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丽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广东 顺德 528333)
高校舞蹈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 李丽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学院,广东 顺德 528333)
【摘要】中国舞蹈艺术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应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目前,高校对于舞蹈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在转型时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阵地,高校舞蹈教育应明确主导思想;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综合艺术教育的理念;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育传统文化传承
一、高校舞蹈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也多次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要打造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应该积极营造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当代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应该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若能扎根在优秀民族文化土壤中,认真汲取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和知识精华,身心必能得到丰厚滋养,不仅能提升综合文化素养、科学素质和审美情趣,还能加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认识,对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意义。
目前,高校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上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对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推广上做得不够,宣传力度小,课程设置少,开展活动少,没有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树立风标,营造氛围。全球化浪潮下,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外来的新鲜文化,却往往忽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很多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影响持肯定态度。
虽然从民国时期黎锦晖创办的“学堂歌舞教育”到抗战时期以揭示现实、唤醒民众为目的的新舞蹈,再到当下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艺术教育,舞蹈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高校对于舞蹈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重技艺、轻人文”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老师和同学甚至认为舞蹈教育的现代化、舞蹈艺术的现代化就应该向西方文化看齐,认为传统的东西太老土,不时尚,对舞蹈艺术随波逐流,见“洋”就拜现象比较严重,街舞、拉丁舞等外来舞蹈大行其道,传统的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被遗忘在角落。高校舞蹈教育没有深入挖掘舞蹈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对舞蹈文化的整理、研究不够,教育方式比较单一,更缺乏相关教材。
二、 高校舞蹈教育与传统文化
舞蹈艺术是人类精神的肖像,每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思想意识、社会风尚、审美趣味都会对舞蹈的形成产生影响并在舞蹈中反映出来,舞蹈是时代精神的真实体现和厚重凝结。从汉唐两个时代的舞蹈发展可以看到其与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汉代处在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阶段,国力昌盛、社会文化一片繁荣,乐舞也迎来了发展高峰。丰富而阔大的综合性演出形式“百戏”体现着汉代崇尚雄壮之美的文化气象。百戏舞蹈具有较强的张力,司马相如《上林赋》描写《巴俞舞》等乐舞时,用“铿锵镗鞈,洞心骇耳”来形容,说明了汉代乐舞特有的文化风格[1]。汉代舞蹈与当时的现实生活也有很多联系,《剑舞》《建鼓舞》等都体现了汉代艺术古朴率真的审美风尚。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孕育出辉煌灿烂、自由开放的大唐文化,也把中国古代舞蹈推向了发展的最高峰。唐代舞蹈内容广泛、种类丰富,既有像《破阵乐》《庆善乐》等歌功颂德之作,也有《康国乐》《高丽乐》等反映民风民情的乐舞;既有惊鸿飞燕的《绿腰》,也有车缓风迟的《胡旋》。名噪古今的《霓裳羽衣舞》构思别致、恢弘华丽,更是女乐的艺术极品。有唐一代从宫廷到民间,乐舞活动都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唐代强盛、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中国舞蹈与诗文歌赋等文艺形式的关系极为密切,舞蹈可以通过诗歌传承其意象、形态,甚至借助诗赋可以探寻舞蹈审美的轨迹。在古代文化中,与舞蹈相关的诗文歌赋不胜枚举,如唐代盛行的《胡腾舞》,可从唐人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李端的《胡腾儿》中得知其风格和动态特征;又如古典舞《绿腰》,其闭月羞花之美妙在唐代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中有详细的舞容动态描述;再如《全宋词》收录的史浩所作的《渔父舞》,详细描述了一个与佛教意识有关的舞蹈,舞蹈的结构和细节表演都在词作中清晰可见。大量涌现的与舞蹈相关的诗文歌赋不仅描写、记录了当时舞蹈的形态,也表达了作者对舞蹈作品的评价和阐释,相当于舞蹈艺术批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舞蹈风格和审美理想。舞蹈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与文艺思潮密切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主情”的文艺思潮深深影响了中国舞蹈的发展方向。苏珊·朗格说: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于情感生活之本质的洞察和理解。可见,情感表现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明清时期提倡自然真性情的“性灵说”又一次对舞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原本发自生命内在激情的中国民俗舞蹈的极大发展。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以不同形式生成、传播自己的文明,创造出风格相异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种多元的文化是形成中国民族舞蹈绚烂多姿的根基,每个民族的舞蹈都能反映自己民族的习俗、风情和历史,凝聚民族精神和文化风格。在农耕环境中形成的汉族舞蹈,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发展,派生出的舞蹈有七百多种,它们在乡土性、群众性、稳定性等方面体现出共同的特征。藏族舞蹈受高原环境、宗教信仰和农奴制度的影响,形成了神秘坚韧、安详协调的风格。蒙古族舞蹈是游牧生活和草原文明的生动体现,舞姿体态多用雄鹰、骏马、大雁等形象,表现出蒙古族人豪迈激情的性格和审美理想。维吾尔族舞姿中的抬头、挺胸、立腰、颤膝,加上丰富的表情和旋转技巧体现了集草原风格、农耕色彩和西域绿洲风情为一体的舞蹈风格。 朝鲜族舞蹈典雅飘逸、深沉稳重的风韵则源于其崇鹤的图腾观念和民族意识。
