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传喜,汤立许
(1.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尚文与尚武:当代中国武术发展的笔透检视
蔡传喜1,汤立许2
(1.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瑰宝,续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当代中国武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既有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入驻的压力,也有其本土传统武术自身的瑕疵。研究认为:通过剖析中国武术的溯源,不难发现中国武术起于宋,成于明,全面大发展于明末清初;从中国武术人文魅力的经验中,诠释了中国武术内涵的武德气节、尚武精神和民族情怀;最后,通过检视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道出主体不明、重艺轻技和重技轻艺的困局。基于此,在续承这一传统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兼合尚文与尚武的路径抉择,才能真正使中国武术沿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发展;技击;尚武;尚文;中国武术
文武双修30年之久的蓝晟曾说过:上善若水、四两拔千斤是太极拳的核心要义,它是先天自然之能、出世间上上智,饱含儒、道、佛等三为一体,荟萃了人类生命的大智慧。[1]学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疏证》中就指出:“学书如学拳,学拳者步法、手法和身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谓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传其意者也”。[2]学者王岗在其著作《中国武术技术要义》一书中讲道:“综观千百年来的文化旅途,不论是中国艺术还是中国文化,无不渗透出与‘意’的相关命题,诸如中国诗词讲求‘意境’,中国绘画阐释‘神韵’,中国书法探寻‘韵味’”。[3]诚然,早年人们就觉察到中国武术的肢体美与书法字画的艺术美朝相辉映,武艺与书法相通,尚武之下持笔探墨神似游龙,在挥笔写下灿烂的诗篇之后,无不会令人心生反思,即能文不能武,能武不修文等矛盾问题的凸显,致使当代中国武术的发展在无意识中陷入了文武不兼修的窘境格局。
1.1武术兴起的社会背景
话说,中国武术的溯源可以踏寻到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之中,早在100多万年前,当时人们生产资料极具匮乏,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为了生存进而开始进行狩猎活动。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之中,逐渐形成了跳跃、闪躲、奔跑、滚翻、拳打、脚踢等技法手段,其后武器制造和运用更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能战胜禽兽的特殊手段。[4]王绍铿认为:“《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习用干戈’是关于人类最早使用兵器的文字记载,并将‘习用’理解为一些实战演练的招数,以此打败炎帝擒杀蚩尤。”[5]当然,这里提到“习用”的招数绝不能与后来的侠客和武术家的精湛武艺同日而语,但至少可以断定它应当是武术的萌芽阶段,不难发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期,武术已经出现在人类的视野里。关于中国武术兴起的社会背景史上众说纷纭,观点颇多。蒋剑民认为:“中国武术历经沧桑,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猿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其萌芽和发展阶段与人类的生存竞争密不可分。”[6]翟继勇认为:“中国古代武术是起源颇早、发展期长、影响久远的一项运动,其萌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并贯穿于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始终,彰显着我国源广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7]钟为民认为:“在环境恶劣的原始社会,人们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与兽、自然界进行生存争斗。”[8]诚然,在狩猎过程中,人类不仅靠躲闪、拳打、脚踢等徒手格斗动作与野兽搏斗,还要毅然拿起石头和木棒等兵器与野兽抗争,就在这搏斗的过程中人类逐步积累了劈、砍、刺等生存技能,这些技能都是在生存争斗过程中自发形成、积累起来的技巧与方法,是否能用今天的武术冠以命名之还有待商榷。更有学者认为“中国武术起于宋,成于明,全面大发展于明末清初,兴于先秦的武勇,盛于汉唐的武艺,为宋代武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但不能把武勇、武艺、武术混为一谈[9]。”因此,中国武术的溯源说法颇多,由于缺少相关史料文字的记载,倘若仅仅只是凭借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同自然和野兽进行斗争的过程是我们的祖先不断摄取生活资料,改善生产力的手段之一,其后随着军事战争的推进,武术从简单的格斗,逐渐形成体系,由此出现了各种徒手和器械套路,继而演变出有一定攻防格斗内涵的中国武术。1.2武术概念的历史嬗变
