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婷
(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 运城 044000)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整合研究∗
谢婷
(运城学院图书馆,山西 运城 044000)
以文献调研、用户访谈为基础,通过SWOT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优化策略:构建机构知识库、校内知识地图、行业企业信息库等创新基础资源;培养知识服务馆员,建设知识服务团队;加强科研信息跟踪,提供针对性推送服务;提供协同创新交流平台。
协同创新 高校图书馆 知识服务 SWOT分析
协同创新[1]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各独立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以及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其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艰巨性,单一创新主体难以独立承担创新任务,协同创新成为当前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普通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文化研究、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和区位优势,如果能围绕这些优势,充分协调相关力量,协同研究、共同攻关,将产生一批能积极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创新成果,实现高校与地方的共赢。
当前,在政府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的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及项目扶持下,高校的协同创新已逐渐开展起来,但笔者在知识服务实践中发现,高校的协同创新还存在着资源一站式获取难,跨系部、跨学科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协同创新的信任感缺失等问题,亟需建立一个无所不在、协同一体的信息知识服务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在吸取知识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创新用户的需求,分析自身的环境、条件等,选择最优策略,整合、创新知识服务,构建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体系,这样既推动了本校的科研创新,又拓展了自身的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水平。
2.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现状
知识服务是一种以信息和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提供能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2]
2008年以来,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的文献进入稳定增长期。研究主题分布在知识服务发展趋势、实现模式与方式方法、平台与系统、案例与调研、机制与管理、质量控制与评价等方面,文献数量以前三者居多。
发展趋势方面:学科知识服务和个性化知识服务方面受关注度较高,这也与丁志健、王焕景[3]的文献分析结论相吻合,他们认为,学科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必然趋势。
实现模式和方式方法方面:董玮、詹庆东[4]归纳指出,当前知识服务模式主要有聚合性知识服务模式、决策支持型知识服务模式、问答式知识服务模式,并指出了每种模式实施中的注意事项;学科知识导航、知识地图、知识博客、微书评、知识网格、真人、情感互动等方式方法是目前知识服务的主要实现手段。
平台与系统研究方面:目前国内知识服务平台主要采用图书馆各服务平台中的个性化定制模块,缺乏真正实时、高效的知识服务平台。薛晶晶等[5]介绍了霍普金斯大学利用Touchdown Suite(信息传递空间)为平台进行嵌入式知识服务的做法;冯蕾、孙汝杰[6]探讨了具有应用型地方高校特色的图书馆移动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高俊芳[7]对云计算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云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构建原则、组织方式以及云学科知识发现体系,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和系统开发商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2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
目前面向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王秀红等[8]提出一种基于情报和知识服务的协同创新驱动模型,包括在需求分析、提供情报、情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知识服务;创新团队利用情报和知识进行决策、创新并将成果转化为论文、专利、产品等;成果转化后再次被收集、分析、加工,提供给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利用这些反馈来评价、改善决策,不断创新,形成一个循环的知识服务模型。
聂峰英[9]对基于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联盟进行了探索,提炼出了不同协同创新主体的需求特征及图书馆可以提供的知识服务,这为图书馆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指明了一个思路和方向。
二者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的模型、运作模式等。蒋丽丽等[10]从建立创新交流平台、嵌入科研评价协同创新、嵌入教学协同创新等具体策略方面总结了上海交大图书馆支撑协同创新服务的探索与实践。笔者拟从普通地方高校创新用户的需求特点和高校实际情况出发,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优化策略,为普通地方高校提升创新能力,为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真正落实提供思路和建议。
3.1 高校创新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
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咨询部每学期都会走访服务对象并召开座谈会,请师生畅谈对参考咨询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分析近两年的走访记录和咨询服务单,笔者总结出高校用户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及时获取创新过程所需的文献资源;准确分辨、提炼海量网络信息;及时跟踪创新目标的前沿动态;跨学科、跨部门的交流探讨和信息获取。
面对这样的需求,图书馆首先要分析自身环境(资源、能力、服务、用户需求、高校政策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策略,达到最优的服务效果。
3.2 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SWOT矩阵(见表1)
表1
3.3 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整合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高校图书馆应在继续做好原有服务(SO策略)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从弥补自身劣势出发,着重从整合创新资源,培养知识服务型馆员、建设知识服务团队,加强跟踪和推送服务,提供协同创新交流空间和平台4个方面具体开展知识服务。
3.3.1 构建创新基础资源
