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城市和BIM理念的建设工程政务监管模式探讨

2016-02-11 04:31周婷婷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监管模式智慧城市

袁 晓 周婷婷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



基于智慧城市和BIM理念的建设工程政务监管模式探讨

袁晓周婷婷

(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041)

【摘要】在“互联网+”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和各类城市问题日趋严重情况下,“智慧城市”的提出为人们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思路。而在此过程中政府如何通过采用信息化技术掌握基础的城市建设核心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工程建设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和公共管理,推进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打造服务型政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而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建筑信息采集入手,结合为之提供支持的BIM技术应用,对建设工程政务监管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建造;BIM;监管模式

【DOI】 10.16670/j.cnki.cn11-5823/tu.2016.02.08

1引言

智慧城市(Smart City)作为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其本质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从而使得城市变得更“聪明”。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地开展智慧城市探索和建设,其中包括英国“电子伦敦和电子连接”计划、法国“数字巴黎”计划、新加坡“2015智慧国”等。目前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智慧城市的相关服务,这些服务涵盖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建筑、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电子政府、智慧物流等。在这一国际背景下,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年底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至2013年底先后遴选了193个试点区域。从2013年度的自评估报告看来,目前在华东区域智慧城市启动率较高,其他区域也已经陆续开始智慧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已陆续公布了智慧城市研究的成果,如评价体系研究、标准体系研究等。这其中,李久林、魏来、王勇等[1](2015)学者就前瞻性地提出在实施智慧项目时应该注重智慧建造,应该注重智慧城市规划和工程建造全过程衔接,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充分利用BIM、仿真等信息技术,使得设计方案预期成果可视化、应用场景虚拟化、建设管理运维过程模拟化、投资概(预)算精细化、提高技术方案可实施性、精准度。同时,还需要将基础设施的智慧建造、智慧系统的智慧建造充分结合起来。

正因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造离不开智慧建造,所以相关行业内知名企业也看到了这一契机,出现了“全面开花、广泛研究”的趋势,各种新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如BIM、物联网、VR虚拟现实技术等。但从实施效果看来,与企事业单位广泛采用新技术相比,政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监管和运营的重要参与方,仍缺少采用新技术从项目建设初期即进行全过程监管和在项目竣工后依托采集的数据和信息提升公共服务的示范效应。部分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一关键环节上的缺失,启动了相关的试点和研究。本文通过总结试点中已经取得的部分成果,探讨在建设数字化智慧城市的大趋势下,采用BIM技术进行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的新型政务模式。

2智慧城市与BIM

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为: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国内外理论和实践对此均有大量研究。

英国标准研究院在2014年发布的PAS181:Smart city framework标准中,将智慧城市框架自上而下分为五个层级:技术和基础设施、数据、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服务和使用者反馈。通过进一步分析,英国的智慧城市框架体系可以总结为三个层面:技术和基础设施及数据是基础数据层面;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是应用层面;使用者反馈和服务是使用层面。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都是构建智慧城市的要素。

李久林、魏来、王勇等(2015)认为,国内智慧城市的架构则通常划分为4个层面,包括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应用层。其中感知层是实现智慧的基本条件,通过RFID、传感器、传感网等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环境、建筑、安全等的监测和控制;通信层是智慧城市的高速公路,是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数据层的核心是让城市更加智慧,通过数据关联、数据挖掘、数据活化等技术解决数据割裂、无法共享等问题;应用层主要是指在感知层、通信层、数据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应用系统。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上中国的智慧城市架构体系对比英国智慧城市框架体系总体一致,都强调了城市建设基础数据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进一步提出:智慧城市是将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融合到数字城市之中,对数字城市进行提升。形象来说,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2]。其中物联网和云计算是技术基础,在目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中国,这两项技术已经发展较为成熟。数字城市包含两方面,数字和城市,如何将城市数字化,如何将建筑物的数字信息和城市管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来实现。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被称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处长吴慧娟对BIM做出了解释:BIM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设计团队以及包括建筑运营单位在内的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BIM 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阶段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并可以在全寿命周期内提供建筑物的全部基础数据信息。近年来,BIM技术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对政府而言,BIM技术对规范市场秩序和预防建设领域腐败具有重要作用,更为城市运行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可视化的基础数据支撑,被称为继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后建筑业的又一重要的、更彻底的信息革命。

