与“现实”的平衡。
(一)在主观层面,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存在物,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但是人的活动和动物有本质区别: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因而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主要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6]。有鉴于此,虚拟社会人生存状态的生成和存在是现实的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新科学技术的结果,因此,当现实的人走入虚拟社会时,也需要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人的主体价值,而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一种适度的主观能动性,不是将自己凌驾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盲目的主观,也不是被虚拟世界奴役的消极的主观。
(二)在客观层面,对社会历史性的关注
基于人是现实中的存在,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也要重视和关注社会历史性。因为人的存在不仅仅是自身存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自己生存的这些无机条件、社会条件中的一种存在形式。所以虚拟社会人的发展要考虑到人之为人的所生存的现实空间,不能沉溺在虚拟世界不去观照现实社会,要把自己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存在,当作自己在现实世界的正确自我实现的延伸。在虚拟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历史条件,不能偏离现实的轨道。
(三)在客观层面,对客观物质性的关注
现实中的人的存在和发展需要考虑客观物质性,需要去考量现实,尊重规律。世界的变化和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人只有认识和利用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而不是企图去改造规律,在认清这一客观实际后,虚拟社会人的正态发展就绝不仅仅是对于主体价值的弘扬和对人们美好理想的向往,而更多地是去关心和关照现实世界,看到网络虚拟社会也不是一个没有秩序的虚幻的世界,而是需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实质和本来面目,看清网络虚拟世界的架构,关注客观物质性,不断重塑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的正态发展,要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弘扬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尊重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保证“虚拟社会中的人”能获得“有效的自由”,实现“虚拟”与“现实”、主观和客观的有机的统一。
(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度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指人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好的一面:人在虚拟社会中可以进行自己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种依托于虚拟技术而构筑的不断超越历史环境、超越现实环境的虚拟时空,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极大肯定。虚拟空间中存活的人的生存活动进一步确证人本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是对于人的真正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人在虚拟社会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彰显,是现实人想要获得解放和自由的美好诉求。但是虚拟社会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表现在有些长期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生活的人,过度夸大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失去了现实条件的约束;另一方面,有些长期生活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人,错估自己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而导致自身在虚拟世界迷失自我、甚至被虚拟技术所奴役。
(二)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消解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生存空间是网络虚拟世界,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监管力度匮乏,人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生存,而不考虑对他人的生存所造成的影响,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不断建构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形象而忽视网络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隐形的延伸,忽视社会和历史存在的现实条件的延伸,其结果必然导致整个网络虚拟社会的混乱状态。
(三)人的客观物质性的消解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出:“从施特劳斯到施蒂纳的整个德国古典哲学批判都局限于对宗教观念的批判。他们的出发点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7]。德国古典哲学的出发点是超越于现实存在的神学,是缺乏客观物质性的,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人的出发点则在于超越于现实存在的虚拟世界中的人的自由,其探寻的是一种非必然的结果,是一种“我思故我在”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世界的出现是对于人的客观物质性的消解。
所以,网络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现状,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度发挥、对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消解、对人的客观物质性的消解。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方面:适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有利的,是对人们的主体性存在的认可,是对现实人超越现实、向往自由的一种肯定;但是过度的发挥会演变成“人类中心主义”,而且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人发展的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消解也是不利的,是对人们存在的现实条件的误解,其结果必然导致网络虚拟世界的无序状态。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缺少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指导和引领,没有达到主观和客观的高度统一。
(一)要加强立法
要尊重客观存在,看到人的受动性,而这种受动性又不完全等同于被动性,即:“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7]。所以,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出发,要看到虚拟世界的环境中也有现实的层面,不能只顾超越,不顾限定,也不能过于超越,而迷失自我,那样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那样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人性得到解放的世界。因此,要加强立法,通过法律来约束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行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加强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的立法,可以促进人在其中的正态发展。
(二)要加强宣传教育
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是人们对于人的主体价值的追求与肯定的结果,是人们渴望自由和获得自身价值不断实现的产物。但是,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缺少对受动性的观照,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这时候起(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当意识离开物质世界去构造‘纯粹’理论的时候,社会意识已经在一定条件下超越了社会存在”[8]。社会意识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由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开作用的结果,因此社会存在仍是决定社会意识。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发展对人的自觉自由活动的提升、人对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的发展更要关注社会存在,关注现实。这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告诫人们人的主体性的弘扬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要在人类的主体性弘扬的基础上,建构人的受动性的维度,看到人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关系中的实践的存在,这种存在要求我们学会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社会,置身于虚拟世界,去看到现实人的社会关系在虚拟社会仍然存在,看到虚拟不是脱离开现实世界的虚拟,而是相对于现实的虚拟。其中人实际的发展过程,不能顾此失彼,要保持人的双重维度的平衡,人既是主观的存在,又是客观的存在,是主观和客观交相呼应的结果。
(三)要回归现实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启示我们要立足于现实社会人的发展,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任性而为的,它的发展是遵循正确的轨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我们回归到现实世界,回归现实是探寻“真正自由的维度”的有益路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中的路径是:回到现实,获得“真正的自由”。由于虚拟社会中人的存在是对于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抽象,因此,我们要在现实社会中找寻虚拟社会人的正态发展的路径,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至于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人是现实性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在社会生活中、在不断地与他人的交往活动中,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精神生活。人要处理好现实世界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塑造人之为人的应有之义,建构人的现实本性。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生存方式是对人的自由向往的更好地追求,是对人的意义和价值的极大的弘扬,可以更好地彰显人的主体魅力,但是我们也要对虚拟社会人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即:要回到现实,面对虚拟世界,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不是法外自由和不受市场规律和规范约束的“虚假自由”,而是真正地看到在虚拟社会人的发展过程中,既要肯定自身又要否定自身的“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由王国”之所在。
综上所述,网络虚拟社会中人的正态发展路径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需要保持张力思维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构筑主客观平衡的过程,这种张力思维和平衡视角,不是指“非此即彼”,而是指“辩证统一”,即要加强立法、加强宣传教育、回到现实。这样,人的发展就不会是“过度”虚拟的状态,而是一种和谐的、良性的、正态的发展过程。
[1]贾英健.论虚拟生存[J].哲学动态,2006,(7):26.
[2]刘新刚,卢鑫.虚拟人与当代社会发展[J].理论与改革,2015,(3):5.
[3]共产党宣言(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4]刘左元.新媒体打破了以往社会分层的对话机制和模式[J].新闻记者,2012,(4):95.
[5]赵敦华.西方哲学著作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of People in the Network Virtual Society——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actice philosophy of Marxism
MA Xiang-Fei,LIU Zuo-Yuan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2400,China)
The network virtual space breaks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tratification dialogue mechanism,and gives the individual free development condition,but also with the serious dislocation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pects of the people’s practical activities.The true value of Marx’s practical philosophy lies in“the dimension of freedom”,it is the result of a high degree of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from the people’s initiative,social history,objectivematerial existence,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in Network Virtual Society,he development of“virtual”and“reality”by strengthening legislation,publicity and education,and returning to reality,point out the normal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people in the network virtual society,to promote the true freedom and liberation ofman.
network virtual society;practical philosophy;Subjective and objective;human development
B15
A
1009-6566(2016)05-0106-04
本文为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项目“微传播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项目号:2015000020124G048)、山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基于微信传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号:J15ZD16)的阶段性成果。
2016-06-26
马相飞(1990—),女,吉林榆树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刘左元(1980—),男,山东临沂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