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慧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浙江嘉兴 314050)
话题·问题·主题
——一堂富有思辨与诗意的哲学课
王静慧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浙江嘉兴 314050)
哲学课有思辨更有诗意,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的追求。一堂富有思辨与诗意的哲学课,可尝试从“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生活中挖掘教学话题,以“理性思辨、审察生活”为教学问题的设计方向,以“追问人生、追求智慧”为教学主题。
话题;问题;主题;哲学课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历来是哲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说不清道不明”是很多教师执教后的感受;“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是学生学习后的感叹。2015年10月,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陆国良老师代表嘉兴市参加了浙江省思想政治优质课比赛,他所执教的“让出一席之地,收获人性品格——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获得了《生活与哲学》教学内容比赛的第一名,得到众多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课以情境教学法布局,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脉络清晰。陆老师选取了公交车上让座的话题,伴随主人公(孕妇)坐公交车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引出了对“矛盾”的思考。
这一环节中,陆老师让学生分享了一个身边的故事,设置了两个情境。情境一:“我有次去产检,上车后发现没座位。门口坐着一个高大的年轻男子,但他对我似乎视而不见。我小心扶着栏杆,旁边一位跳排舞的老大妈把座位让给了我。不巧的是,又进来一个抱着孩子的母亲,我实在觉得她比我更艰难,就把座位让给了她。”据此情境设计了如下问题:文中的主人公(孕妇)是强者还是弱者?为什么?
这一环节中,陆老师将主人公在经历整个事件的感悟设计为情境二:“下车后,我才发现那位高大的年轻人,身体上隐忍着剧痛,车上没有让座原来另有他因。公交车事件让我反省了我和所有陌生人的关联,更让我反省了我和亲人朋友的相处:觉得要处处体察给我坚强后盾的人,体察他的脆弱之处,并把自己的某种坚强回报给他。”据此设计的问题是:孕妇的人生感悟给你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这一环节中,陆老师设计了一个学生合作探究活动:2018年富阳将通地铁,为了引导市民行让座之文明风尚,请你拟一条公益广告词(要求语言精练,尽量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
陆老师的这堂哲学课不仅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更让大家走进哲学、问辩人生。这样的哲学课不仅有思辨更有诗意,是对人生的追问,提升了哲学课的境界。结合本课的教学设计,笔者从教学话题、教学问题和教学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教学话题:于“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生活挖掘
思想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生活经验。很多教师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时有这样一种感受,生活中的每件小事经过分析都可以成为教学素材,但如何筛选这浩如烟海的生活素材?哪些教学素材进入课堂更有价值、更有益于学生的成长?哪些素材成为教学话题更能让课堂弥漫着哲学味?陆老师的这堂哲学课给予我“醍醐灌顶”之感。
生活处处有哲学。若想让哲学课散发哲学味,需要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包括学生的生活、师生共同的生活,深思熟虑后总能发现很多有益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话题。我们这代学生在关心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不能解释的事情?观照学生的生活,类似“读书有什么用?我为什么要上学?”“学校学习生活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强者还是品行高尚的人是强者?”等问题,在思想上常常困扰着他们。对此类问题,若要理性论证,首先是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有过坐公交车的经历,对“爱心专座”、让座的现象往往见怪不怪、习焉不察,也很少去深思设置爱心专座的原因和我们要让座的缘由,只是出现了就习惯了。陆老师将生活中的所见进行适度加工,转化为了可供课堂讨论交流、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康德早就发现哲学是不能被教导的,能被教导的只是如何去进行哲学思考。哲学的思想本身不可教,但哲学课可以沿用思想的进程进行,展示一条进行思考的道路,一种看待问题和论证问题的方式。陆老师的这堂哲学课让我们找到了思考问题的路径,从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现象入手,学会发现人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于无疑处见有疑,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教学问题:以“理性思辨、审察生活”为设计方向
人的智慧成长于处理人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关系,将自己认为知道的东西作为正确的东西接受下来之前,寻找和斟酌论据的做法就是运用理性的过程。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认为“理性就是通过一连串推理、摸索与审慎的习惯的集合体,部分受经验指使,部分以逻辑为基础”。
理性论证不能在孤独中学习,它只能通过交流并与他人的思想碰撞来学会,所有的理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对话。哲学思辨的气质就是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对话、交锋、融合,从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锋中构建真理。因此,教师预设具有争议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为课堂学习提供了对话、交锋的基础。
陆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其一“对强者还是弱者的叩问”具有选择性,能够产生争议。哲学的历程意味着个体的独立思考,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阐述着自己的看法:“是弱者,因为通过比较,身体条件上确实是弱者”“是强者,因为在身体条件欠佳的情况下选择了让座,见证的是精神上的强大。”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们不仅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还聆听了别人不同的声音,在自我的辩护和对他人的批判中,学着多角度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新看法。
其二,“孕妇的人生感悟给你什么样的哲学启示?”这一问题把视角转到学生,使学生在观照自我中去感悟获得的哲学启示,用哲学指导自己的生活。在身体条件上,孕妇与车上人比较是“弱者”,身体上的“弱”在让座一事上显现的则是“强者”。公交车上的人看到的那位年轻人形体高大,于是认为他是身体上的“强者”,下车后知晓他得病了,这一条件下即为“弱者”。“强”与“弱”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强”与“弱”作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给我坚强后盾的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强者”,但条件变化之后也为“弱者”,因此需要“体察他的脆弱之处,并把自己的某种坚强回报给他”。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同一以斗争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我们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善于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才能对事物本来的面貌做出恰当的判断,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本课所设的第三个问题是“拟一条公益广告词,要求语言精练,尽量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一问题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营造真实的应用环境,学生只有将课堂所学融会贯通并活化其中方能答好此题。这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学习,因为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止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有大量不同、可接受的回答和结果。
三、教学主题:以“追问人生、追求智慧”为价值追求
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全集》中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人在生活中学会思考,经过思辨对生活产生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进而领悟生活、人生的意义。陆老师的这堂课看似波澜不惊,但通过巧妙的设问,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问题的答案不是非此即彼,我们需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习得人生的一种智慧。
让学生感到困惑是哲学教学的题中之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他们的视角审视生活,那些学生在讨论的、困惑的话题经由教师适当处理应该进入课堂。类似“学校学习生活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强者还是品行高尚的人是强者”的问题,作为教师理应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让出一席之地,收获人性品格”作为本课的教学主题,彰显的是执教者本身的人生智慧。通过“让与不让”中“强与弱”的叩问、追问,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这堂哲学课留下的是诗意和远方,是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哲学课教学富有思辨与诗意,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有的教学追求。一堂富有思辨与诗意的哲学课,可以尝试着从“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生活中挖掘教学话题,以“理性思辨、审察生活”为教学问题的设计方向,以“追问人生、追求智慧”为教学主题。这样的哲学课堂,才有可能引领我们的学生真正走进哲学,问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