目前,美国、新加坡、北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明确的BIM推广和应用目标,并出台了相关的BIM应用标准。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在2007年12月发布了《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National BIM Standard-USTM),简称为NBIMS—US》的第一部分。2012年5月,美国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标准第2版正式公布,距离前一版公布相隔近五年。英国建筑业BIM标准委员会于2009年11月发布了英国建筑业BIM标准(AEC(UK)BIM Standard)、于2011年6月发布了适用于Revit的英国建筑业BIM标准(AEC(UK)BIM Standard for Revit)、于2011年9月发布了适用于Bentley的英国建筑业BIM标准(AEC(UK)BIM Standard for Bentley Product)。新加坡建设局于2012年5月正式发布了《新加坡BIM指南1.0》,并于2013年8月发布了第二版。2012年6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启动组编国家标准《建筑工程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陆续地,许多地方也颁布了地区性的BIM标准,如北京市地方标准《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标准》、深圳市建筑工务署《BIM实施管理标准》、《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2015版)》等。

3国内外工程管理政务监管模式分析

3.1国外工程管理政务监管模式

纵观全球范围,在政府政务管理方面较为先进和成熟的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已经建立起法律规定较为健全的管理体系。对于建设工程项目,一般实行分级负责、专业专职的监管制度。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与州及地方政府实行分权管理,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有明确的分权与分工。[3]对于政府投资的大型项目,国会负责制定全国发展政策与投资计划,联邦政府及下设的总署负责投资计划、年度预算的具体编制与分配、联邦法律的监督、执行,在州一级,州议会负责拨款预算及本州的立法;州专业部门负责规划、施工、运营与维修,管理联邦和州的资金;地方支付负责长期维护[4]。对于常规项目,政府主要职能是通过完善建筑立法,制定标准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引导建筑业健康发展,具体实施由州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授权委托给质量监督审查公司。由此可见,德国的质量监督审查公司职能相当于我国监理和质监机构组合,这样的好处在于质监机构只代表政府,保证了工作的公正性。

美国也是联邦制国家,与德国类似,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也有明确的分权与分工。在其《统一建造法规》中规定了所有需要领取执照的建设工程项目,均应接受建筑主管部门官员的监督和检查,特别对一些大型的公共项目,政府还会采取一套与ISO9000系列标准非常类似的质量管理系统。政府的监督和检查人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自己的监督检查人员,另一类是从社会上聘请或要求业主聘请政府认可的专业外部检查人员。监督检查人员检查的方式包括随时随地抽查和分阶段抽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工程存在违规行为,有权要求进行试验,对于屡犯不改的单位,惩处力度将会逐次递增。这样使得承包商加强自检,设法提高工程质量,来维护自身的信誉。在美国,行业协会和组织的影响已经深入建筑业的各方面,其地位和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5]。

在亚洲,新加坡对于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主要是通过对承包商的严格要求来实现的。政府方面,由新加坡建筑工业发展委员会(CIDB)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管理。CIDB推行建筑行业ISO9000系列标准保证体系,对承包商和咨询公司进行认证并颁发证书,未通过认证不得从事相应工作。在施工过程中,CIDB在每个工地均派有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另外,CIDB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工程质量评价系统(CONQUAS),用来对工程质量评定,并根据评分对承包商有奖惩措施[6]。最具创新性的是,从1995年起,新加坡率先开始了电子化审批系统的研发。2000年正式发布无纸化设计审批CORENET系统,以IT技术为手段,建立E-information、E-submission、E-plan Check三个模块,实现了发布建筑行业各领域的标准和规范、指导注册建筑师/工程师提交建筑设计信息,以及政府审批人员对递交的数字化文件进行线上审批工作的功能,促进了建筑设计审批环节的业务流程再造,大幅缩短了作业时间并提升了审批效率。自2010年起,CORNET系统与BIM技术进一步结合,建筑、结构和机电设计报审文件逐步从2D图纸向3D模型过渡。到2015年,超过5 000m2以上的建筑报审都要求提交BIM模型辅助审核,并对提交审批的BIM模型做了严格的规定,保证BIM模型包含的信息完整,便于政府在工程的后续过程中进行信息控制,以此建立城市建设的基础信息数据库。这一创新举措也为今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加载其他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数字化监管和智慧城市管理创造了先决条件。

