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子 曰
秋之韵
文 子 曰
幼年时我就爱上了麦秆画。那是20世纪60年代,我和表哥来到湖北的仙桃(时称沔阳),那时正是麦收的季节,步入眼帘的是遍地金黄的麦浪和挥舞着、闪烁着的银镰。可能是年幼好奇,我竟然用麦秆在地上自鸣得意地拼成一幅风景。
师范学习美术专业,在毕业创作的时候,我居然想做一幅麦杆画作品,可是最后不成,因为真正做起来才知道麦杆画的不易。于是,查资料知道了沔阳(仙桃)的麦杆画。所以,对麦杆画仰慕已久,只是无缘见到真正的仙桃麦杆画大师。
前不久来到仙桃,走进邓友谱老师的麦秆画院,一下让我目瞪口呆,映入眼前的麦秆画精美绝伦。麦秆经过加工后发出的自然金色,既像泥金丝绢古画,又如淡墨素净的文人画。加上烙出变化多端的线条,又似工笔国画,同时也有浮雕和镂空的效果,用鬼斧神工来形容完全恰当。于是,在主人不在时,我坐下来仔细品赏邓友谱先生的麦秆画。端坐于画前,画面上鸟的羽毛、人物的服饰和头饰无不刻画得极为精致,比如鸟的羽毛,就像房屋的瓦片一样,把压平的麦秆一片一片地堆砌起来,如同一只真鸟立在枝头一般。
麦秆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过程全凭手工完成,属于纯粹的手工艺。麦秆画的制作工序从大的方面可归纳为拼料、下料、烫料、组合、装裱等步骤,每一步骤又细分多道小步骤。
《情满江南》 邓友谱/作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邓友谱/作
要拼料须有料可拼,因此之前还要经过“专用麦秆种植→麦秆人工收割→分拣选铡→浸泡防腐→库存备料”。经多年试验比较,发现麦秆画所用麦子秸秆非低产品种不可,且须人工收割,原因是低产麦秸秆的粗细、韧度、厚度等正适合麦秆画使用,而高产品种则不然,因此,麦秆画不仅制作需要手工,连原材料的供给和加工都无法与机器结缘,实在是彻头彻尾的手工艺品。
因此制作一幅麦秆画,不仅需要深厚的美术基础、烫烙画技术和雕刻技术,更要懂得麦秆的特性。和邓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是这门工艺的第六代传人,从小他就跟父亲学刻皮影,跟母亲学剪纸(母亲是竟陵人,乃剪纸世家,其曾祖和祖父为旅法剪纸大家),在他们的艺术熏陶下,邓老师先拜竟陵画师叶泽沛为师,学习书法、绘画,后又与豫中管城龚振州教授投缘结情,被收为入室弟子,篆刻获1985年全国美展特优奖,《曙光》《阳春三月》《渔乐图》获省展银奖。1990年开始麦杆画的创新,全面继承了祖传及父辈制作的工艺,并大胆吸收剪纸、贝雕、树皮画、羽毛画、书法、国画、烙画等诸多艺术元素,制造出了既有传统技艺又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浅浮雕麦杆画,其艺术底蕴古朴典雅,端庄秀丽,栩栩如生,充满了浓郁乡土气息。《国色天香》《仙女撒花》《嫦娥奔月》《桃李满天下》《延安颂》《长城》等作品首创荆楚独特之风格,开鄂渝现代派麦雕画之先河,1998年湖北电视台拍摄了麦杆画的专题片《荆楚绝技》。《春雁南归》获1997年香港回归银奖,《春潮》《桃李灿漫》《红楼二十钗》《竹林七贤》《广陵散》《虎溪三笑》《闹天门》《杨门女将》被国内外多家艺术馆收藏和购买。《九九翰墨艺术画库》《民族腾飞杯中国书画大展》《跨世纪中国书画艺术经典》《长江民间文化》《沔阳民间艺术》《长江中游民间文化艺术》均有作品收录,《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仙桃日报》都作了专篇报道,并载入市志。
我对麦杆画并无多少研究,但说到邓友谱老师的麦杆画,大致可以归纳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宏篇巨幅,这些是一般做麦杆画者不敢为之的;二是构图上以刀痕烙印线条见长;三是造型上平面浮雕透雕形成立体感;四是风格上以写实见长。
《饮中八仙 》 邓友谱/作
《闹天宫》 邓友谱/作
比如,他的《闹天宫》就用镂空、反衬、镶丝、翻板、叠贴等烦琐入微的工艺体现人物、场面、气氛的方式,再现《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故事场面。通过对孙悟空的铠甲、金冠、衣着,先镂空、反衬,后由镶丝、翻板、叠贴等手法表现,润色处理,使得画面极有立体感,画中人物也跃然而出。
其实,邓友谱老师的麦秆画并无大红大紫的色彩,只是麦秆经过加工后的本色,即使泥金丝绢古画,也如淡墨素净的文人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邓友谱老师的麦秆画是生活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他把腐朽被人弃置的麦秆变成神奇的艺术品,所以,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秋之韵,韵在天高云淡,云淡风轻。
秋之韵,韵在五谷丰登,丰收畅想。
望着邓友谱老师现在的麦杆画,我仿佛嗅到丹桂飘香,瞅见枝头硕果。我更觉得它像民族的乐音,为人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
邓友谱
字圃園,号砚轩,生于1947年,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省级传承人,《长江民间文化》湖北省杰出十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曾任江汉书画院院长,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北京人民画院院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内外书画艺术联谊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原书画研究院会员、仙桃市行业领军人物、仙桃市民间文艺家、仙桃市书画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