概念是指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是构成命题和推理的关键要素。[10]众所周知,学界对“武术”一词的认知和理解历来就存在歧义,然而“武术”概念的统一和规范将会对武术的学科化建设的学术意义,乃至日后扬名于世界都有着不容忽视的权威。与此同时,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体系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诚然,对武术概念的界定是时代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之一,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研究视角对“武术”一词概念的诠释也不胜枚举,不难想象的是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会随着武术本身的价值尺度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11]其意表明,倘若从“武”字的写法来剖析“止戈”,显然这不是“武”字的本质含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汉字是象形文化的一种,其实“武”是举戈待动,与人、与兽搏斗或持戈而立,注视前方。《说文解字》一书中曾讲到:“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其意是指以止戈为武之“武”为“会意”范例。[12]“术”在《说文解字》中释为“邑中之道也”,它是一种具有规律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人类活动符号,而且又具备传播功能的价值符号,是指在一定价值支配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可操作和可传播功能的技艺和技能。[13]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有段近似武术定义的图文表达:“国术原是我国民族固有的身体活动方法,一方面可作锻炼体格之工具;另一方面可以供给自卫技能。”[1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中国武术教程》将武术的概念定义为“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5]。”学者王岗将“武术”一词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武术概念的定义进行分析,认为:“武术,是以攻防技击动作为素材,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以套路、搏斗和功法演练等运动形式为载体;以传统武术演练和现代武术竞技为存在方式;以实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陶冶情操、提高技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16]综上所述,史上众多的专家、学者以“武术”的本质属性作为研究的原点,从内涵和外延上运用逻辑学中的“属加种差法”对武术的一词进行深入的剖析,尚且将武术认定为:一种实战格斗的技能;一种攻防演练的技艺。
1.3中国武术的价值阐释
价值(Value)是指“值得重视的、令人喜爱的、宝贵的、珍惜的”,最早源自于古代的梵文wenwal(即:围墙、护栏、保护、掩盖)和拉丁文vallum(堤)、vallo(即:用堤护住,加固和保护),从“对人有保护和维护作用”的含义嬗变而来。[17]时代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却极易忽视价值的概念,从“一切向前看”到“一切向钱看”的历史进程中,大众似乎对于价值的实现逐步淡却。就拿奥运会来说,金牌和纪录自然是奥运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然而奥运会却不应该仅仅只是对金牌和纪录的无意义展示与炫耀,也不应该单纯地对比赛的胜负进行无尽的角逐,运动员的实质不是一部机器,而奥林匹克运动更不是对这部“人机”进行性能优劣实验的挑战过程。[18]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伴随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价值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武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绵延至今,之所以能伴随着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究其原因是其具有满足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效用,这种实际效用就是武术的价值。[20]中国武术在近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它的价值体系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诸如军事价值、教育价值、技击价值、健身价值、养生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等。[21]但在中国武术的价值体系中,其内部价值功能的真正定位却是争论不断,至今未息。[22]作为一种践行智慧的文化,“内圣外王”似乎已是中国武术的价值导向,注重强调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即通过修炼的成人(仁)之道。[23]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静无为、守弱处雌”“内圣外王、志存高远”“中正和谐、和合为美”等无不是中国武术的价值追求。[24]中国武术价值功能的实现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它作为一种文化体现了主体人与客体世界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25]因此,评判中国武术价值体系的科学化标准取决于社会的供求关系。综上所述,深入剖析如何发挥中国武术的时代价值,诸如中国武术的时代价值对人类健康、民族繁荣和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这都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者的重任。
2.1武德气节:中国武术之内涵