3.2国内工程管理政务审批和监管模式现状

在我国,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基础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各责任主体,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为主体的五方质量保证体系。另外,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在工程立项时进行审核,在提交设计图纸时,进行设计审批,保证设计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施工全过程中进行抽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最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参加竣工验收,保证符合条件的工程方能通过验收,投入使用。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建立20年来,各级监督机构和广大质量监督人员认真贯彻执行政策法规,履行监督职能,为了促进我国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遏制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复杂大型的工程项目出现,此种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暴露了一些弊端:

(1)当前行政审批主要为纸质审批,监管主要是现场质量监管,存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各审批部门机制缺乏信息互联互通的保障,科学决策缺乏数据分析基础

尽管在当前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政府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审批,成为了在工程开工以前,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和保证安全的手段之一,但是现阶段依然存在以下三方面主要问题:

1)将纸质二维图纸作为审批依据,对审批人员专业程度和行业经验要求高,并且二维图纸无法承载的建筑信息有限,图纸质量也参次不齐,要求审批人员从辅助性文件,如设计说明、检测报告中读取相应数据,增加了审批人员的工作量,审批效率不高。另外,尚未利用有效的手段来保证施工过程严格按图施工,施工过程中存在推诿扯皮、责任不明、信息不透明的情况,甚至有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2)由于政府各审批部门各自为政,通常情况下各部门的联审机制缺乏信息互联互通的保障。另外,由于目前以纸质审批为主,缺乏建筑信息的动态更新,科学决策缺乏数据分析基础,影响政府的决策判断。

3)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管理相对于工程建设周期来讲更长,不但包含建设阶段,还包含运维阶段,各阶段产生的信息也是巨大的。但由于设计、施工和验收、运营阶段信息传递的错误和丢失,在传统模式下建筑信息往往无法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反映真实情况,并缺乏对建筑信息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二维图纸和资料由于信息更新周期长,信息承载量低,保管难度大等原因,大大局限了建筑信息在运维期间和城市管理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2)建筑工程监督模式单一

目前,建筑工程实体质量监督的模式较为单一,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的工程均采取单一的质量监督模式。工程质量监督主要要求三部到位,即地基基础、主体、装饰等三个分部工程,为了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保障,一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甚至规定对工程质量每月定期到工地核查,施工各个工序及其环节都有质量监督人员及时到位,此种监督模式,过于具体和教条,不符合实际,存在浪费人工的情况[7]。不过,应该看到,一些地区已经意识到这种情况,在行政审批阶段进行了改革,避免了审批模式单一的情况。[8]

(3)建筑企业诚信机制滞后

相较于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健全的信用体系,如在美国,对于工程企业有完善的诚信制度,若发现工程质量违规,将予以惩罚,屡教不改的,将严重影响信誉,并进行严厉的惩罚。我国与市场经济配套的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诚信机制还未健全,差距明显,矛盾突出。目前国家住房和诚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督司已经发布了“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将企业和注册人员均纳入进行管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制订了建筑施工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全国推行力度不大,并且无法根据工程建设动态监管的要求,将诚信机制与过程管理中搜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对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威慑力不够。

