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对策

2016-02-09 15:27:18靖立辉胡亮亮
知与行 2016年1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靖立辉,胡亮亮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西安 710068)



文化创新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新问题研究专题·

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对策

靖立辉,胡亮亮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西安 710068)

随着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和盛行提供了新的空间。有效应对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首先要认清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否定英雄行为的“科学”说、否定历史规律的“假设”说、歪曲历史事实的“真相”说、否定革命斗争的“人性”说。其次要把握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表现特征,主要呈现出了标题的诱惑性、传播的隐蔽性、内容的碎片化、时机的选择性、主体的多元性五大特征。在此项研究基础上提出应对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对策思路,主要从加强党史国史教育、针对问题要及时发声、加强“圈子”治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历史研究说服力四个方面进行应对。

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与对策

历史虚无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十分活跃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政治目的明确,就是通过重新解读历史、颠倒是非,用个案的展示和个体历史细节来演绎整体历史面貌,扭曲人民对中国革命奋斗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党的历史的正确认识,达到颠覆党的执政地位、动摇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危害极大。近年来,随着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兴起,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转向生活领域,对人们的历史观和政治信仰造成了严重影响。在人民论坛的2015年中外十大社会思潮调查评选中,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意识形态的第二大社会思潮,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和生存土壤。加强新媒体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问题的研究显得十分紧迫且意义重大。

一、新媒体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表现形态

网络新媒体空间是历史虚无主义传播和盛行新的栖息地,通过对近两年的新媒体空间所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分析,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表现形态。

(一)否定英雄行为的“科学”说

革命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是民族精神、价值取向、道德品格的象征,是整个民族所推崇和仰慕的价值底座,在民族精神架构中往往起到了引领作用。当前,网络中所盛行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冠以“科学推理”的外衣,丑化英雄形象、消解英雄行为,以达到结构精神价值的目的。最为典型的是,质疑黄继光以血肉之躯堵敌人的枪眼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认为人的肉体无法有效堵挡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机枪连续快速的子弹射击会产生强大的作用力,将人的身体射穿或根本无法靠近。还有人认为,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不符合人的本能生理现象,一定会产生非条件反射的动作反应。这些错误的言论,看似有一定科学道理,实际上是以科学的伪装来扰乱人们的认知,使人们对英雄的精神和行为产生质疑,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判断。另外,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微博上有人认为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200多名将军,而共产党方面只牺牲了左权和彭雪枫两位将领,由此断定国民党军队所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种看似科学的比较实际上只是以偏概全、掩盖事实的说法,往往给无知的网民造成极大的迷惑性。

(二)否定历史规律的“假设”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1]。而对于历史虚无主义者来说,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是历史的必然,可以任意做出解释。因此,他们通常基于一些社会现实矛盾,抓住人们对党的执政、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心理大做文章,通过大胆的假设、肆意的推理来做出错误的定论。比如,曾有人“假设五四运动没有发生”“假设中国向英美学习会怎么样”“假设中国没有出兵抗美援朝”“假设不抗战救国而实行曲线救国”等,通过所谓“揭秘”“真相”等自问自答的方式,得出了“抗战救国即祸国”论、“抗美援朝有害”论等等,否定了中国历史的必然性。细致地分析思考,这些推理假设都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的,是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相抵触的,其政治目的十分的明显。

(三)歪曲历史事实的“真相”说

“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2]历史进步人士和领袖人物是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们的形象和价值往往体现在他们的历史事迹中,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和客观性,往往以“挖掘新的材料”“还原历史真相”“重新审视历史”为名,通过歪曲历史事实,丑化、否定历史进步人士和领袖的历史作用。比如对毛泽东历史功绩的丑化,2015年网络上出现了“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所害,而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下”,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3]。另外,不断有人在微信、微博中宣传袁世凯、蒋介石等人的言论及生活场景等,通过一些还原历史细节的做法,称颂历史上曾被否定的历史人物。为了消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正面宣传,网络上曾经盛行“雷锋做好事的照片大多是摆拍”,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老山主峰插旗的照片也是摆拍的,从而在网络掀起了“英雄模范普遍造假”的质疑,降低了模范典型正面宣传的价值作用。

(四)否定革命斗争的“人性”说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通过不断的革命和改革而确立和巩固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极力否定中国革命和斗争的历史作用,认为中国的近代史研究政治色彩太浓,片面地强调阶级斗争、阶级对立的方法,人们脑子里很多历史的评价、观念和人物,都是极“左”思潮的产物。因此,他们宣扬“人性”大旗,凭借自己的想象和好恶,任意的鞭挞和歪曲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曲解革命斗争的历史作用。比如把《白毛女》中的周扒皮宣扬为慷慨大方的形象,认为杨白劳“好逸恶劳,嗜赌成性,最终沦落家破人亡的坏下场”,把黄世仁看作“扶弱济贫、救苦救难的慈善之人”。比如,一些人认为民国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十分优雅、自由,文化学术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认为民国时期是历史上生活最好的时代,电影《色戒》就在网络上掀起了美化汉奸、丑化革命人士的热议。这些现象的本质,就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以“人性”大旗否定革命斗争,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所进行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道路。

二、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表现特征

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新媒体空间的传播,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空间的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广泛性等优势,在传播实践中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空间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标题的诱惑性

标题是网络信息传播的第一要素。在新媒体空间的网络环境中,信息量极大,用户自选信息的自主性、可能性增多,而选择信息的首要条件就是标题是否具有吸引力、诱惑性,因此信息能否“赚眼球”,标题尤为重要。历史虚无主义者深谙网络信息传播的标题重要性,常常在标题选择上采用一些极具诱惑力、迷惑性的字眼,注重把核心内容转化为吸引眼球的通俗文字,在信息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关于“黄继光”的网络文章中就以“惊人真相”等词条,并在文章中有条理地列出种种理由,使读者一步步地由好奇、质疑走向了相信。