武德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代代传承的过程中,已经同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水准、民风民俗、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道德水准的重要组成部分。[26]历史上众多的武术家无不把武德教育放在首位,古语有云:“短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与之教”。这是武林规矩。诸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即学习武术之前先要修行武德、学习礼仪,这已成为中华武术的传统气节。[27]诚然,师傅在择徒授艺的过程中常常把德行摆在首要位置,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所饱含的宽厚、谦逊等优秀文化无不是武德气节在武术中的充分体现。中国武术着重强调“仁义”的精神,即与人进行实战切磋之际,虽然从技击的战术谋略上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之说,但是武术大家并不主张主动攻击对方,反而更加推崇“后发制人”的武德气节。[28]关于武德教育的论述,从学者周伟良发表的“传统武德主体内容的三重结构”一文,[29]到学者程大力发表的“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30]再到刘树军笔墨纵横十几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传统武德及其价值重建》可以看出,众多的专家学者等都对武德教育进行了全面、独到和精辟的剖析。[31]其后,学者杨建营认为:“武德的实质和核心是对习武者艰辛历程内在机制的一种制约,升华之后的武德更是习武者践行“内外兼修”习武历程的锤炼,从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32]诚然,习武之人历来注重尊师重道、宽厚忍让、扬善除恶、行侠仗义等高尚的武德气节,其道德水准的实质是中国传统伦理纲常在武术领域里的突出体现。总之,武德气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它形象地阐释和展现了中国武术和中国优秀文化独特的精神风貌。
2.2尚武精神:中国武术之精髓
尚武精神与侠义精神不同,它隶属于武德的重要范畴,更是习武之人的职业道德,用见义勇为精神是尚武精神的突出体现。[33]关于尚武精神的价值内涵,众多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研究颇深:张世平认为,尚武精神是人类在武力冲突过程中战胜敌人所需要精神品质的总和。[34]刘保刚在《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一文中将尚武精神的核心要义归结为勇敢无畏的精神、强健的体魄。[35]温力先生在《武术与武术文化》一书中认为:“尚武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刚健有为精神的一种展现,它在诠释尚武精神的同时,着重凸显了崇尚勇武的特点。”[36]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来剖析,尚武精神其实是关乎民族崛起,国家兴衰乃至世界和平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诸如国防意识和尚武风气的锐减令人堪忧。正如赵伯陶先生在《落日辉煌—雍正王朝与康乾盛世》一书中说道:“不幸的是,中国在康、雍、乾三帝的统治之下,选择了一条闭关自守的保守路线,恰好错过了与世界进行广泛交流的大好时机,最终致使自己逐渐陷入落后挨打的窘境。”[37]诚然,国防建设之中尚武精神可谓是“软实力”的建设,是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娱乐等各项产业勃勃发展的产力驱动器。新形势下植根民族的尚武精神,关键是要树立“大国防”观念,让全体公民认识到国防建设既是政府和军队的事,也是全体国民的重要责任,即民尚武、英雄出;民尚武,国防固。[38]其“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精神,无不是把中国武术视为“人道之门”“身心性命之学”,在这修生养性、健体防身的实践过程中感受中华武学与武者精神,促使自己变得刚强、自信和从容,从而锻造出特有的斗志和勇气,随之升华对世间万物的悲悯之心。[16]总而言之,“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体现了坚持不懈的尚武精神,尚武风潮的崛起是中华民族锐智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价值所在,它不只限于修身养性、健体防身,更在于国家稳态的永续发展。
2.3民族情怀:中国武术之灵魂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期间的民族矛盾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关注的焦点,我们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历经艰辛而不衰,遭遇千锤百炼愈发刚强,靠的就是各民族的团结奋进,靠的就是伟大的民族精神,每逢艰难困苦的时候各族儿女愈发彰显凝聚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合力与驱动力。众所周知,民族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和灵魂,但是关于民族精神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有着毋庸置疑的权威,有的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和行为状态,即是指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社会普遍尊奉的和各民族团结的道德风尚、价值追求和社会信念。[39]武术的民族情怀要不断培养习武者积极进取、匡扶正义、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培养教学相长、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的包容精神,培养民族责任心和自豪感,敢于同威胁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和民族危亡作斗争的民族情怀,彰显武者情怀的爱国主义精神。[40]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在授艺弟子之时着重强调:“对待同门师兄弟要示之以弱,临阵外辱要示之以强,众弟子皆不要斤斤计较个人恩怨,始终铭记要报效祖国,以此来彰显中国武术的时代价值”。[41]提升文化软实力旨在彰显华夏儿女的民族自信力,在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之中,以此扩大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乃至加强民族文化产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42]随时代的逐步发展,武者的情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熔炉之中与时俱进,把武德教育、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彰显习武者的民族情怀。