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亦臻
(浙江浙能镇海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因热电系统的公共特性,热电设备检修安全已超越了设备安全运行本身,是攸关全社会生活稳定,以及人民财产安全的社会公共责任。然而在实践中,有很多安全事故往往是在被工作人员认为“正常”的违规而累积下爆发的安全事故,其后果将造成电力系统部分或全部崩溃,危及公共安全与工作人员人身安全。不论是电力设备安全,还是设备检修人员的安全都是通过检修人员本身去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安全管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企业制度与物化管理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思想意识的范畴,必须从文化角度去加强建设,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基层班组安全管理实践分析总结认为:安全文化意识建设是保障安全的核心。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安全意识建设问题。然而,安全不是一个完全可以物化的概念,也不是我们在工作中随时可以获得感性认知的体验,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安全问题都会引发不利或严重灾难性后果。从安全问题触发因素来看,安全问题具有两方面属性,一方面是结果的或然性,另一方面是结果的必然性。这就是说,安全问题结果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累积、聚合,由某一突发因素触发而产生,只要触发安全问题结果的因素不出现,其安全事故就不会发生。而实际情况是,针对某一特定安全问题的触发因素基本不会发生,比如在对发电设备进行检修时,按照工作规程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以防突发事件对人体造成伤害,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工作人员往往在检修工作中不戴安全帽,然而也始终没有发生安全事故,这即是安全问题的或然性属性;另一方面,一系列的疏忽与瑕疵的累积和聚合是产生安全事故的基础,一旦触发因素出现一定会发生安全事故,这是必然的。同样以发电设备检修工作中是否戴安全帽为例,一般而言,只要不发生安全事故,不戴安全帽不存在任何危险,然而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戴安全帽一定会受到伤害,而且大大高于戴安全帽所受到的伤害。
上述例证我们可以看到,安全的本质属性是唯一的,即任何安全问题导致最后结果的产生,都必须是以一系列的疏忽和瑕疵的累积与聚合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条件,即使有触发因素的出现也不会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问题是否会演变成安全事故,只存在于触发因素是否会发生和何时发生,虽然安全问题触发因素使安全具有或然性与必然性的属性,但丝毫不能改变安全的本质属性,只要安全问题存在,就一定会有事故发生。
由此安全不是在于防范或避免触发因素的发生,因为触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或可以改变的,其核心在于我们如何去避免任何的一点,哪怕是一小点的疏忽与瑕疵。要做到这点,不仅仅是行为的问题,需要我们对于安全的认识与意识的提高,并将其上升为安全文化的层面。因此良好的安全意识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
通常情况下,安全文化是以操作规程与安全规程来体现的,而所有的安全规程是基于确保发电设备使用过程安全、操作工作人员的安全与环境安全而制定,其规程的制定是以科学、合理和是否客观为标准的,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与习惯为依据的,因而大部分安全规程的执行必定使操作者颇感不适或与习惯相悖。比如在高温下进行设备抢修,戴上安全帽、工作手套会造成不适,在实践中我们往往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不戴安全帽和工作手套,甚至不穿防护工作服,为了省事而不安装传动防护罩或固定螺杆不到位。不能说操作者不知道上述违规的后果,而是明明知道违反操作和违反安全生产规定会造成危险,或者是经常在具有一定危险的工作环境之中工作,也没有发生任何危险与安全事故,于是我们便认为:即使违反操作和违反安全生产规定也不一定会发生安全事故与危险。这种安全违规行为的累积便形成习惯错误,习惯错误则降低安全意识,即违反安全规程并不危险。这种错误意识引发的结果是:在安全标准之外将不允许出现的违规行为设定了一个“可接受标准”,并将其逐步扩大,不断突破安全规程规定的界限。
习惯错误形成的安全意识错误,使我们设定了游离于安全规程标准之外的“可接受标准”,突破了安全界限,安全事故往往就发生在这种“可接受标准”的工作状态下,所有的安全防范技术手段都将失去它应有的效力。这种习惯错误引发的安全意识错误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
