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倒逼的内涵、特征、机理和对策探究

2016-02-11 07:05:26谨周芳名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邹 谨周芳名

(1.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万州分校 科社党建教研部,重庆 万州 404000)



问题倒逼的内涵、特征、机理和对策探究

邹谨1周芳名2

(1.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2.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万州分校科社党建教研部,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所谓问题倒逼,就是事物的矛盾所发挥的逆向促动作用,它具有时代性、普遍性、无限性等特征。问题倒逼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倒逼产生——暴露问题——形成压力——倒逼回应——问题倒逼消失或缓解。问题倒逼通过暴露问题迫使人们高度重视,通过施加压力迫使人们增强危机意识,通过警示老办法行不通迫使人们进行创新。问题倒逼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积极应对问题倒逼,要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探索和遵循问题倒逼的规律,善于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

[关键词]问题倒逼的内涵;问题倒逼的特征;问题倒逼的机理;问题倒逼的对策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问题倒逼”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他又强调:坚持问题导向,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问题倒逼”的重要思想,对于破解改革发展难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倒逼的内涵和特征

问题倒逼已成为当下的一个流行词,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问题倒逼的内涵进行界定。要弄清问题倒逼的内涵,我们首先有必要明确“问题”和“倒逼”的内涵。所谓问题,就是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矛盾。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2]839所谓倒逼,是一种被动行为,是迫使、反推、逆向促动的意思。在明确“问题”和“倒逼”的内涵后,我们可以对问题倒逼的内涵进行界定。我们认为,所谓问题倒逼,就是事物的矛盾所发挥的逆向促动作用。

问题倒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时代性。“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3],时代不同,问题倒逼的具体内容也不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主要遇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领导权、前途、道路等问题的倒逼。在过渡时期,我们主要遇到的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倒逼。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们主要遇到的是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倒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主要遇到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倒逼。第二,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毛泽东提出,“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4]305,“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5]44。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问题倒逼的普遍性,问题倒逼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它们来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第三,无限性。毛泽东提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4]305。他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这十大关系都是矛盾,“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5]44。习近平也强调,“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1]。问题倒逼是无限的,只要有问题存在,就会有问题倒逼产生。旧的问题倒逼结束了,新的问题倒逼又会开始,不可能一劳永逸。

二、问题倒逼的主要机理

问题倒逼是客观存在的,发挥问题倒逼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弄清其主要机理。问题倒逼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倒逼产生——暴露问题——形成压力——倒逼回应——问题倒逼消失或缓解。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当某方面出现了某一突出问题,问题倒逼就产生了;问题倒逼通过暴露某一问题,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形成强大压力;人们树立危机意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使问题倒逼得以消除或缓解。比如,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于是经济体制的问题倒逼产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问题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关注,给党施加了强大压力,党增强危机意识,进行体制创新,着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破解了这一问题,于是经济体制的问题倒逼得到缓解。具体来说,问题倒逼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问题倒逼通过暴露问题,迫使人们高度重视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往往在出现突出问题后,我们就会高度关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刚开始并未对武装斗争问题引起过多的关注,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领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方面。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之后,党才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建国初期,党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苏联经验,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模式的突出问题后,党深刻认识到苏联模式在苏联本国也不是完全成功的,于是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环境污染严重、腐败多发等等,这引起了党的高度关注,下大力气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对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妥善加以解决,就可以将之转化为发展机遇。2003年非典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在社会建设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引起了党的高度关注。胡锦涛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6]1,“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6]2。以非典问题为契机,我们逐步弥补了以往社会建设的不足,倡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问题倒逼通过施加压力,迫使人们增强危机意识

问题倒逼在唤起人们注意的同时,给人们造成一种压力,让人们不得不产生一种危机感,迫使人们去思考破解问题的办法。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倒逼给我们党形成了强大的压力,促使党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土地革命初期,王明等人照搬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决议,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这一问题给党施加了强大压力,使党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建国以后,毛泽东带领人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犯了一些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使国家陷入动乱局面,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又一次深刻危机,给我们党造成了强大压力,迫使党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决这一问题,强调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使党和国家的事业再次转危为安。