通过习练武术的熏陶,可以自然而然地将民族情怀融系于身,这无不是中国武术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核心价值的意义所在。[43]崇德是尚武的前提条件,尚武是崇德的客观反映,践行崇德尚武的修身历练,使之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以期为社会做出贡献。[44]总之,中国武术的发展时刻与民族情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刚正不阿、浩然正气以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情怀无不是华夏儿女自古以来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
3.1主体不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据史料记载,约公元前313—238年战国思想家荀子著《苟子·议兵篇》一书中,首次用到“技击”一词,他盛赞“齐人隆技击”(注:“齐人以勇力技斩敌者,号为“技击”)。[45]早年西方学者达尔文在其著作《进化论》中讲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由此可见,军事力量已是一个军队、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因素,一个战士的生死,一个军队的存亡,一场战争的胜利都与之有着莫大关联。《说文解字》对“武”字的解释是:“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27]这里所提及的“止戈”为“武”正是中国武术侠之大者的精神所在。史上对于中国武术的主体研究历来就有歧义,诸多的专家、学者对此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上海体院的学者邱丕相在《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一文中说道:“当今的武术早已不是发轫之初的态势,即使是直截了当的拳术不再有多少能中用的,从商业化武术的角度剖析,一种是搏击对抗的武术,即散手;另一种是舞台艺术的武术,即套路。”[46]学者王岗在其著作《中国武术技术要义》一书中认为:“中国武术的技击价值曾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以一种搏杀保命术而绵延至今,与之中国武术的发展无不是围绕“武”的价值特征在蔓延,在其技击的价值功能之外还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功用依存,并且养生与健身的功用是以提高技击能力为核心价值的习武历程来呈现的”。[3]孙豹隐在其著作《搏击艺术论》中指出:“中国武术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技击一词,但是作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如果脱离了技击本意,将武术二字变成为抽象的、模糊的,甚至是令人难以理解的词汇,那么中国武术也将会变成不可思议的事”。[47]学者王林在其著作《武术传播论纲》中论述到,中国武术是“打”的理想化境界,旨在彰显中国武术行云流水、大气磅礴、天人合一等艺术化境界的不懈追求,而不是对中国武术不负责任的任意拼杀与肢解。[20]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武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饱含技击功能、舞台艺术和休闲娱乐的价值属性逐渐凸显,使得中国武术表现出以下态势:其一,被用来进行实战格斗的搏击术;其二,形成同美学欣赏一样的人体艺术;其三,用于休闲时代的健身娱乐活动。
3.2重技轻艺,诱发文化底蕴缺失
早年恩格斯在其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说道:“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它有着历史的惰性力,因为它有着消极的色彩,所以一定要被摧毁。”[48]倘若从时代性来权衡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唯一的尺度,那这一论断所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忽视甚至是抹杀了文化的民族性,如果是以西方文化为价值标尺,从整体上剖析中国文化传统便是做了否定性的评断。[49]众所周知,文化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它彰显了人类过去所创造的智慧、制度、信仰、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构成的表意象征。中国武术是老百姓创作的文化,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活动,充分迎合了民间大众的审美观点和休闲需要。武术文化是以武术为肢体形态反映中华民族关于健身、娱乐、格斗的知识、道德、技术、哲学和习俗等,是通过武术形态表现出来的行动方式和思维活动。[50]《辞源》一书中讲到技击,即“击刺之术”,在《辞海》一书中也称“搏击敌人的武艺”,是中国武术的重要内容,也是支撑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支柱。[51]曾于久在其著作《武术散打训练新论》中讲到:“武术技击的对抗性原理是中国武术散打运动的灵魂所在,这对中国散打的选择发展路径、建立互动模式和评判动作的标准不同,它在区别其它人体对抗性运动项目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2]韩金龙认为,倘若中国武术失去“击”的组成部分,那就不称其为中国武术。[53]张山在《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中指出:“技击是中国武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武术最基本的特征”。[54]学者康戈武认为,技击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载体,倘若抛开技击这一载体,那么武术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5]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现实,用“艺术”再现“技击”的现实是中国武术独有的魅力所在。[16]综上所述,诸多的专家学者已经充分地肯定了中国武术技击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武术技击这门学问还有很多不规范和不成熟的地方,在注重中国武术技击属性的过程中难免会诱发文化艺术的缺失,因此只有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促使中国武术包含文化底蕴,绽放持久的光鲜。
