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庆
(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扬州 225009)
关注语篇连贯性 提升阅读有效性*
□李福庆
(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扬州 225009)
语篇连贯性是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既是作者合理安排语篇内容、恰当表达观点意图的需要,也是读者创建语篇心理表征的追求目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特定教学目标、语篇特征等重点侧重解读具体维度的语篇连贯性,只有全面研究和解读语篇特征,才能整体促进读者、作者的互动,有效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语篇层级;语篇连贯性;思维差异;语篇理据
语篇连贯性是语篇特征的主要内容,阅读教学中忽视语篇连贯性的解读必然降低阅读教学应有的理据性和明见性。语篇连贯性既是指语篇本身的衔接和连贯,也是指作者和读者的相互适应。“一组语句可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具有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即能从语篇中发现命题发展的线条,信息互有关联),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这样就能保证激活的语篇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性,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这个语篇就具有连贯性”[1]。语篇连贯性是语篇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
笔者以江苏省牛津版高中英语教材模块十第3单元的Reading部分“Aids today”为例,立足教学实际需要,从语篇层级的几个维度探究解读语篇连贯性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策略,解析英语语篇建构的理据。
让学生快速浏览近期学习的、具有典型汉民族思维模式的中文教材语篇——《云南冬天的树林》,并提出以下问题: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简要列出需要学生思考的关于中文语篇思维特征的问题。
1.Can you find the topic and the theme of the Chinese discourse easily?(感知汉语语篇归纳型思维特征)
2.Is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ragraph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discourse?(汉语段落结构不同于篇章结构)
3.Is the Chinese thinking deductive or inductive?(总结汉语思维的基本特征)
教师在此基础上呈现基本的中西思维差异(见表1)。
【设计意图】学生在思、议活动中,有目的地回顾汉语语篇的思维特征。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丰富导入的方式,增强趣味性;另一方面,在潜意识中暗示学生关注中西思维差异。教师适时呈现中西思维对照表,重点强调:汉民族思维属于归纳型思维,英美民族思维属于演绎型思维。因此,在汉语语篇中,不能轻易找到语篇的核心话题和主题,汉语段落结构不同于篇章结构。这样,学生就会形成英汉不同思维特征的概念基础,为解读英语语篇连贯性思维特征埋下伏笔。
表1[2]
在关注中西思维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高中英语教材零散的语篇连贯知识,激活已有的英语语篇图式,为整体解读语篇连贯性做好铺垫。学生观看并回顾课件所列高中已学的语篇知识(见表2),师生共同讨论、复习。
表2
【设计意图】回顾教材已有的英语语篇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语篇连贯相关的图式内容,在分散的语篇知识中整合并建构语篇连贯的基本概念,为整体解读语篇连贯性做好知识储备。
对比中西思维差异,激活已有的英语语篇图式及连贯性知识后,师生结合具体语篇,共研英美思维特征对语篇的具体影响,整体解读语篇连贯性的具体内容。
为帮助学生理解语篇话题与主题的关系,教师设置以下问题,促进师生共研。
1.What topic does the author mainly talk about in the discourse?(关注语篇话题)
2.Why does the author write about this topic?(关注语篇主题)
3.Wha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opic and the theme?(关注话题与主题的关系)
然后,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师生共同解读话题、主题的概念,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得出以下结论:话题是指作者谈论的人、物、事件、行为、现象或状态等具体或抽象的实体,通常具有客观性并以话题词汇的形式出现;主题即主旨,指作者为什么要谈论相应的人、物、事件、行为、现象或状态等,即写作的目的;主题体现作者的主观目的或情感倾向并依赖话题的延展得以实现,话题的延展不能脱离主题的制约。
