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用新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引领实践
范锐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灵魂和主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习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首要的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学笃信,身体力行。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发展理念是谋划推动发展的首要问题,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全球视野,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对发展经验教训、发展大局大势的精准把握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思考,凝聚着对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从根本上讲,五大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升华,必将引领推动我国发展的全局性深刻变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进入一个新境界。
第一,从世界观维度看,五大发展理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崭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考解决我国现阶段发展矛盾的重大创新成果。这是对发展内涵的科学认知。围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任务,我们党先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组织和推动科学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对发展内涵的认知不断深化。五大发展理念立足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做好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大逻辑,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识的新飞跃。注重统筹解决发展动力、发展不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内外联动、社会公平正义“五个问题”,既强调生产力层面的经济发展,又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整体推进,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这是对发展思想的全球引领。“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种变化不仅是中国外交格局的重大变化,更是中国国际角色的根本转变。过去,在国际事务和规则的制定中我们是追赶者、追随者;现在和将来,我们将成为思想的引领者、规则的制定者。一个国家能不能引领世界,靠的不仅是经济的规模和军事的实力,更主要的是广为接受的道德价值、执政理念和思想观念。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政治经济学的“中国智慧”,不仅让中国的发展站在了世界的前沿、道德的高地,也对准陷入动能殆尽、潜能消退、结构失衡的世界经济“病灶”,开出了一剂辨证施治的“中国药方”,赢得了世界各方的高度认同。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五大发展理念无疑正式拉开了这一序幕。这是对发展格局的全新塑造。“五大发展理念”不但致力于国内经济社会、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群体阶层等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整体发展,构建了一个开辟未来发展前景的顶层设计,塑造中国未来发展新格局,还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促进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推动更大范围的经济重组,引领塑造全球发展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区域合作等战略思想的提出,都是对世界未来发展格局的中国贡献。从这个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既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也蕴含着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第二,从价值观维度看,五大发展理念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是必须首先站稳的根本立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赢得人民拥护、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更是团结带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的力量源泉。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科学解决了“发展为谁”的问题。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通过发展逐步解决了国家积贫积弱和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开始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结构失调、产能过剩、食品安全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发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的困惑和挑战。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掷地有声的时代回答。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就是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人民享有优质的教育、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良好的医疗、可靠的保障、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逐步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的基本理想。所以,我们要继续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人民的需要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奋斗的方向。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人民主体的价值原则,科学解决了“发展靠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关键是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激发出来,转化为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因此,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既沿袭了党创立之初确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彰显了新的历史时期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幸福观、富裕观、生活质量观、生命价值观的新认识、新发展。
