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黑铁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11)
公开课须有诚意和新意
王黑铁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苏州 215011)
公开课常有,而好课不常有。公开课好不好首先要看它有没有诚意,其次要看它有没有新意。
有的教师视公开课为负担,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公开课毕竟是教学常规工作,也是传统教研活动,还是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实在躲不过,有些教师就敷衍了事,该怎么上就怎么上,甚至不该怎么上也怎么上。这种“赶鸭子上架”的公开课毫无诚意可言,其质量与效果可想而知。也有的教师对于公开课趋之若鹜,但“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就是为了那一纸证书,好在评职评优时能派上用场。他们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人际上,想方设法争取到开课的机会,而对于公开课本身则不愿意花费精力。因为公开课不同于评优课,不管上得好不好,都有证书,所以他们心里有底,课差一点也不要紧。就是评课,大家碍于情面也会一团和气。这样的公开课有浓重的“人情味”,但明显缺乏诚意。
当我感觉到开课者是那么热爱着教师这一职业,力图把做一名好教师的想法变成现实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节好课;当我感觉到开课者是那么热爱课堂这片天地,无比眷恋三尺讲台并陶醉于自己精心打造的教学情境中忘我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节好课。他为了这节课,绞尽了脑汁。从课件来看,每一帧页面都那么精美,无论背景风格,还是标点符号,显然都经过“精雕细刻”;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每一个环节都那么从容,无论起承转合,还是提问评点,显然都经过了反复打磨。就算他教学能力一般,在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上有所欠缺,也依然能上出好课。当开课教师不辞辛劳,全力以赴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毫无疑问也打造了开课教师,打动了听课教师。这就是诚意的力量,正所谓“精诚所至”“心诚则灵”。
现在的公开课越来越多,校级的、校际的、区(县)级的、市级的、省级的。只要有教研活动,总要先开几节课,有的同时开两三节课。但“物以稀为贵”,多了也就不再被人仰视了,甚至不再被人珍惜。公开课趋于常态化、平民化,这本来是好事,说明接地气。因为常规的教研活动没必要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但是,如果说常态化、平民化就意味着可以轻视、可以随意、可以等同家常课,那就悲剧了。有的教师的公开课跟家常课一个样,顶多是家常课的加强版。他们仍然津津乐道于“留声机”“放映机”“复印机”等应试教学方式,还美其名曰“真实课堂”。没有创新的“真实”,让公开课的科研价值大打折扣。
有的教师对于公开课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四平八稳不出意外即可。你看,我课件(虽然粗糙)也有了,学案(虽然没用)也有了,板书(虽然凌乱)也有了,师生互动(虽然只是一问一答)也有了,小组讨论(虽然只是让学生挪一下座位)也有了,什么都不缺,圆满完成任务。对照“课堂教学评价表”上的指标来看,我们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但整体感觉是形而上的,“照葫芦画瓢”而已。丢了新意的公开课也就丢了魂。
公开课要有新意。哪怕只是局部的新意也是可贵的。有的在技术上走在前沿,对于最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未来教室等,驾轻就熟,着实让人羡慕;有的在材料上对最新的研究成果、社会热点能够敏锐地捕捉并能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让人耳目一新;有的在教法上变着花样,课本剧、时空穿梭、新闻发布会等,使课堂气氛不断掀起高潮,让人心情愉悦;有的在程序上别出心裁,让人称道;有的板书设计可谓独具匠心,看似随意地在黑板上写下的词语,最后被圆圈、箭头等符号一圈连,便成了清晰的思维导图,让人豁然开朗;有的教学语言显然是经过千锤百炼,字正腔圆、风趣幽默、富有诗意,让人如沐春风。这些创新,即便不甚完美,也能给人启迪;即便是失败了,我以为也是“死得其所”的。
有诚意的公开课让人心生敬意,有新意的公开课让人眼界大开。既有诚意,又有新意的公开课,对于听课教师而言是一种享受,总有不虚此行之感,对于学生而言则是一种幸运。既没有诚意又没有新意的公开课,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