3.3重艺轻技,迫使技击功能颓废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当一个人并不能展现出自己力量优势的时候,那么他必然会加强在文字上面锻造,由此可见,中国人自从摒弃了武术的技击属性,那么就开始在文章上大费工夫。”[56]《道德经》一书中指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问,是以知无为有益。”[57]由此可见,只有无有才能无所不有,技击之时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空身对敌。近年来,中国散打项目的绝对优势逐渐丧失,从中泰对抗赛以及中外功夫对外比赛中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无不使中国武术界的专家、学者和教练承认传统武术技击本质的重要性。[58]学者王林在其著作《武术传播论纲》一书中说道:“中国武术的技击属性只是中国武术实践层面上肢体外在的一种有形表达,然而强身健体是中国武术的外显衬托,其形而上与核心价值体系本该是对“道”的深思,更是个人道德修为的不懈追求”。[20]武术中的“道”体现出个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反映出通过艰辛的习武历程从而获得一种对人生价值、世界观和超越生命的实践体验,乃至对天地万物、宇宙造化的情感体悟。[59]学者王岗在其著作《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一书中认为,武术将“艺”与“术”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践经验从而获得万物归根、天人相应的精神体验与生命的顿悟,即通过以武悟道,在超越武术技击本质之外,来突出高层次的自我生命的展现,并将武术纳入理想化技击艺术的范畴,注重强调武术的艺术性。[16]他还强调,武德教育是以“不打”为铁的道德戒律,是习武之人谦虚忍让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理念,它是道德控制的作用力和道德意识的形成。[60]总而言之,众多的专家学者无不认为中国武术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再者武德教育理念也无不在诠释习武目的不是伤害对手,而是防身自卫。然而,在掌握一定的技术后如若不深入挖掘武术技击的科学化体系,便不能不导致武术的技击功能颓败。
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中国武术、中国书法和中国山水画的产生与嬗变自古是融为一体的,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技法特点与艺术体系,巧借身体运动形式向世界展现了来自东方的“技击舞蹈”。众所周知,明末清初尚武风潮悄然澎湃,习武之风多为个人行为,其尚文与尚武者皆是独立开来,难能可贵的是颜李学派不仅将尚武之风融入自己的武学体系,而且还将尚文的教育思潮带入了实践认知之中,由此使得尚文与尚武的习武热具有了体育的内涵。2016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确立了七大校园项目,即足球、武术、田径、篮球、排球、体操和游泳,其中个人项目首推武术,集体项目首推足球。[61]综上所述,特殊时代有着特殊的发展使命,不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体育层面,有着国术之称的中华武术蕴含着独特的身体艺术魅力,列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对外呈现中华魅力文化的时候,武术文化只有不断去粗取精、实事求是才能成为绝佳之选。
[1]蓝晟著.国学与太极拳.中国人必修的文武之道[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228.
[2]华傅.中国世界武术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45.
[3]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79.
[4]梁永文,石伟,王庆斌.中华武术文化传承与实用技法学练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6.
[5]王绍铿.平民的追求 二十余位平民精英[M].北京:阳光出版社,2012:219.
[6]蒋剑民,黄一棉.中国红 武术=CHINESE MARTIAL ARTS[M].黄山:黄山书社,2012:1.
[7]翟继勇.体育文明的现状与发展探索=THE SITUATION 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IVILIZATION[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77.
[8]钟为民,徐宏魁,王彦庆.传统武术与健身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14.
[9]白竹.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文化常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34.
[10]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幼儿园一本通.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2014最新版[M].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4:149.
[11]曲泓颖,邵先军.中华文化公案:“止戈为武”之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14.