第三,从方法论维度看,五大发展理念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南。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重大升华,必然带来思想观念、利益格局、体制机制和领导发展方式方法的全方位深刻变革。从宏观层面看,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中观层面看,是实现经济主体职责定位科学化;从微观层面看,是推动领导干部能力素质专业化。其实质就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促进党员干部养成新习惯、掌握新方法,着力养成遵循规律、以人为本的习惯,养成在法治和从严环境下工作的习惯,养成依靠市场规则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学会掌握通过党组织的科学有效领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发展的新方法,使之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特质。要深刻认识新理念是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五大发展理念首先意味着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核心是适应新的发展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大家习惯于计划经济套路,对改革开放不适应;加入WTO初期,大家习惯于关门搞建设,对与国际规则接轨不适应。同样,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新时期,许多人仍然习惯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一套做法,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不适应。这就需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总开关,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坚决破除片面追求GDP、拼资源拼投入、重城市轻农村、先污染后治理、重效率轻公平的陈旧观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这是我们必须在思想上经历的痛苦“蜕变”,也是实践上必须迈过的一道“关卡”。要深刻认识新理念是领导方式的根本转变。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对领导干部意味着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过去习惯就事论事、摆平就是本事、治标不治本,现在必须善于观势谋势,更加注重从全局和长远思考问题;过去习惯更多运用政府这只手,现在必须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过去习惯行政命令、随性决策,现在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方式,严格遵循制度规范和程序规定;过去习惯大而化之、简单粗放,现在必须善于引导社会预期,精准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汇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要深刻认识新理念是工作方式的根本转变。新常态下必然会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地方和单位的核心力量,更要拿出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勇气,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坚决摒弃消极思想、畏难情绪。过去,抓发展主要靠招商引资、跑步进京、园区开发这“三板斧”;现在,必须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在工作的方式和内涵上进行改进提升。崇尚创新,就是要加大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的投入,从低成本资源和要素驱动转向人才和创新驱动。注重协调,就是要补齐发展短板,培育比较优势,增强发展的后劲;倡导绿色,就是要把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和宜居环境的竞争优势;厚植开放,就是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简单的招商引资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内引外联,把先进要素引进来、把优势产能送出去;推进共享,就是要善于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特别是企业家和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全体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实践力量,开创治蜀兴川新局面
理念的生命在于实践。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切实转化为具体行动、制度政策和工作实践。东明书记多次强调,推动四川“十三五”发展,必须坚定不移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其作为必须牢牢把握并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深学笃信的理解力、坚定顽强的意志力、抓铁有痕的执行力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在四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治蜀兴川的实践力量。我感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五大发展理念至少给四川带来四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发展动力的转换、新产业体系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嬗变、制度环境的重构,这是需要我们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
第一,用新理念重塑四川发展动力,增强引领未来的强大动能。当前,四川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位列全国第六,进入规模质量并进齐升新的发展阶段,也到了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实现 “关键一跃”,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对动力源进行彻底改造,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的强劲动能,着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提供有力支撑。其核心就是创造好“四大红利”。
向人力资源开发要人才红利。四川是人口大省,在短缺经济时期这是沉重的社会负担;在粗放增长阶段这是显性的比较优势;在转型升级时期,人才将成为第一资源,这是四川赢得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最大希望所在。从当前四川人力资源发展来看,主要是着力解决“四个不适应”问题:一是人才分布不适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需要的问题,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的问题,三是高精尖人才结构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问题,四是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不适应国际化竞争需要的问题。要从问题入手,坚持高端切入,集中抓好“千人计划”“创新企业家培养计划”“大学生和科技人才创业扶持计划”等高层次人才计划,将全省17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企业蕴藏的人才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深入实施“返乡”“回引”工程,积极推动川商川企返乡发展,大力促进四川2400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加强创业环境营造、能力教育和政策扶持,为他们在外发展积累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大展身手的广阔舞台。要全面创新制度设计,构建一套符合人才发展特点、具有针对性和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评价、服务“六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加大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让各类人才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得好,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动能。
向科技成果转化要创新红利。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迈入高级形态的标志和关键。四川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发优势的内涵和强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投入、大开发、低成本的赶超战略不再具有明显优势,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关键是抓住全面创新改革机遇,把四川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激活创新资源,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将沉睡、沉淀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创新要素与资源激活解放出来,源源不断进入市场、变为产业、形成品牌。要培育创新主体,借鉴深圳“4个90%”的经验,发挥企业在创新创造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创新人才、研发机构、研发资金向优质企业和优秀产业集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创新型大企业大集团。