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2016-02-11 05:02赵华飞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马克思主义理念

赵华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贵州 毕节 551700)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赵华飞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贵州毕节551700)

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 “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这一重要发展任务中提出来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最新成果

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我们党在2015年10月29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了“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社”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面临新形势、解答新问题、完成新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

首先,五大发展理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时代特色。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南。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特点的社会发展问题,破解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还需要具体的、符合时代特点的、真正能反映问题实质的发展理论才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普遍原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和实际情况的新变化、新特征和新问题。一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凸显。在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化进程空前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的速度更加惊人。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也反过来极大地促进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正是在这一洪流之中,整个世界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基本格局。紧随全球化进程而来的是“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已经凸显为时代的主题,它需要当代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努力。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既是受惠者,也是参与者,对于全球问题的治理必须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二是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课题。自“十二五”以来,我们国家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取得极大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们期望值过高的巨大压力。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课题,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提出破解发展难题的新思路和新理念。正是在这两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和趋势。

其次,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人的发展,而且还关注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在探索人类彻底解放的根本途径的伟大征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关于社会发展的丰富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经过后人的整理、阐发,形成了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究其根本指向来说,是为促进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和谐发展和和谐共处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进一步说,这种理论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的科学健康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理论,是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评价人类社会发展成果、追求社会发展理想目标的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正好体现这一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科学内涵的当代阐释。

最后,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质。“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P12)我们之所以选择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更重要的是缘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的这一事实。选择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作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价值取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中国GDP总量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很多因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问题也随之而来,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作了清晰地概括,“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2](P4)问题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巨大挑战和难题。应对挑战、破解难题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实质。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历了“文革”的惨痛教训之后,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党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地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3](P182)为我们科学地阐明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提出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的提出清晰地规划了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吹响了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号角。在这个伟大战略构想之后,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又深刻地剖析我国当时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基本步骤和基本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伟大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概括如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个有利于”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既是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探讨和思考的结晶,更是引领我们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南。我们把这些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并在党的十五大中将其确定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同样是我们党的基本指导思想。理论是实践变革的先导,对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又反过来推动了理论的发展。

在冷战结束以后,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接过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接力棒,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冷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新格局、新变化和新特征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科学分析,敏锐地判断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深刻地指出,“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推向21世纪。”[4]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集思广益、凝心聚力,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破解许多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和困境,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通过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特点的科学分析之后,深刻地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为我国制定各项方针、路线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此同时,以胡锦涛为领导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了深刻总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5]科学发展观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科学解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指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十二五”时期是我们国家在妥善应对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的形势下,圆满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奋力开创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增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GDP增至7800美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5%;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奋发有为、开阔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向新的伟大征程之上。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主要困境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围绕“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完善了发展理念。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P8)并进一步为我们清晰地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些非常宝贵的论断。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成果。

总的来看,自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战略以来,我们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在坚持继承前人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分析发展新形势、破解发展新问题、形成发展新思路、提出发展新理念,从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化、创新与发展。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实践创新永无止境。实践经验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是检验我们党执政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的重要标尺。通过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以下经验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一是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二是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发展的动力是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发展成果必须由人民群众享用;三是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处;四是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贯穿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并根据世情、国情、时情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五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快速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论正是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彰显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回答和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和科学方法,是指导我国“十三五”规划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首先,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是要求人们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来观察世界。具体来看,五大发展理念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层面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在自然观层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共存为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注重效益,更要注重质量,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坚持好和实现好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和谐共存这个根本宗旨;其二,在价值观上,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可持续的、增进人们福社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协调是处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软硬实力等层面的关键,开放是开拓发展新路子的新途径,绿色强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共享强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用。其三,在历史观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相统一的历史创造活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均很好地体现了“现实人的及其历史发展”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人们只有坚持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实践过程与实践结果相统一的原理,才能真正自由地创造历史,才能真正地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强大力量。

其次,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与之相对应。五大发展理念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个整体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方法来处理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间的关系。五大发展理念只是发展的世界观(即理论),我们必须力求把理论变为实践,把新的实践上升为理念,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经济社会的发展充满了各种矛盾,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五大发展理念很好地贯彻了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总而言之,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我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境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定、快速和科学的目标的方法论基础。

综上所述,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分析、回答和解决新形势条件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这一重大课题的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最新成果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在今后特别是“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责任编辑:钟晨]

D61

A

1672-4445(2016)03-0002-04

2016-03-17

赵华飞(1986-),云南曲靖人,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2015级博士研究生,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马克思主义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