中国的舞蹈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周朝就有了完善的舞蹈教育机构。五四运动后,黎锦晖开创了学堂歌舞教育,把歌舞艺术带给青少年和儿童,立志振兴传统的素质教育。抗战时期,吴晓邦先生创立的新舞蹈打破了传统的歌、乐、舞一体格局,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按照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和时代精神建立起来,引领了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吸取其精华,传承其根脉,走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育之路。我们的民族民间舞教育、中国古典舞教育、芭蕾舞教育都有着独特的民族品格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被誉为新中国舞蹈艺术先驱的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创立的边疆舞堪称学院派民间舞的鼻祖。早年间,戴先生改编、创作的边疆舞《春游》《青春舞曲》等作品深受学生及青年人的喜爱,在北大、清华等大学进行普及,使舞蹈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充分发挥了传统乐教“畅精神、修仪容、和上下”的积极作用。戴先生非常善于利用、挖掘民间艺术形式,她把民间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提炼整合、去粗取精,搬上舞台,并纳入舞蹈教育体系,指出了新中国舞蹈教育继承民族传统的发展方向。戴爱莲先生彰显了一位舞蹈教育家对弘扬舞蹈传统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她的舞蹈根植于传统文化沃土的中国古典舞蹈,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独具东方式美感。
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教授孙颖老师一生都倾注在中国汉唐古典舞事业上,他用一生的实践和丰硕的成果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舞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西方芭蕾舞传入我国以后,我们用丰富的传统文化来滋养它,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和东方特色,在芭蕾舞人才培养上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自1982年以来我国芭蕾舞选手参加国际大赛频频得奖,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中国的芭蕾舞教育体系也被国际芭蕾舞坛肯定,美国评论界认为中国芭蕾舞让世界看到中国特色,莫斯科大剧院的专任教师别加评论说:“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这些都说明中国舞蹈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传统文化为根基。
三、高校舞蹈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1.明确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高等院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是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他们的艺术态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大学生学习、热爱街舞、国标舞、流行舞等外来舞蹈文化,这是对多元文化的借鉴、吸纳,也有利于自身舞蹈艺术的发展,但是主流价值不能缺位,文化之根不可忘却。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舞蹈资源,高校舞蹈教育要提倡对民族艺术的自尊、自爱、自信,调整学生盲目追崇外来文化的心理,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高校舞蹈教育要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明确舞蹈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研究舞蹈教育的规律、价值。时任教育部体艺司司长杨贵仁曾在全国教育研讨会上强调“继承并弘扬我国文化历史,重视舞蹈教育的传统, 对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2]。高等院校舞蹈教育要以“倡导高雅艺术、传承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结合时代、社会背景,探索出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舞蹈教育思想。
2.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舞蹈是为了丰富人生,体悟美和创造美,而舞蹈的魅力在于文化的力量,大学生学舞蹈应该从文化入手,注重肢体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历代艺术实践与思想文化的结晶,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舞蹈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从提高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加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
高校舞蹈教师首先是传统文化的践行者,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把传统文化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结合,给学生良好的引导。舞蹈艺术的学习,要增加更深广的艺术含量,要从研究着手,理论先行,结合认识每个时代融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等为一体的审美共性和审美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能力。在实践中体验、再造舞蹈形象,脚踏实地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叹服中华民族的智慧,从而爱自己的艺术、爱自己的文化、爱自己的国家。以鉴赏、学习古典舞《踏歌》为例,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踏歌”这一舞蹈形式源自民间,在汉代兴起,风靡盛行于唐代,李白的《赠汪伦》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的《踏歌行》云:“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而今,诸如“踏歌”这类传统舞蹈形式则从醉心与深谙中国文化的当代编舞家心中咏出,从而使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中山市某高校舞蹈团表演的《荔枝红了》在2015年广东省高职院校舞蹈艺术展演中获得第一名,该作品是师生们根据民间采风,结合岭南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风俗习惯编创的,这样的作品获得成功是因为它有文化的根。又如汉唐古典舞创始人孙颖老师从石窟壁画、陶俑以及各种史书典籍中研究、整理并进行创作,将汉代 “翘袖”、唐代 “抛袖”、宋代 “打袖”和清代“搭袖”等兼融并用,同时吸收了藏族民间舞的特点,他创作的古朴典雅而又活泼现代的《踏歌》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这不得不令人赞叹,只有扎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才能以如此典雅含蓄,而又抑扬顿挫、行云流水的形式来赞美生命、歌颂人性。