(三)问题倒逼通过警示老办法行不通,迫使人们进行创新

问题倒逼往往宣告老办法失灵,迫使人们不断进行创新,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不同的时代,问题各不相同,问题自身的规律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管用的办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不一定管用。比如,群众运动符合革命的规律,用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进行革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群众运动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毛泽东将之用来搞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后果。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例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就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7]116同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都会不断出现新问题,新问题必须用新办法来加以解决。比如,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就是摆在党面前的一个新问题。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与其他国家的革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土地革命初期,我们党曾经按照苏联的革命经验,将城市作为革命的中心,使革命遭受了严重损失。这一问题警示我们党以前的老路走不通,必须探索革命的新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建国初期,由于缺乏建设经验,我们照搬了苏联的一些经验,后来又在探索自己建设道路过程中偏离了正确方向,在经济上急于求成,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了严重后果。邓小平后来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7]134,“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7]224。实践证明,旧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寻找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问题倒逼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问题倒逼并不必然带来积极影响,因为它是一个客体与主体互动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回应。问题倒逼能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取决于我们积极回应的程度和质量,取决于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如果我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倒逼就能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相反,如果我们没有问题意识、不善于变压力为动力或缺乏创新能力,问题倒逼就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亡党亡国。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应对了各种问题的倒逼,使党和国家的事业蒸蒸日上,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相反,苏联共产党长期回避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对苏联模式僵化的问题重视不够,在体制创新上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后来又照搬西方国家的体制,以致亡党亡国。

三、问题倒逼的基本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8]。我们要积极应对问题倒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防止其消极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我们认为,面临问题倒逼,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要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

要成功应对问题倒逼,首先必须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习近平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问题倒逼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如果我们对问题漠然置之或处理不当,就会制约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有没有问题意识,是衡量有没有党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只有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必须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要树立和增强问题意识,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成功应对问题倒逼提供思想保障。

(二)要探索和遵循问题倒逼的规律

毛泽东强调,“常常问题是提出了,但还不能解决,就是因为还没有暴露事物的内部联系”[2]839。问题倒逼有自己的规律,只有不断探索和遵循其规律,才能提高应对问题倒逼的科学化水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习近平关于“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的重要思想,在从正面揭示改革规律的同时,也从侧面揭示了问题倒逼的一个重要规律,即问题倒逼引起改革,又在改革中得以成功应对。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问题倒逼的成本随时机的丧失而增加,如果有问题不去及时解决,就会越拖越严重,造成的危机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大,解决起来就会越来越困难。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抓住时机及时解决问题,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决我国存在的各种问题,关键要靠发展。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为解决各种问题提供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问题倒逼具有联动性,一个问题倒逼会牵涉到其他问题倒逼,形成综合效应。我们要遵循这一规律,在应对问题倒逼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防止顾此失彼。

(三)要善于发现问题

一是要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最大的实践。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要努力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在经济建设上,还存在经济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等问题;在政治建设方面,还存在民主制度不健全、有法不依等问题;在文化建设上,还存在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不强、道德失范等问题;在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文明制度缺失等问题;在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部分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四风”严重、腐败多发等问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8]二是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发现问题。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要高度重视人们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高度重视和积极解决各种民生问题。三是要善于从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发现不了问题。毛泽东指出:“提出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问题即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加以大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懂得矛盾的性质是什么,这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2]839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问题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四)要科学分析问题

我们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要弄清问题性质和症结所在,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科学分析问题。一是要抓住主要问题。毛泽东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4]320抓住主要问题,就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就要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具体体现就是要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主要问题。抓住了这些主要问题,就抓住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二是要透过问题的现象抓住本质。任何问题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这就需要我们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毛泽东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4]286只有透过问题的现象抓住了本质的东西,才算真正认清了问题。三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4]317“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4]311“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教条主义者不遵守这个原则,他们不了解诸种革命情况的区别,因而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4]311对于中国革命中的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多民族大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问题千差万别,因此,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弄清问题的大与小、缓与急、易与难,为我们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五)要切实解决问题

一是要加强学习,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学习来获得和提高的。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世所罕见,而且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学习,拓展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全党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和重要爱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党的重要文献和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二是要推进创新,增强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新问题层出不穷,“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7]59,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恩格斯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加以重复的教条。”[9]681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勇于推进实践创新,进行实践探索。要不断建立新的制度,推进体制创新,“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10]120。三是要坚持群众路线,汲取群众解决问题的智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也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力量。邓小平强调,“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11]230。我们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破解各种问题。要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群众智慧中汲取思想养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云山.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N].学习时报,2013-05-1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 [6]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0.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0.

责任编辑:孙静

[作者简介]邹谨(1980-),男,四川宣汉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建研究;周芳名(1985-),女,重庆铜梁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万州分校科社党建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研究”(15ZDA001)和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研究”(15JD7100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6)03-00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