要完善政策体系,健全科技金融融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融资、加快发展,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向绿色低碳发展要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四川的可持续发展看,必须把绿色低碳作为发展的旗帜。这是由四川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决定的。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国家生态发展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四川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水能蕴藏量、页岩气资源量和太阳能风能资源分别占全国1/5,天然气产量全国第一,这些清洁能源都是工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最主要的动力源泉。这是由四川厚重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四川的休闲文化是一种追求优雅生活的价值观,独特的山形环境决定了四川人对阳光和清洁空气的追求超越任何一个城市,久而久之形成了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的价值观。这是由厚植四川未来的竞争优势决定的。目前四川工业增长主要靠原材料、矿产资源的开发,这样的发展模式越往后竞争优势就会越弱,必须把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转变为四川持续发展的生态红利。要加大国际合作力度,认真落实四川省、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州、华盛顿大学签订的“2+2”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建设。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全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要加快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加强江河流域源头生态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要着力打造世界性旅游目的地,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相融合。
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制度红利。30年前的深圳、20年前的浦东、10年前的天津滨海,其“新”其“特”,就在于改革开放、政策先试,释放出了创新发展巨大活力。对四川来讲,要抓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总揽,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政金融、简政放权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改革方案,不断取得全面改革新成果,带动全面发展新成效。要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这个重大机遇,按照“三年突破、五年转型”的要求,扎实推进成德绵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等改革任务,创造推广一批有实效、可复制的创新模式和创新方法,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先行省。要紧扣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按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实现供给体系和需求结构良性互动、有效对接。通过这一系列重大改革,充分释放和激发先行先试的制度红利,为四川未来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第二,用新理念重塑现代产业体系,厚植区域竞争的领先优势。实现“两个跨越”目标,关键是加快产业发展,用五大发展理念重塑四川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以中高端为特征、以新兴产业为先导、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新格局,推动四川由产业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核心是抓住三大战略机遇,形成产业先发优势。
抓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已经进入4.0时代,3D打印、智能制造、新能源、“互联网+”方兴未艾,唯有把握大势、及早布局,才能赢得先机、赢得主动,否则就会贻误时机、陷入被动。要善于从全球的大格局和历史的长距离看产业转型,善于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中汲取教训、借鉴经验。美国匹兹堡的再生和底特律的没落就是很好的案例。“钢铁之都”匹兹堡20世纪70年代末因钢铁产业衰退陷入困境,80年代初决定借助匹兹堡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科研优势,大力发展以生物科技和计算机技术为龙头的高新产业,带动发展金融、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现在已成为以生物科技、计算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与人工智能、医疗卫生、金融和教育闻名的工商业城市,成为世界传统产业城市成功转型的典范。“汽车之都”底特律拥有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汽车产业调整中没有赶上产业变革浪潮,在全球分工体系中逐渐失去比较优势,人口从1950年的180万人降到2012年的70万人,财政陷入困境,于2013年12月正式宣布破产。这给我们正在加速的工业化进程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大家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敏锐抓住产业变革机遇,谋划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抓政策变革机遇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深入研究结构性改革、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等重大政策调整和战略布局给传统产业发展孕育的市场条件和带来的机遇,立足四川传统制造业优势,充分利用国家“去产能”契机调整产业结构和市场空间,鼓励新一轮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产业链重整、经营模式创新、新产品研发,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分类有序采取兼并、重组、破产等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推动四川工业转型升级。
抓城市变革机遇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中央城市工作会提出“五个统筹”等一系列重大要求,开启了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变革,即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从注重单一城市建设转向城市群一体发展,从注重产城分区建设转向产城融合发展,从注重地上空间开发转向地上地下统筹发展。这既是我省优化城市结构、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格局的重大机遇,也是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难得契机。我们要深刻认识产业园区就是未来的城区,就是创新创造的主阵地,就是社会稳定的主战场,也是党的建设的薄弱环节,还是社会治理的难点。要按城市和产业发展新趋势,着眼于提高党领导产业园区发展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产业园区党的组织,重构产业园区治理体系,推动产业园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化。
第三,用新理念重塑对外开放格局,提升融入全球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四川作为内陆后发地区,只有开放才有出路,只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市场,才能实现更大发展。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重塑四川对外开放格局,实现由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的根本转变,全面提升四川在国家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这对四川未来长远发展是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重大抉择。
