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海刚
亚投行时间开启
“这是见证历史的时刻。”1月16日,经过两年多筹备,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在北京正式亮相。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当天上午的开业仪式并致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了下午的理事会成立大会并致辞。据悉,亚投行的首批贷款有望在今年年中发放。
从倡议到签约再到开张运营,亚投行的推进速度之快超出想象;就其规模而言,成员国数量也多过其他一些地区性机构创办时的情况。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国际社会对这一由中国倡建的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的欢迎与认可。
发起成立亚投行的基本初衷,自然是适应广大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硬件”建设的迫切需要,弥补各国普遍存在的基建资金缺口。按照此前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约为8万亿美元。而现有的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投资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改变亚洲国家的落后面貌,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促进本地区的互联互通,实现共同繁荣;对于处在严重困难中的世界经济来说,也将创造巨大的红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显示,每在基础设施上投入1美元,总体经济产出会增加3美元,因此,基础设施被美国前财长萨默斯等人士认为 是“实现全球经济实质性复苏的少有抓手”。
但是,亚投行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软”的方面。作为近代以来少有的由发展中国家倡导成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亚投行展示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在其中扮演“负责任大国”的诉求和努力。可以这么说,倡建亚投行既是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不力的背景下另辟蹊径的“被迫”应对,更是中国积极谋变、试图为全球治理注入新鲜元素的“主动”作为。以此视之,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和完善的进程中,亚投行成立的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尽管获得越来越多的理解、支持,但自中国提出建立亚投行的动议至今,对它的质疑和担忧也一直存在。这些主要来自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疑虑,有的是利益层面的,比如担心亚投行同现有的多边金融机构发生恶性竞争和冲撞;有的是价值层面的,比如担心亚投行的规则意识、管理能力、环保标准;有的则是战略层面 的,比如担心它成为中国对外输出政治影响力、争夺全球领导权的工具,等等。
早在去年3月,时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首度系统阐释亚投行的理念和愿景时,就曾对这些问题作出过回应。他说,中国在亚投行不会以老大自居,而是会平等协商;亚投行将建立良好的治理框架,按国际惯例办事;亚投行的核心理念是“精干、廉洁、绿色”,要对腐败零容忍;亚投行是对既有多边金融机构的补充而非替代,是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完善而非颠覆;亚投行与其他机构不会发生“踩踏”事件……总之,亚投行致力于成为一个互利、共赢,公开、透明,开放、包容的国际机构。
亚投行投入运营后,必然会被更多地置于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1月17日,刚刚履职亚投行首任行长的金立群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了上述原则和理念。他特别介绍说,亚投行将设立一个直接向董事会汇报的“合规、高效及廉正部”,以应对银行内部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随着亚投行的开业,国际金融体系当中游进了一条鲶鱼,人们期望它能促动现有多边金融机构的改革。但对亚投行自身来说,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可以预见,它将面临诸多来自内部或外部的挑战与风险 。为此,一方面,需要学习借鉴各大成熟国际机构的有益经验;另一方面,还要有机融入中国实践、中国智慧,创新性地进行制度安排和管理探索。
“一带一路”和与之匹配的亚投行,都是中国为新形势下的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相信在亚投行同其他多边机构的相互竞合中,在中国价值和国际规则的对接与磨合中,一定可以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整体增益和改善,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
考验在前方,希望也在前方。属于亚投行的时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