(二)传播的隐蔽性

传播的隐蔽性是指信息的传播往往难以被察觉或识别,缺少对信息的批判和阻断,而在潜移默化中被动接受。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传播往往以学术研究、休闲娱乐等作为幌子,掩饰其政治意图和政治色彩,这种方式能够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容易被怀疑和排斥,在人们毫无防备、潜移默化中被接受。这就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处于潜在的、隐性的传播状态,不可控制、难以监测,这要比学术界的传播更有危害性。

(三)内容的碎片化

内容碎片化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空间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所呈现的信息往往不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因此读者对于获取的信息容易造成片面曲解。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了这一特点,通过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某一个细节或侧面,不顾前因后果,不成逻辑体系,任意编造历史或篡改历史,以其“貌似客观”的外衣迷惑眼球。比如网络上曾经爆出文章,今年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微信圈内爆出《9·18事变惊人内幕……张学良才是千古罪人》等等,都是通过截取“碎片化”历史细节展开对历史人物或事件整体的评价,这种评价难以揭示历史的主流和本质,结果将颠覆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四)时机的选择性

社会思潮的传播以一定的社会心理认同为基础。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把握人们的社会心理需求,刻意选择一定的时机,通过网络媒体的快捷性、广泛性特征,巧妙架构内容、选择主题,及时地选择一些在民众心中具有精神价值意义或与正面宣传相似话题进行重新加工、宣传,迎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负面效益。比如在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正当人们沉浸在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的气氛中时,网络中就盛行了解英雄、反思历史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 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的领导作用,否定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五)主体的多元性

随着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终端的兴起,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新媒体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使用户既成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信息的转发、分享也助长了信息的传播,使用户也成了信息的传播主体。比如,人们聊微信、逛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同时用户也可以创建各式各样的微信平台,随意转发或推送微信文章,迎合了人们的广泛需求。当前,多数网络用户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还相对不足,这种主体的多元性就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

三、新媒体空间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策略

网络新媒体空间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提供了新的土壤,形势十分严峻,必须着眼其特点,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既要扭住加强教育这个根本,又要从传播主体、客体、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增强应对策略的针对性。

(一)加强党史国史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源自于对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认知。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4]欲灭其国,必去其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国民心中刻下清晰的历史“图谱”,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筑起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堤坝”。一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做好党史国史军史宣传教育。宣传历史是时代的需要,要准确把握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要把历史的宣传教育同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日常生活相结合,凸显核心价值培育,要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主动抢占网络舆论的主阵地。二是要做好群体性的重点教育。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和军队官兵是教育的重点,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党员干部是党的骨干力量,必须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有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历史教育要伴随学习生涯,要随着学习能力的增长加深历史教育,以更深入、更客观地理解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军人生而为战”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要通过加强党史军史教育,打牢听党指挥思想根基,强化军人的血性担当。

(二)针对问题及时发声,揭批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通过歪曲历史达到目的,但面对证据确凿的历史事实和科学的辩解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比如,针对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的质疑,主流媒体曾经用心理学专业理论,成功解释了军人拥有顽强意志力的可能性;在应对否定“黄继光堵枪眼”的质疑问题时,黄继光的战友李继德曾经以“我在现场”给予了有力回击。这些方法成功反驳了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其效果很明显,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新媒体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是广泛的,仅靠这种直接回应的方式难以一一奏效。因此,一方面要及时跟踪网络舆论态势,定期分析历史虚无主义传播态势,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及时集中做出回应。要培育具备丰富的网络知识、熟悉网络传播的意见领袖,面对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的声音,要态度鲜明、及时做出有力回应,引导网络舆论导向。另一方面,网民要勇于担当重任,面对问题要及时制止和纠正,并及时展开激烈回应,打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人民战争”。

(三)加强“圈子”治理,阻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渠道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新媒体空间的传播范围具有一定的“圈子”特征,有些言论仅仅在一定的“圈子”范围内传播,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广泛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治理,必须首先加强对广泛热用的微信、微博朋友圈等的治理。要加大网络监控力度,尤其将微信、微博、QQ空间等作为监控重点,对涉及历史方面的信息要进行过滤和筛查,对于诋毁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编造和传播历史谣言的问题及时清理,从传播途径上对其加以控制。要完善网络新媒体空间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信息传播者的责任和权利框在制度的“笼子里”,要对编造、传播、加工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账号加以控制,严重者要追究其本人的法律责任。

(四)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历史研究的说服力

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随意裁剪和拼凑历史,取其一点、以偏概全或者完全颠倒黑白,这本身就有很大的展开批驳的空间。历史事实是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武器。“大数据”技术为历史事实的还原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撑,随着网络技术高度发展,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和整合更多的历史资料。人类存留的多种形式的证据,如图片、文字、声音等,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来还原历史细节,为历史研究提供说服力。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关键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研究,尤其要把争议大、影响深的关键节点作为重点,及时填补研究空白、澄清事实,并做好宣传工作,引导民众更多了解历史真实面目,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辨识力。

四、结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要工作,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保持严峻态势,并不断拓展方式途径,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网络新媒体空间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提供了新的土壤和空间,影响广泛、危害极大,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研究刻不容缓。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匡亚明.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总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1,(1).

[3] 2015中外十大思潮调查评选——NO.2 历史虚无主义[J].人民论坛,2016,(3).

[4]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崔家善〕

2016-11-10

靖立辉(1987-),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上尉军衔,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学)研究。

G206

A

1000-8284(2016)12-0078-04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思潮历史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名作欣赏(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