要加快构建全球通达的开放通道。对国外,重点是提升“蓉欧快铁”、“中亚班列”运营水平,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以孟中印缅、中巴、中东欧和中俄“两河流域”等为突破口,建设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战略性交通经济走廊。对国内,重点是借助长江经济带战略平台,建设24条进出川高速公路和“十大高速铁路”,加快形成以成渝双核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8小时快铁圈。对省内,重点是大力推进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衔接转换系统建设,加快形成市县联通、城乡一体、方便快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大通道建设,实现国际国内、省外省内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大流通大集聚,带动四川现代产业大发展大跃升。
要加快构建全球对接的市场体系。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催生的全球化大平台,积极拓展外资入川、川商出川的空间和层次,进一步推动四川从区域性市场向全球化市场迈进。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市,提升成都开放首位度、增创开放先发优势,抓住天府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成都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先行先试,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品牌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要大力构建国际化战略平台,加快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农业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川法生态科技园、新川创新科技园实质性投资建设,进一步提升西博会、科博会、旅博会、酒博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形成更具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力的合作平台,提升四川在国家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要深入开展国际化产能合作,推进我省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走出去”,开展园区建设、项目投资、产能转移、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促进市场和要素流动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四川在全球集聚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快构建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重点是摆脱过度依赖低地价、税收优惠和经济补贴吸引投资的方式,推动招商引资从主要靠政策优惠向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环境转化,从政府部门主导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转变。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学习借鉴和消化转化上海、天津、福建、广东自贸区试点成功经验,为四川争创内陆自贸区创造条件。对外开放核心是人的开放,关键是要开阔眼界、提升层次,为四川全方位开放合作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支撑条件。
第四,用新理念重塑现代治理体系,营造治蜀兴川的制度环境。五大发展理念指向在发展,目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结合四川实际,形成一套符合规律、行之有效的现代治理体系,为治蜀兴川创造具有现代特征和法治特色的制度环境。
着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治理体系。切实解决党的领导弱化淡化虚化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民心在基层聚集、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服务在基层拓展。去年以来,省委组织部牵头,采取“分类调研、分类施策”的做法,系统推进农村基层、产业园区、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城镇社区、机关单位、社会组织等七个领域基层党建调研。目前,农业农村、产业园区、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建设已形成政策成果,高等学校、社会组织等领域的治理体系建设正在抓紧研究,力争通过一到两年的努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成形。
着力构建以现代法治为特征的依法管理体系。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要用法治规范市场经济,加快推进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深化简政放权和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优化政务服务水平,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要进一步用法治规范权力运行,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决不允许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外行权扩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徇私枉法。要善于用法治规范社会秩序,给社会以稳定的预期和信心,给人民以安定的环境,加快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
着力构建以脱贫奔康为特色的民生保障体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落脚点是人民共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短板主要在脱贫奔康。要致力于全民共享,加快建设覆盖城乡、覆盖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制度,根本的是在于尽快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合一,应保尽保;重要的是对卫生医疗、义务教育、就业创业统一政策,均衡配置、共建共享。要致力于全面共享,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要致力于共建共享,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要致力于渐进共享,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障民生的关系,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可持续地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着力构建以选贤任能为导向的管党治吏体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重点是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抓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这个关键,努力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要突出抓好教育培训,牢牢抓住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把五大发展理念纳入干部培训重要内容、贯穿干部学习教育始终,让干部吃透精神、把握实质,真正入心入脑、主动践行。要突出抓好导向引领,探索建立体现五大发展理念要求的用人导向、考评体系和激励政策,在干部日常考核、年终考核、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和干部选拔中充分运用。要突出抓好班子建设,将五大发展理念纳入领导班子功能结构模型,以换届为契机,将善于用五大发展理念解决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的好干部、优秀人才选出来用上去,提升履职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坚定自觉做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先行者引领者落实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自觉在认识上跟进、能力上提高、方法上改进、工作上落实,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上走在前头、当好表率。
