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部
创造新的“开放红利期”
文丨编辑部
内陆欠发达地区的战略路径选择,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课题。
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国家立足于国内外发展大势,先后作出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部署,出台了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体制的若干意见。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很多省份和城市积极响应,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努力打造开放新高地。
以全国统一市场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使这一战略思路越来越成为可能。
地处西部内陆地区的遵义,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开放口岸少、物流费用高、区域转关难……扩大开放的确面临诸多因素制约。
从全国的现实状况看,往往让人陷入认识上的误区:开放是由地理区位决定的,内陆注定不如沿海开放,内陆只能跟从沿海梯度开放。
然而,区位比较优势是相对的,是因时因地而变的。放眼看世界,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一样开放的案例比比皆是,深处欧洲内陆的瑞士、奥地利、卢森堡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西部内陆城市重庆市创新开放的体制机制,用实践证明了内陆同样可以搞好保税区,发展加工贸易以及离岸的各种服务外包,同样可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引资、引智、引技,同样可以成为口岸高地、开放高地。
开放,本质上是一个市场经济命题,其基本内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配置“两种资源”,推动本地生产发展、贸易扩大、人民生活改善。
内陆地区扩大开放是一篇大文章,要从战略思维、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多方面下功夫。就遵义而言,要把开放作为改革发展的主要指向,让开放成为遵义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把全民开放、全面开放、全域开放作为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要从多方面精准发力:
开辟“大通道”。努力构建向北、向东、向西、向南的开放通道,特别重视与重庆、成都实现全方位的交通互联互通。打通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创造内陆开放的区位条件。
搭建“大平台”。在现有及在建的开发区、综保区外,加强沪遵合作,让遵义成为上海自贸区的一块“飞地”,让上海自贸区的政策阳光照到遵义的土地上。
实现“大通关”。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使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逐步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提高口岸通行效率,降低通关成本。
打造“大集群”。积极培育开放主体,引进开放主体,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动“大改革”。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在改革层面和制度层面,遵义要积极探索实施内陆开放性经济试验区的一系列改革,在全省先行先试。
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抉择,对遵义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巨大的战略意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贵州的副中心城市,作为贵州扩大开放的最前沿,遵义与省内其他市州有着不一样的历史意义、政治使命和发展责任。届时,遵义的未来将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必将创造出一个新的“开放红利期”,呈现出一幅全方位开放的新画卷。
(执笔/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