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易 涌
红军长征时期的仁怀工运
■丨易 涌
自19世纪4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产生至今,中国工运已经走过了160多年的历史。就贵州而言,早在19世纪80年代,随着贵州近代工业的出现,贵州开始有了产业工人,从事钢铁冶炼、矿业开采等行业。20世纪后,外国资本进入贵州,民族工商业逐步发展,工人逐渐增多,工人群体逐渐扩大,贵州的工人阶级开始形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贵阳、遵义等地工人和学校的师生声援“五四”运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斗争。1935年红军进入贵州,贵州工运得到发展,工人阶级觉悟得到提高,贵州工人满腔热情地从各个方面支持红军,制胜敌人,并建立了遵义赤色工会,在遵义、仁怀、赤水一带开展工人运动,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
酒都仁怀,南靠遵义,北邻四川,酿酒业极为繁盛。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仁怀时,留下不少革命故事。1935年红军进到仁怀县城时,仁怀的工农群众派代表5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酿酒工人,抬上肥猪3头,茅台酒一大坛,送到总政治部慰劳红军。他们说:“红军在遵义桐梓做的一切事情,我们都很清楚,红军是保护干人的军队,不拉夫、不派捐、不杀人放火,公买公卖,打土豪分田地,改善干人的生活,不论王家烈、周浑元怎样欺骗,我们还是全城开市,并且希望红军在仁怀,解放仁怀的工农干人。”总政治部派代表答谢了他们的慰劳,详细说明红军的主张,并把肥猪、烧酒,连同打土豪收来的东西,分给当地贫苦群众。红军又抚恤被国民党飞机轰炸的人民。通过这些活动,增进了工农群众与红军的了解和互信,提高仁怀工人特别是酿酒工人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
茅台镇位于川黔交界地区,紧靠赤水河东岸,享誉中外的茅台酒就产于此地。红军在进入茅台准备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时,专门在“成义”、“恒兴”、“荣和”几家茅台酒作坊,张贴了保护工商业的布告,得到工商业主和镇上居民的拥护。茅台渡口原来有座浮桥,用铁索固定在两岸。红军到茅台前,敌人的飞机把浮桥中间几只船炸坏了,不能通行。镇上和四乡的群众听说红军要过渡,船工主动把盐船送来,还帮助探测水位深浅,镇上的居民和四乡群众卸掉自家的门板,或拿出备用的木方,帮助搭桥。冒着敌机的轰炸,军民齐心协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修复了铁索桥。还在茅台渡口外的朱沙堡和观音寺渡口,搭了两座浮桥。有的群众被敌机扫射中弹牺牲,红军还怀着悲痛的心情,发给大洋作安葬费。据健在的老工人回忆,河滨街上的唐兴和夫妻,男人为红军搭浮桥,女人为红军煮饭,红军离开时送给他家一床丝棉被作为酬谢。
长征时期仁怀工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工人阶级有革命的要求和愿望,开展工运的阶级基础较好。上世纪30年代,特别是红军在仁怀活动时期,茅台的酿酒工人、盐运工人、手工业者生产劳动条件都极其恶劣。以茅台著名的成义、恒兴、荣和三家酒厂为例,这三家酒厂的工人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而是采取“工口”的办法(即定量制度),踩曲工人每天要踩1担麦子(约600市斤),烤酒工人每天要烤7甑酒,每天的劳动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工资极其微薄,地位及其低下,经常挨打受骂,随意被开除解雇。
茅台的酿酒工人,大都是当地贫苦农民,在老板和经理的严格控制下,在经济上遭到残酷的剥削,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据有关资料介绍,在1926年到1936年这段时间,成义酒厂的酒师每月工资银元7-8元,二把手5-6元,一般工人3-4元。恒兴酒厂在1929年创办后,工资待遇与成义酒厂差不多。以1936年的米价折算,酒师每月工资只能买米3斗至5斗,二把手只能买米2斗至2斗5升,一般工人只能买米1斗2升至1斗7升。至于荣和酒厂固定工人的工资,比成义、恒兴还要低。他们铺的是草垫,盖的是秧毡,许多工人冬天没有棉衣,穿的单衣是补丁摞补丁,终年没有鞋穿。肉体上也经常受到老板、经理的虐待,工人反抗事件时有发生,绝大部分工人都有改变现状、参加革命的愿望和要求。
仁怀的酿酒工人、盐运工人、手工业者欢迎红军和支援红军作战的历史证明,仁怀工人阶级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有自己悠久而光荣的历史。红军在仁怀活动时期,虽然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工人数量不多,但仁怀特殊的地理位置,兴旺发达的酒业,加上酿酒工人的地位极端低下,工运的基础和条件较好,因而红军长征经过仁怀时,得到工农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为红军胜利渡过赤水河,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作出了贡献。在仁怀的工运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