随着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全面推行电子化审批,并在2010年之后开始使用BIM进行政府审批和监管所取得的良好的效果,很多发达国家都对在建筑工程行业内采用BIM对设计、建造和运维全过程进行监管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并已着手开始研究“BIM+”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相对照,我国政府在工程建设领域加大反腐力度,提升建设全过程信息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BIM对于建筑业转型升级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以上海为代表的技术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政府正逐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及引导BIM市场的发展,将BIM理念引入政府监管和审批的条件也日渐成熟。

4基于智慧城市和BIM理念的建设工程政务动态监管模式探讨

在全社会打造建设智慧城市和利用BIM技术的氛围,并制定配套的法规政策,给予市场引导和支持。

BIM技术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技术,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和利用,需要一双强有力的双手来进行推广和普及。而在中国,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一直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达成社会共识的有效手段。很明显,从政策层面推动BIM,会大大促进BIM技术的进步、BIM使用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能够使BIM应用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9]。

国内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着手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发布。如上海市在2014年底,发布《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并发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建设管理委关于在本市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沪府办发[2014]58号)》,提出“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到2016年底,建立基于应用BIM技术的项目立项、设计方案、招投标、工程验收、审计和档案等环节的审批和监管模式,探索实现模型化一站式并联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探索数字化监管,提高行政审批和监管效率。”在2015年发布的《上海市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中,已将应用BIM进行工程建设监管作为试点任务予以明确。

4.1开展智慧城市框架下,基于BIM的政府联审和动态监管平台电子政务应用

在智慧城市框架下,应注重治理体系建设、智慧系统建设、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相融合,尤其注重贯穿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资源体系建设,挖掘数据的利用价值。工程建设项目往往是一个建设主体,多个部门联合监管的局面,存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应协调各部门的管理并形成制度,在具体过程中,形成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合理划分控制期,进行全要素的分析,打造基于BIM的政府联审和动态监管平台应用,在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内,利用BIM模型、三维扫描和物联网技术,进行工程的动态监管,对参与部门信息共享,确保信息透明化。

首先,做好工程前期的监管工作,严格立项审批,要求在方案设计阶段就使用BIM技术进行设计,并将模型延续到后面各个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将设计模型进行继续深化,运维阶段继续延续,确保通过立项审批的设计模型一直延续,保证“按图施工”,信息透明;其次,做好施工过程动态监管,在施工过程中将施工工序、施工动态进度等全部在模型中展现,政府监督机构利用BIM模型进行动态监管,保证信息不失真,并减少了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其次,将GIS数据和BIM模型相结合。在城市GIS数据中嵌入BIM模型,并动态更新,可以实现从城市视角对建筑物从设计到运维阶段进行动态管理。在“GIS+BIM”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收集建筑全寿命周期和GIS数据,打造大数据运营平台,构建“云计算+物联网”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4.2打造由审批向监管转变的工程建设行政管理模式,创造适合BIM特征的政府政务管理思维

由于现阶段政府审批涉及部门较多,且监督模式单一,这就对建设单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工程立项和设计审批阶段,涉及到相当多的政府相关部门,涉及到大量的审批要点,对工程建设行政审批工作量要求非常大,对工程建设进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不符合“Smart City”建设的要求,也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制定政策、规范建筑市场发展,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法律规范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和各责任主体的行为,为建筑工程监管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10],而不应该是负责工程质量的责任主体。

在开展BIM的政府联审和动态监管平台应用的基础上,首先,各联审部门对于行政审批要点可以进行分类,将联审指标分为强制性、规范性和指导性三类。凡是涉及到影响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等的强制性要求采用专业部门审批的模式。涉及到规范性的要求则可以采用事前告知,事中由建设过程中五大责任主体予以落实并提交数字化文件予以备案,政府监管则采用智能比对及抽检的方式提高审批效率,事后则加强过程中的实施监管,把执行情况与企业诚信档案挂钩。不作为强制审批但作为动态监管的审查要点,则将指导性要求以告知书形式告知建设主体,由第三方审图或顾问咨询单位进行复核。通过分类监管的模式,各联审部门可以从传统的对二维图纸信息的审阅工作中脱离出来,转变为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可视化的三维建筑模型加强对过程的动态管理并实现监管信息的协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精简繁复的行政审批内容,转变政府职能,为打造“Smart City”提供良好的基础。