[12]涂又光.楚国哲学史(第2版)=HISTORY OF THE PHISOSPH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CHU[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85.
[13]林荫生.中国南少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40.
[14]王亚琼,杨庆辞,罗曦娟.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0-131.
[1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4.
[16]王岗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41,144.
[17]张学森.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讲与当代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
[18]邱晓飞.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教程[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68.
[19]范佳音,杨远波.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程 第三版[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77.
[20]王林.武术传播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1,20,234.
[21]王维,胡凯.武术价值观变迁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141-144.
[22]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1):8-10.
[23]闫民.武术的主体性思维及表达[J].体育与科学,2015(2):87-93.
[24]方云峰,郭丰平.中国武术的价值追求及其现代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40-145,148.
[25]张立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6]《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武术史话[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2:23.
[27]朱岚.中国传统文化=CHINA’A TRADITIONAL CULTURE[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54.
[28]袁雷,袁吉,杨道宁.现代大学体育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9.
[29]周伟良.析中华武术中的传统武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22(3):12-17.
[30]程大力.武德是一个历史范畴———兼论武德在现代武术界提倡之不合时宜[J].体育文史,2000(3):39-40.
[31]刘树军.传统武德及其价值重建[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32]杨建营,邱丕相.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武术教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3):112-114.
[33]李梦桐,胡晓飞,李金龙,宿继光.论尚武精神及其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8):100-106,111.
[34]张世平.论尚武精神[J].政工学刊,2006(1):46.
[35]刘保刚.试论近代中国的侠义精神[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49-154.
[36]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54,74,86.
[37]赵伯陶.落日辉煌—雍正王朝与康乾盛世[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2:5,199,214.
[38]张慧.国防动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4:295.
[39]任基实.我国宪法的立法精神[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84.
[40]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评审委员会.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181.[41]李忠轩,徐皓峰.失去的武林[M].北京:当代出版社,2006.
[42]童世骏.文化软实力[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3]冉学东,刘帅兵.从国家文化软实力视角看中国武术的价值使命[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3):251-253.
[44]邓力.武术训练与欣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3.
[45]吴继魁.技击的概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0-23,27.
[46]邱丕相,初学琳.武术套路商业化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1(3):49-51.
[47]孙豹隐.搏击艺术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48]周松峰.文化和谐之道[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23.
[49]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孔子研究院.中国梦与儒家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2014:131.
[50]张大为.武林丛谈[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225.
[51]计伟忠.学校体育教学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290.
[52]曾于久.武术散打训练新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24.
[53]韩金龙.万籁声武言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5.
[54]张山.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 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82-88.
[55]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56]季朝新,刘俊一.论体育尚武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203-206.
[57]于鸿坤.大成传习录[M].华夏出版社,2014:225.
[58]温佐惠,陈振勇.二十一世纪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本质”价值定位问题再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6):16-19.
[59]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62.
[60]王岗.从“武技”到“中国武术”[J].博击(武术科学),2006(8):81.
[61]杨华.武术替代乒乓成校园项目首选[EB/OL].(1998-08-16)[2014-04-07].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
[责任编辑魏宁]
Hsiao and Warrior:Contemporary Pen Through Review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CAI Chuan-xi1,TANG Li-xu2
(1.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College,Wuhan 430079,China; 2.Wushu College,Wuhan Sports College,Wuhan 430079,China)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the treasure of national culture,continued support and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is our common responsibility,the fac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tial arts,both strong western sports culture into pressure,also has its own indigenou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Study:through analyzing the roots of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it is not difficult to found Chinese martial arts in song dynasty,into the next,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wushu cultural charm,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wushu wushu integrity,martial spirit and national feelings; Finally,through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tial arts,what subject is unknown,heavy art light technology and light art technology dilemma.Based on this,the renewal on the process of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ture and hsiao and warrior path choices,can really make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along the direction of health science.
development;Combat;Warrior;Hsiao;Chinese martial arts
2016-04-0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CTV01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014M552059)
蔡传喜(1992—),男,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通讯作者:汤立许(1974—),男,湖北武汉人,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G852
A
1007-7413(2016)05-0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