因此,语篇“Aids today”的话题是:Aids today,主题为:introduce“Aids today”to arouse the awareness of protecting ourselves。
【设计意图】语篇最大的连贯是主题连贯,主题连贯是实现语篇各个层级连贯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师生共研语篇话题、主题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学生明晰了作者围绕什么进行写作、为什么进行写作。
学生再读全文,理清语篇话题结构。语篇话题结构体现话题的语义是如何被详述、增强或扩展的。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一级话题、所有二级话题,解读其语义关系。问题如下。
1.What is the primary topic of the discourse?(寻找语篇核心话题)
2.How many secondary topics are there in the discourse,and what are they?(辨析语篇次级横向话题)
3.What is the semantic relation between the secondary topics?(解读次级话题的语义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话题在语篇中的地位,“话题分为一级话题、二级话题和三级话题等,话题辖域逐次变小”[3]。一级话题和二级话题的内容结构可以充分揭示语篇的主要话题结构及其连贯关系。一级话题和每个二级话题(或次级话题)之间属于纵向线性关系;所有二级话题(或同级话题)之间属于横向线性关系。一个话题在其全部语义得到延续的过程中,即横向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同的变体:重复性或同质性话题链、非重复性或相关性话题链[4]。重复性或同质性话题是指语段内或语篇中一组同级话题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经验所指对象;非重复性或相关性话题分为直接关系(整体—部分、集合—个体、上位—下位)和间接关系(属有、添加)。
分析语篇主要话题结构之后,需要引导学生认知语篇段落之间是如何连贯的。段落之间存在多种连贯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用PPT展示这些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段际连贯的认知基础(见表3)。
在解读这四种方式的基础上,教师设问如下:Which of the above patterns of coherence are employed in the discourse?Please give your example.(辨析段际连贯方式)
教师将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如下。
表3[5]
结果1:依靠各段中的主题句思想的关联。例如,第2自然段的主题句(首句):Aids is caused by a virus called HIV,与第3自然段的主题句(首句):HIV is spreading across the world at a high rate,二者都是围绕HIV的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
结果2:依靠上一段最后一句和下一段第一句的意思关联。例如,第6自然段的末句:Since 2001,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have also been supporting Aids education and medicine programs in China,引出了第7自然段的话题:The United Nations has been very active in fighting Aids and HIV around the world.
【设计意图】段际连贯是实现主题连贯的关键。揭示段际连贯方式,目的在于解读一级话题分解为次级话题的过程与联系、次级话题的概念范畴等。体验段落之间不仅存在形式逻辑的衔接、话题的统一性与层级性、主题的一致性,而且存在着语义上的连贯性。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首段、尾段,寻找两方面的信息:首段、尾段相同或相关的话题、人物、事件等;相同或相关的话题、人物、事件等在尾段中补充性的叙述内容。问题设置如下。
1.What are the same topics,characters,or events in the first paragraph as the ones in the last paragraph?(分析首尾连贯的附着物)
2.Are there any further information linked with these topics,characters or events in the lastparagraph?(关注尾段补充信息)
教师呈现学生讨论结果如下。
首段中出现的语篇话题thediseaseofAids以及引出话题的the unfortunate family of A-jani,在尾段被再次述及并在信息上补充、更新,即:While losing one’s parents to this disease seems terrible and unfair,Ajani and his sister are fortune...同时,尾段的补充、更新信息也回应了首段的末句(语篇的题眼):What will happen to them?