建设机构知识库和校内知识地图。全面收录、整合、保存本校用户的学术成果,首先,建成本校机构文库,按系部、姓名、学科专业、研究方向、成果名称、成果层次(奖励)等主题提供多途径检索,并提供简单快捷的访问,使用户能通过较少点击次数获得关键信息。第二,在首页显著位置对校内用户的重大科研成果、专利进行置顶宣传,以便于行业企业查找、获取所需成果信息。第三,在首页提供校内知识地图链接,为需要获取知识的用户提供相关专家的情况介绍、联系方式等,为有意向的用户寻找不同领域、学科的协作研究对象提供平台,促进用户之间的协作创新。第四,知识服务馆员通过及时做出统计分析,为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的相关评价、决策提供支撑和依据,并为学校机构知识库建设打下基础、积累经验。
通过购买、自建、合作建设等方式,配备与本校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信息库。及时搜集行业企业动态并发布到首页,为教师发现科研课题、寻找协同创新合作对象、转化科研成果提供信息参考。
3.3.2 培养知识服务馆员,建设知识服务团队
目前高校图书馆员的学历层次、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而新媒体、新技术、新资源的发展极为迅速,图书馆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提高服务效能,馆员队伍素质的提高迫在眉睫。高校图书馆近几年普遍编制紧张,引进人才的难度较大,因此大力推动馆员继续教育,提高现有馆员的素质和能力当是首选之策。馆员继续教育要在做好显性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知识交流氛围,制定传帮带等激励措施,促进隐性知识和嵌入式知识交流与共享。
知识服务团队是由愿意为实现知识服务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专家、教授、学科馆员、技术人员、辅助人员等组成的多层次、跨学科、跨部门的服务团队。通过发挥团队成员的特长协调合作,全面落实向师生承诺的服务,以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挖掘新的服务创新点。[11]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目前都是简单的馆员——院系一对一服务模式,而多用户协同创新要求的知识服务不是某一个馆员能应对的,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综合业务水平高的知识服务团队协作完成。高校图书馆应与相应院系、科研管理部门协调,争取建立包含系部专业教师、专家教授、学科馆员、科研管理人员在内的本校知识服务团队,并确立团队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明确发展模式、制定具体可行的发展计划和相应激励机制。
3.3.3 加强科研信息跟踪,提供针对性推送服务
普通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多是上完课就匆匆离开学校,通常会错过很多科研项目申报信息、企业合作需求信息等。基于此,图书馆可以考虑与科研管理部门合作,跟踪各级各类课题指南、地方企业合作需求信息,并整理分类,与本校机构知识库、校内知识地图进行比对,选择一致性较高的研究者,为其推送项目申报信息、地方企业合作需求信息及可合作人选等。
当前在大数据发展趋势下,通过检索、跟踪各级各类课题信息较为简单且容易实现,而要实现对校内用户科研信息的及时、全面收集和快捷推送服务才是关键。李立睿、邓仲华[12]提出了“面向科研用户小数据的微知识服务”理念,科研用户小数据就是个体研究工作者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全部行为和状态的数字记录集合,主要涵盖了个体的基本信息、行为记录、习惯偏好、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研究问题等。在全面收集科研用户小数据的基础上,对小数据资源库进行整合、挖掘、监护,从而建立小数据知识库,用于科研用户信息需求获取和微知识服务推送。
该研究具有前瞻性,它为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借鉴思路。如可与开发商合作,增强现有机构知识库功能,增加用户信息的描述项目和分析功能等,全面收集用户信息,为分析用户需求,实现及时、针对性的推送服务打好基础。
3.3.4 提供协同创新交流平台
笔者所在高校设立了数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项目,正在开展智慧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的申请工作,在此过程中,相关用户纷纷表示,需要一个形式自由、环境舒适、能激发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以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知识交流和思维碰撞,为协同创新提供支持。
当前,高校创新交流平台主要分实体和虚拟两类。实体平台有信息共享空间、研讨室、创客空间、咖啡书屋等形式;虚拟平台则主要包括校内论坛、科研用户群(QQ群、微信群)、知识社区、学科服务平台等。上海交大图书馆建立的创新交流社区是一个“以图书馆为载体,依托物理和虚拟空间,营造有利于互动交流、交叉合作、创新协同的氛围并提供相应场所。”[13]该社区为创新主体间搭建了创新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协同创新平台,还提供了相应的创新服务支撑,如创新沙龙、创新竞赛、创新经验交流与成果展示等服务。
普通高校图书馆可以借鉴这种整合空间和资源、营造氛围、提供场所的思路,首先做好实体空间的气氛营造,配备计算机与互联网和专业馆员,提供休闲书刊、饮品等,定期开展一些正式或非正式学术交流、创新体验活动。
整合各种虚拟平台的资源,建立一个创新交流平台,融合机构知识库、校内知识地图、论坛及交流群、学科服务平台等功能于一体,提高各类资源、创新信息对用户的可见性和易获取性。同时,将移动图书馆嵌入交流平台,满足用户随时的、碎片化的信息知识需求。
[1]协同创新[EB/OL].[2015-02-07].http://baike.baidu.com/ view/8530733.htm.
[2]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求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新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3]丁志健,王焕景.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现状评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6):53-58.
[4]董玮,詹庆东.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辨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6(3):72-79.
[5]薛晶晶,等.高校图书馆嵌入式知识服务新平台——Touchdown Suite[J].图书馆杂志,2014(9):66-68.
[6]冯蕾,孙汝杰.构建具有应用型地方高校特色的图书馆移动知识服务平台[J].现代情报,2012(1):73-76.
[7]高俊芳.云计算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2):83-88,76.
[8] 王秀红,卢章平,袁润.高校图书馆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模式、模型和系统探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3(6):80-84.
[9]聂峰英.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联盟实践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5):65-68.
[10]蒋丽丽,陈幼华,杨眉.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支撑服务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67-70,50.
[11]刘泳洁,盛小平.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知识咨询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7):61-65.
[12]李立睿,邓仲华.面向科研用户小数据的微知识服务研究(上)[J].图书与情报,2016(3):49-54.
[13]蒋丽丽,陈幼华,杨眉.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支撑服务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5(11):67-70,50.
谢 婷女,1982年生。硕士,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信息素养教育。
G252
2016-02-04;责编:杨新宽。)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