4.3建立建筑行业企业信息化诚信档案

“诚信”是社会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是进行市场活动的最基本素质。在信息化社会,企业诚信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规划(2014-2016)》中就提到,要“建立个人和企业诚信系统”[11]。

首先,各级地方建筑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建筑行业企业信息化诚信档案和执业保险制度,并制定有效的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其次,进行差别化管理,通过数据比对和分析,对于在工程建设监管过程中信誉良好,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及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的的企业,在政府立项审批和动态监管中,适当简化手续。对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由于不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进行施工而发生安全事故的,进行严格惩罚并记入诚信档案,在政府立项审批和动态监管中,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手续办理,并适当增加审批和监督要点,控制风险。

4.4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利用行业专家和专业顾问公司提供技术支撑

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专家的智慧,是提高建设工程监管效率,弥补监督力量不足的有效途径。特别是随着BIM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监督管理人员由于管理幅度、软硬件条件以及人力成本的限制,需要通过社会化资源的采集作为有效的补充。因此,在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有必要通过聘请行业专家或专业公司提供从专业检查到数据分析和软件开发等各项专业服务,更科学,更高效也更公平公正地对工程进行把控。行业协会则通过对全行业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更多的为政策的制定和规范行业行为提供支持。

5总结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科技改变生活”的今天,信息和科技已经遍布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而对于城市而言,特别是大型城市,有上百万、上千万的人口,有着成千上万的建筑,有数以万计的道路,这些都包含了海量的信息和数据,如何将这些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并加以分析利用,是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率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宜居的智慧城市所必需面对的问题。借助BIM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可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数据应用将会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终途径。应到看到的是,我国优秀的城市管理者们已经在充分地思考这些问题,并开展了实际的研究和应用。借助国际先进的经验以及国内“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相信可见的未来,基于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建设和监管模式会越来越成熟,从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夯实信息和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久林,魏来,王勇 等. 智慧建造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2]于蕾,李德仁. 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EB/OL].2012.http://www.js.xinhuanei.com/2012-10/24/c_113476630.html.

[3]邓安平.德国重大项目建设管理经验与启示.中国投资[J].2001.1.

[4]哈罗德科兹纳著,张增华,吕义怀译.项目管理的战略规划: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M], 2001.

[5]孟宪海. 美国建设管理体制的特点及其研究[J].建筑经济, 1999(8).

[6]孟宪海. 中外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施工技术, 1999, 29(4).

[7]杨迪. 建筑工程政府质量监督的管理模式与发展现状分析[D].吉林大学, 2014.

[8]上海市崇明县政府. 崇府发[2013]71号崇明县人民政府印发崇明县关于优化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实施意见的通知.

[9]魏来. BIM化审批的三个条件,中国建设报, 2015.1.

[10]樵辉强. 政府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中的职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11]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EB/OL].http://www.sheitc.gov.cn/zxgh/665205.htm.

Discussion on Government Supervision Mode of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and BIM

Yuan Xiao, Zhou Tingting

(ShanghaiXiandaiArchitecture,Engineer&ConsultingCo.,Ltd.,Shanghai200041,China)

Key Words:Smart City;Build Smart;BIM;Supervision Mode

Abstract:The concept of “Interne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all kinds of urban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Smart city”provides an innovative idea for solving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In this process,the using of IT technology to collect data of urban construc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a smart city and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is worthy of discussion.Therefore,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and BIM,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overnment supervision mode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作者简介】袁晓(1978-),男,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全过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BIM数字工程技术建设和建材信息化平台等。

【中图分类号】T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461(2016)02-0048-06

猜你喜欢
监管模式智慧城市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发展和监管模式探析
分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模式及其影响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