3.树立综合艺术教育理念
舞蹈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在美学原则上有共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综合艺术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内涵。古代的“乐”是诗、舞、乐一体的综合艺术,古人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而后乐器从之。”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为乐舞落笔挥毫,甚至是直接创作,如屈原的《九歌》、苏轼的《教坊词》、杜甫的《公孙剑舞》等,探析这些与经典舞蹈相关的文化篇章,对开设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教学、编导课程都是有益的。高等院校具有综合学科优势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课程门类多,学科覆盖面广。高校舞蹈教育要选择、整合出所需要的音乐、文学、戏曲、美术、书法等传统艺术知识资源,通过综合教学,与美学等相关学科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艺术涵养,也可以通过融合的模式将舞蹈置于历史、科学等领域中,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充分发挥其他学科与舞蹈的互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为阐释、创编舞蹈作品以及开拓思维,连舞蹈鉴赏课程中适当加入理论的探讨是培养学生理性与感性思维相结合的有效方式。 例如,探讨舞蹈的“象形立意”,也就是舞蹈经过模仿、概括和提炼营造意象的过程,以作品《千手观音》《海燕》等作品的审美意象为例,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象形、立意与美。也可以与文学领域的托物言志、取譬引类等相同的表现形式做联系和比较。在分析杨丽萍的著名作品《雀之灵》时,适当联系传统美学中关于画论的“以形写神”与舞论的“形神兼备”,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舞蹈不应只追求形美,更要追求神韵。杨丽萍惟妙惟肖的表演将孔雀的灵动、神采和生命活力表现得传神写照,如此才是对自然与传统的回归与传承。在学习和鉴赏以《扇舞丹青》《风吟》等为代表的古典舞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传统艺术中与舞蹈在艺术本质上极为接近的书法艺术,二者在运动性、气韵追求等方面具有共同性。
4.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和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舞蹈艺术和舞蹈教育也在与时俱进,高校舞蹈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追本溯源,又要兼收并蓄,在创新中寻求发展。享誉全球的舞蹈大师林怀民先生说在一个文化充分自信的国度,传统是当代的一部分。传统涵括了民族的敏感和智慧。前人对生命的想象,如何丰富我们的想象,进而用当代的眼光重新诠释古老的素材,丰富今天的文化,才是正确的课题吧。林怀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文学经典、民间故事、书法美术等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又在多元文化融合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珍爱。如《白蛇传》《行草》《水月》等作品,其中的动作元素把传统戏曲、书法、武术的韵律与西方现代舞的力量感融合,不仅富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又易为现代人所接受。他对云门舞集舞者们的要求是除了排练、练功之外,还必须进博物馆学习、阅读文化经典书籍,有了这些熏陶,作品的创作就能将对舞蹈、文化以及人生的感悟融合到一起,这对高校舞蹈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再如被誉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大学舞蹈团——美国杨百翰大学国际民族舞蹈团从2002年起启动了“中国舞蹈海外学习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书法线条的流动,用力的方法,节奏的对比,简直就是现代舞。”他们惊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文化艺术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学习中国舞蹈中的扇子、水袖、唱绸等元素,汲取其中的精华,用现代的思维加以表现,就能在碰撞和传承中达到中美文化的相互融合和促进,这也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如何在当代舞蹈创作中挖掘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援引古代经典之作,编创出既与传统文化契合,又有现当代文化意念的舞蹈作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中国舞蹈文化;如何把中华文化最优秀的形态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不迷失方向,培养对不同文化的识别力和敏锐性,以开放、理解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最后培养学生在自觉吸收他人文化优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强融会贯通、发展和丰富自身文化的能力[3]。这些都值得高校舞蹈工作者学习与思考。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给了舞蹈艺术深厚的滋养,舞蹈也以它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生命活力,舞蹈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脱离了传统文化的舞蹈教育是没有根的教育。继承传统、维系根脉,高校舞蹈教育必须解决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探索和实践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舞蹈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袁禾:《舞蹈与传统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页。
[2]杨贵仁:《弘扬文化传统,重视舞蹈教育——在全国舞蹈教育研讨会上的讲话》,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黄嘉敏:《21世纪大学艺术教育中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美国杨百翰大学海外舞蹈学习项目的理论与实践》,载《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责任编辑:张宇慧)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简介:李丽,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舞蹈教育和舞蹈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顺德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公共舞蹈课教学模式新探”(课题编号:2015-SZJGXM4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