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2016-02-11 10:35李浅予
杂文月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法国人画展机会

李浅予

1978年,剛刚从一场浩劫中挣脱出来的中国,准备在北京举办一场法国绘画作品展,并将题材限定为农村风景画。但按照这个标准,这些作品却都是在法国排不上号的二三流作品。此时,法国人面临三种选择:拒绝,你们不懂艺术,不跟你玩了;妥协,就照你们的要求办;继续谈判,最终结果是双方各让一步。第一种选择无疑将放弃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第二种,法国人不甘心;第三种,他们已经从中国人的态度看出来了,行不通。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法国人相信,肯定有。终于,他们提出了第四套方案:把他们最想向中国人推荐的现代派作品制成照片,作为附录呈现。附录嘛,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中国方面欣然接受。

1978年3月,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西方画展——“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是一次注定要载入中国美术史的大事件,为了看画展,各地美术爱好者想尽办法,有人甚至卖血挣路费来到北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一张张激动的面孔,每一幅画都是那么让人震撼。画家的名字是陌生的,甚至有些拗口,但那些麦田、原野、劳作的人们,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看来,当初中国方面的坚持是正确的,甚至起到了超出预料的良好效果。不过,细心的人还是发现,看照片的观众并不比看画的少,虽然这些“附录”和我们的生活似乎没什么关系,如果用我们以前的那套美学体系去衡量,甚至让人觉得是在胡闹。但总有那么一些东西,让人在似懂非懂中,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而在随后的岁月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最终我们不仅接受了这些“附录”,而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吸纳到了我们的主流美学体系之中。

法国人是智慧的,没有机会,就寻找、创造机会,哪怕暂时受些“委屈”也是值得的,而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即使以附录的方式呈现,也会成为一道风景。不过,仔细想想,这何尝又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我们需要的可能正是法国作为附录呈现的那部分,但囿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我们不可能把步子迈得太大,否则会遇到种种不必要的阻力,于是我们“将计就计”,与法国人进行了一场完美的智慧联动。

猜你喜欢
法国人画展机会
卡通画展
给进步一个机会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六一』画展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Joke笑话
没机会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