第一,锤炼深学笃信的坚强定力。定力来自思想深处的清醒笃定。五大发展理念既关切当下又指引未来,必须从思想上、政治上、战略上增强定力,坚定自觉作为行动指南和实践遵循。要增强思想定力。知之深才能行之笃。要在深学深悟五大发展理念上下功夫,更好地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理解省委治蜀兴川方略贯通起来,与深入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实践联系起来,不断加深对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的把握,从中领悟真理的力量,从内心深处增强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要增强政治定力。看齐首先体现在政治上的步调一致。要把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检验领导干部政治素养的试金石,增强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的政治自觉,坚决有力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要增强战略定力。深刻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从全局上把握新理念转化为新优势的战略机遇,从长远上加强适应新理念的战略谋划,从行动上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自信,切实把新理念贯穿到推进多点多极支撑发展、脱贫攻坚、全面创新改革等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引领实践、开创未来的一面旗帜。
第二,锤炼能做善成的过硬本领。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既有观念重塑的先导性,更有能力提升的紧迫性,迫切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敢作为、会作为、善作为的思想觉悟和能力素养。要提升专业能力解决“不会为”的问题。“不会为”的背后实质是能力危机。要主动适应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日趋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国内联动更加紧密的新形势,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现代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历练站位全局、聚焦主业的专业思维,提高领导发展、推动发展的专业素养,掌握改革攻坚、破解难题的专业方法,着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努力成为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要掌握客观规律解决“不善为”的问题。“不善为”的背后实质是规律认知缺乏。要学会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践,自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谋划工作,确保制定的重大战略、出台的重要政策措施符合规律、切合实际,确保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历史检验、人民检验的实绩。要鲜明导向引领解决“不作为”的问题。“不作为”的背后实质是动力不足。要用好导向引领、动力激发的辩证法,坚持一手抓思想引导、一手抓制度约束,一手抓从严管理、一手抓关爱激励,一手抓考核评价、一手抓督查问责,加快形成与新发展理念相匹配的考核导向、用人导向、政绩导向,引领形成主动作为、奋发有为的生动局面。
第三,锤炼革旧布新的担当精神。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维、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的根本转变,迫切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解放思想中跟上时代,在转变观念中开创未来。要树立新理念破除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往往源于对过去发展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迷恋,是改革前行必须打破的“思想桎梏”。要以新发展理念重塑思维方式,从过去片面追求GDP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转变,从过去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过去简单运用行政命令、特殊政策向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转变,从过去粗放依赖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向更加注重释放人才红利、制度红利转变,以新的思维观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要适应新常态打破发展惯性。30多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惯性,面向未来的发展是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模式演进升级。要坚决摒弃“速度情结”“换挡焦虑”,毫不动摇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增长转向集约增长深刻调整,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深刻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深刻调整,走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要实施新战略摆脱路径依赖。面对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新常态,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创新改革,不走动力衰退、低水平循环的平庸之路;坚定不移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不走畸轻畸重、顾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坚定不移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不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透支之路;坚定不移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不走画地为牢、自我设限的封闭之路;坚定不移抓好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不走贫富分化、社会动荡的风险之路,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第四,锤炼落地有声的严实作风。非知之难,行之惟难。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既要有高度的认识能力,更要有高度的行动能力,抓落实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根本。要强化一体贯彻的执行力。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化的逻辑体系,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又要坚持统筹把握和整体推进相协调;既要坚持发展的普遍性,又要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特殊性;既要突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又要着力补齐短板,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平衡性。要强化一心为民的行动力。深刻领悟五大发展理念贯穿的百姓导向、民生导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凡是对群众有利的事情就千方百计做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做;凡是群众期盼的事情就想方设法办好,凡是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就坚决改正,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植入最深厚的民意基础,最终成为共同的价值认知。要强化一抓到底的落实力。一抓到底是最好的落实。要坚持干在前头、落在实处,把推动五大发展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抓到底,把破解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抓到底,把绘好的发展蓝图抓到底,使抓落实的过程变为突破发展瓶颈、拓展发展空间、厚植发展优势的过程,成为转变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的过程。
基辛格在著作《世界秩序》中写道:“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回顾过去,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审视当下,实现发展的“蝶变”正处在历史转折的“关键路口”;面向未来,五大发展理念正引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坚定自觉地贯彻新理念、落实新要求、推动新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此文系四川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党校校长范锐平2016年3月1日在四川省委党校2016年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