安全文化的目标是追求系统化安全,即确保所有设备与人员的安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安全不是单个独立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问题。发电设备的维护与抢修,不论是电气、管阀,还是高空设备的安全管理都是一种集体行为,一般情况下不是个人能完成的,必须通过集体的合作才能达到。即使一个人或几个人具有较好的安全意识,并能完全依照安全操作规程工作,但是在这个团队中只要有一个人违反操作和安全规程,所出现的错误与瑕疵就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发生,从而危及所有人员的安全。大量的事实证明,安全事故很多是由某一处存在安全隐患而引发,而且往往是非核心区域隐患,比如防护罩安装与盖板不稳固,很可能伤害到其他工作人员,而不是检修者本人。所以,安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需要每个人遵守操作和安全规程,需要每个人都必须增强安全意识,当安全意识不够时,则会出现系统化效应:安全管理缺陷——人为过失——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事故。它是一种累积效应,当累积与聚合到一定程度时,一旦触发因素出现则事故发生。因此安全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是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做到,是一种集体安全意识行为,而只有将安全上升为安全文化方可形成集体安全意识,从而达到系统安全。
安全是决定企业稳定发展极其重要的因素。安全文化首先是一种意识,其次才是一种行为。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集体安全意识,就无真正的安全可言。因而安全文化的形成,是员工个人与集体安全意识改良的过程。基于上述认识,首先是对班组安全意识进行改良,比如实行班前安全意识强化,我们制定了热机十五班重大风险及其控制计划清单,共计19大类。在工作前,班组成员根据当班工作风险及其控制点,相互进行安全防护措施检查。此种做法的目的,不是说班组成员需要他人指导才能做好自我防护措施,而是培育以对他人安全负责的态度来强化自我安全意识,以促进集体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的形成。其次是我们班组强调每个人的安全自我警示,每个人提出一句安全警示语相互警示。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意识氛围,将安全作为集体的共同意识和追求的目标。
安全文化是一种意识现象,由于习惯性错误或者习惯性违规形成的安全意识错误,使我们往往将一些违规视为可接受行为,这种习惯性违规是阻碍安全建设的最大羁绊,因此安全建设的关键在于去除这些习惯性违规行为,矫正安全意识错误。而错误习惯的矫正,只有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的制度下才能达到。在班组安全制度与规程比较健全的情况下,为避免制度与执行存在距离,使习惯性安全违规有可乘之机,强调制度与执行完全一致,加强防范与规避习惯性违规行为的意识,对习惯错误形成有效的约束力。因此,我们一是加大互检力度,制定“安全生产目标重点保证措施”与“重大风险及其控制清单”,班前进行互检,强制提升安全意识;二是责任到人,实行严格考核,保证执行力与制度规定保持一致,违反就罚;三是实行安全轮岗监督制,即班组每个成员以一星期(一月)为期,担任安全督察员,既增强安全意识,又加强安全监测力度。
安全意识改良解决的是“知”;而良好的安全文化则需通过一系列工作规程来予以维护,解决的是“行”,只有当“知”“行”合一方可使安全文化转化为安全保障,因此通过建立“三查一析循环法”将“行”落到实地。“三查”一是班前相互自查,查个人与实施任务的安全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二是班中排查,查工作程序、操作是否合规,即时工作结果是否达标合规;三是班后复查,查全部工作过程安全措施、操作、程序是否合规,最后成果是否达标;“一析”是将“查”出的问题、纰漏、瑕疵进行集中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并做好记录,在下一次工作中予以改进。以此循环往复,不断改进。“三查一析循环法”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不断培育对他人安全负责的责任意识,以强化自我安全意识,构建强固的集体安全意识,形成安全文化氛围,促进安全发展。
综上,安全建设是一个系统建设问题,其核心在于集体安全意识,即班组中每个人都必须树立起对自己安全负责、对其他成员安全负责、对社会安全负责的意识,才具有真正意义的安全。但是由于习惯性安全违规导致的安全意识错误,使我们将一些安全违规行为设定为可接受的标准,这是对安全的最大威胁,也是安全文化建设最大的羁绊。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从培育安全意识入手,运用制度的强制执行力,强行杜绝习惯性安全违规行为,强制安全意识的建立,进而实行“三查一析循环法”工作规程,培育对他人安全负责的责任意识,以强化集体安全意识,从而达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