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成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 经管教研室,广西 桂林 541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刘玉成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 经管教研室,广西 桂林 54100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体现了当代中华儿女强国富民的美好夙愿,而且彰显了我们先辈追寻执着与进步的优良传统。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状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关联,增进广大民众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夯实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中国梦;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梦是全国各族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力量。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和民族发展要求,积极探寻具有继往开来理论气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该理论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条件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特色,是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深入研究、厘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关系,对增进广大民众中国道路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实践和人民的选择。是否选择恰切的发展道路,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进程,决定着人民的幸福与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与形成,立足于对民族发展历程的总结、建国以来的持续探索,尤其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总结。中华民族探寻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业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选择。这条道路,承载着千万仁人志士的美好期盼和殷切希望,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2.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不管当时国内的先进分子如何膜拜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该模式在我国是行不通的。第一,垂死挣扎的封建统治者不希望资本主义势力动摇其统治根基。第二,纵使力主改良和革命的开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倾向于走资本主义道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绝不允许中国从其原料供应地演变成为直接的竞争对手。第三,囿于资产阶级与封建体制“难舍难分”的自身局限性,决定了其主张和实践是不能改变当时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历史现状的。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向世界昭示了人类社会美好的发展前景。正是在社会主义新生力量的勃发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登上了扭转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此后,中国人民在寻求自强自立的发展道路上意向愈发明晰和坚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们才能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才能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选择
1.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推进现代化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发展道路,既与资本主义完全不同,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区别,它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谁来领导、发展起点、如何发展、发展为了谁、未来发展走向等根本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不仅确立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而且在新的实践起点上,在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基本态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论断;在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发展论断的基础上,有效协调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不仅牢牢确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而且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奋斗的核心立场和最终价值追求,力争在加快推进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力度,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深刻把握执政规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国情有机结合而做出的正确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逐步稳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初步彰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选择了立足中国国情,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1]只要我们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恢复引领世界发展的综合国力,进而在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进程中,在国际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品质
不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发展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党的十八大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规律的新概括和新要求。这要求我们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加之人民群众对物质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仍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有如此,才能使党的政策更加顺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比如,强调科学发展成为党的十七大的突出特点,并将“和谐”纳入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体系,进而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党的十八大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优秀品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支撑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取向,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2]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确立并开启了将民族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机结合的“思想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秉持“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坚毅探索,不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促进理论创新,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实轮廓愈发清晰。尤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把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级阶段如何实现现代化作为要解决的核心课题,独创性地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条件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而且紧跟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脉搏。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铸就理论根基的过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自身革命和建设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经验的基础上,呕心沥血、长期探索、不断总结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在科学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问题中,先后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都包含在这一理论体系内,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等基本任务,都涵盖在这一理论体系之中,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等都统筹其中,一同构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一,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是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得出的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在塑造国民精神的基础上展示中国元素和风采的理论支撑。第二,它不仅始终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基本原则,而且立足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进程和时代需要,不断赋予其中国特色,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3]成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举世瞩目重大成就和进步的理论根源,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精神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载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新理论成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指南。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已经提出的诸多重大课题做出了科学回答,而且为我们分析和解决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课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4]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在党的十七大被提出以来,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的根本认识,围绕党的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在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与概括的基础上,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以上根本问题,都是立足现阶段我国如何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基本事实形成的,都是对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具体问题的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解答的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应当秉持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体回答的是我国应该基于什么的制度形式来实现现代化。“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具体回答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在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坚强领导下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障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回答的是我国要在科学理解和设计现代化建设路径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问题。
2.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身逻辑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深入揭示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主要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而且将新的客观实践与拓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特色这一鲜明时代特征,既凸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原则,又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发展规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实际,结合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重要治国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继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丰富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再一次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更加优化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作为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提升到全新的理论高度。作为引领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治国理政方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渊源,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牢固的制度根基是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自信
1.伟大的社会实践呼唤伟大科学理论的指引。
中国共产党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仅是极其罕见的人类社会改造活动,而且是十分艰难的建设工程,必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解放思想,既能激发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活力,毋庸讳言,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形势下,国内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等问题。就国际形势而言,纵使倡导世界格局多极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但是,世界霸权主义依旧百般阻挠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繁荣富强的中国俨然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一大“禁忌”。纵观中国共产党引领我国革命和建设95年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困难和错误,有徘徊与前进,但我们党带领各族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从未改变,我们党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历史和现实一再昭示,任何事实和困难都不能阻挠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只要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够实现。[5]
2.引领、建构民族复兴的理论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担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不仅能够为我们在从已知向未知领域进发的过程中,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我们的实践过程提供坚实的理论自信。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如何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是事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能否在内心情感上认同并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道路和制度。这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体系的坚定信念,也是对实现现代化的坚定信心,反映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成熟。[6]历史一再证明,在新的发展境遇下,持续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与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以更高更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进程中,积极回应、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才能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转化为当前中国最富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因为它将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理论认识、制度情感、成就感知和美好向往有机统一起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体。在阶级社会,国家权力是统治阶级实行独裁统治的工具,人民大众根本毫无权力可言。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致力于探求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规律,立足于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国家和政党最终意志,将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作为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的核心任务。每位公民都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者,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能在平等、优良的社会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已经牢牢将国家、民族和自身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代表自身根本利益的代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持久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民主的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规律,厘清了国家、政府、政党和公民之间的基本关系,既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又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7]既整合了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追求,又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战略目标的共同支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理论的指引下,我国政治体制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到了深入的完善和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巩固日趋制度化和法律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营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
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增进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整合、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利益诉求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为增进社会信任创造公正、透明的社会条件。我们党和国家加强制度建设的立足点,从来都不是对政治制度的盲目迷信,相反,是在此基础上加大制度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为营造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的政治制度,是在完善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制度载体。它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推进一切事业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在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获得人民群众认同和支持的重要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效率,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社会各种利益群体总体和谐,有利于各民族、各种信仰的人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大业的基础上的大团结,从而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凝聚力量。这一制度巩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坚定社会主义制度先进发展方向的决心和信心,进而为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使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不仅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规定赋予了公民政治经济等权利,而且通过各级民主组织形式,极力保障广大民众不同利益诉求的表达。这种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消除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既尊重多数人的利益和主张,也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广泛的力量支持和有力的制度保证。[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党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担当
1.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在集中全民智慧的基础上矢志不移地完成执政兴国使命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党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将制度层面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要持续以纵览全局的责任意识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从根本上说,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党支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政治,维护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利益的根本保证和有效担当。虽然以上四项政治制度功能和作用的侧重点大不相同,但一同为人民民主的实现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彰显出强大的优越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巨大成就,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综合国力都有了极大跃升。在国际金融风暴袭来之时,社会主义中国却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9]此外,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党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础上,将我们党打造成坚强的领导核心,进而为更好地肩负起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是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重要途径。唯有如此,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党的政策提出的新要求,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陈金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柯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9(06).
[4]陈明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担当[J].探索,2013(06).
[5]肖贵清,王然.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J].山东社会科学,2016(08).
[6]郑伟,朱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之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
[7]朱佳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06).
[8]赵周贤.不断优化政治生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J].理论学刊,2010(09).
[9]邵光学,龚晓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责任编辑:马树勋
D616
A
1671-2994(2016)06-0027-05
2016-09-22
刘玉成(1984-),男,山东临沂人,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人类学,中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