【设计意图】首段、尾段之间既具有相邻节段连贯、照应的一般特征,又有具体特点。分析讨论可以丰富学生解读语篇连贯的视角:首段引入语篇核心话题,尾段点题;具有语篇预设功能的题眼往往以悬念或问题形式出现在首段,尾段会进行回应;尾段的回应功能往往借助与首段相同或相关的话题、人物、事件等。
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小组选择语篇的一个自然段,通过问题引领、小组汇报的形式,分步解读自然段内部四个方面的连贯特征:主题句的功能;自然段内部的核心话题与分话题;自然段内逻辑—语义延展关系;末句的功能。常用的问题如下。
1.Is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ragraph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discourse?(英语段落结构即篇章结构)
2.How many parts are there in the topic sentence and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topic sentence?(分析主题句信息构成及功能)
3.How does the core topic of the paragraph develop?(分析核心话题辖域)
4.What is the logic-seman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pic sentence and each smaller supporting topic:problem-solution,hypothetical-real or general-particular?(分析段内逻辑语义延展关系)
5.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last sentence of the paragraph?(分析结尾句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分步解读自然段的主题句功能、核心话题与分话题、段内逻辑—语义延展关系、末句功能等连贯特征,学生可以形成一个概念:英语段落的结构就是篇章的结构。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自然段内部话题的纵向线性延展特征、线性延展的逻辑语义关系分类、自然段内部前后照应和节段之间的关联。
缺省信息属于深层信息,但是与表层信息相关。语义缺省属于积极的修辞,但是,这一现象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形成篇章、段落或句子前后照应不周全、语义矛盾或残缺的印象。因此,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认知和解读语篇中的照应缺省现象。问题设置如下。
1.Can you find a sentence in which the author hasn’t expressed himself directly or clearly? (寻找语义缺省句)
2.What is implied behind the sentence?(缺省信息完形)
3.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lack of echo? (解读缺省的修辞功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知照应缺省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具有审美功能。缺省信息除了体现语言交际的经济性特点之外,其作用还在于:“话不说完,引起读者积极思维;语义矛盾,造成意外表达效果;话不说明,心照不宣或转移话题;模棱两可,欲语还休等。”[6]解读缺省信息需要读者进行信息“搭桥”,充分调动自我认知世界中的背景知识,与语篇的已有信息不断创造关联性,并通过已有信息激活概念之间的照应关系、建立话语之间的语义关联,形成统一的认知世界,从而补全缺省信息,获得语篇连贯性。
语篇连贯性根本上取决于读者创建语篇心理表征的心智过程。语篇连贯性不仅依赖形式衔接和语义连贯,而且依赖于读者的作用。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阅读目标、已有知识,根据语篇内容及其结构特征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问题设置如下。
1.Why does the author introduce so much about Aids itself and the serious situation in the first four paragraphs?(针对语篇内容)
2.How does the author connect the first four paragraphs with the left ones?(针对语篇结构)
3.Why does the author mention again in the last paragraph the family of Ajani in the first paragraph?(针对首尾段落呼应)
【设计意图】构建心理连贯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心理表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各个细节的概念单位在记忆中逐步建立相应的人物框架,最终在心智中形成完整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即心理表征”[7]。语篇心理表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作者的意图及语篇的内容;二是读者固有的世界知识和阅读目标。作者的意图和语篇的内容是依赖读者固有的知识和阅读目标而形成的”[8]。语篇心理表征取决于作者和读者的相互适应。作者的目标是使语篇获得最大的连贯性并使读者理解自己的观点、意图和态度;作者的适应只是为语篇连贯性提供了可能性,语篇连贯性最终取决于读者的理解。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紧扣语篇内容、结构、照应方式等特征所隐含的写作意图。
笔者结合实例,从中学教学常见的语篇层级的几个维度探究了解读语篇连贯性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应该根据特定教学目标、语篇特征等重点侧重解读具体维度的语篇连贯性。语篇教学不但要解读语篇连贯性,还要全面关注语篇特征的所有方面,即语篇性的七个标准:“衔接、连贯、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化、互文性。”[9]只有全面研究和解读语篇特征,才能整体促进读者、作者的互动,有效提升语篇教学质量。
[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46.
[2]王扬.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对语篇的影响[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82.
[3]曹逢甫.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i.
[4]彭宣维.语篇主题链系统[J].外语研究,2005(4):8.
[5]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9-105.
[6]李福庆.从语篇连贯性角度探究阅读理解的解题方法——以2015年江苏省高考英语卷试题为例[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5(12):60.
[7]BROWN G,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UP,1983:206.
[8]俞洪亮.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语篇回指的心理表征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13.
[9]BEAUGRANDE R,DRESSLER 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1:6-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英语语言文化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B-b/2015/0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