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贵 张海燕 李 莲 黄 奇 李爱国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植保植检站 225529)
史建荣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 210014)
小麦赤霉毒素综合防控技术初探
张银贵 张海燕 李 莲 黄 奇 李爱国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植保植检站 225529)
史建荣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江苏省南京市 210014)
由于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高、品种不抗病、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性上升、阴雨天气多等原因,2014年泰州市姜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便呈现中等偏重发生趋势,且表现出通南地区发生趋势重于里下河地区、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不一、生育期早的显症时间早等特点。通过强化无病良种供应、监测预警和防控、惠农政策落实、统防统治等途径,最终使全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显著降低,并筛选出对赤霉毒素防控效果好的药剂。
小麦;赤霉毒素;综合防控技术;姜堰区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的重要病害,发生频率高、危害大,给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泰州市地处江苏省沿江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较高,且近年来小麦穗期多雨、潮湿的气候更是加剧了赤霉病的暴发,给当地粮食生产带来了很大威胁。
小麦赤霉病的致病机制是毒素致病,赤霉毒素可破坏小麦细胞膜透性,引起细胞内电解质的渗漏,诱导小麦植株出现典型的赤霉病症状,同时能抑制种子萌发、胚芽鞘生长等。研究表明,赤霉毒素不仅参与了致病过程,还在赤霉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症状扩展的作用。因此,要减轻小麦赤霉病造成的损失,研究如何管控小麦产供过程中赤霉毒素的风险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促进小麦产供过程中赤霉毒素风险管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泰州市姜堰区植保植检站作为技术示范合作单位,参与了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申报的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小麦产供过程中毒素的风险管控技术”的示范工作,现将相关研究及示范结果报道如下。
2014年姜堰区小麦种植面积为3.267万hm2,以“扬麦13号”、“扬麦16号”、“宁麦13号”为主推品种,2014年属赤霉病中等偏重发生年份,为2000年以来的第2个重发年份。系统观察田于4月28日始见病株,显症高峰期为5月15-20日,比大发生的2012年显症高峰期晚2-3 d。病情稳定期(5月15-20日)调查姜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如下。
1.1 通南地区重于里下河地区
通南地区平均病穗率为3.47(0-21.0)%、病指1.36(0-8.25),里下河平均病穗率为2.03(0-26.2)%、病指0.98(0-6.78)。
1.2 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不同
经调查,“宁麦13号”的病穗率、病指分别为3.9%、1.3,“扬麦13号”为4.2%、1.5,“扬麦16号”为2.0%、0.8。5月7日对同一块田(种植不同品种)适期用药2次,“扬麦13号”的病穗率、病指分别为1.417%、0.417,“扬麦16号”的病穗率、病指分别为0.059%、0.015,“镇麦9号”的病穗率、病指分别为0.133%、0.044。
1.3 生育期早的小麦显症时间也早
经调查,生育期早的小麦比生育期晚的显症时间早5 d左右,但最终发病程度差异不明显。
2.1 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高,为病害流行提供了充足的菌源
据3月27日至4月2日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为23.56%(5.74%-54.33%),远高于大发生的2012年[2012年4月14-16日调查,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平均为11.9%(0-30.4%)],也远高于常年同期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3.67%)。2.2 品种不抗病
姜堰区主推品种“扬麦13号”、“扬麦16号”、“宁麦13号”均不抗赤霉病,再加之小麦播期不一、冬前温度高及开春后低温、部分田块冻害严重、品种间生育期不一等因素,造成姜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极不整齐(从4月10日一直持续到5月初),增加了感病几率。
2.3 赤霉病病菌抗性上升
多年单用或混用多菌灵使赤霉病病菌抗性直线上升,致使防治效果明显下降,近几年来取样送浙大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姜堰区2012-2014年小麦赤霉病病菌对杀菌剂抗性检测结果
2.4 小麦易感病期阴雨天气多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2014年小麦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灌浆期)阴雨天气频繁,4月15日至5月15日有多次降雨过程,雨日达11 d,雨量121.2 mm,且过程性降雨造成多次高湿天气,如4月16-20日、4月25-28日、5月9-10日、5月17-20日的平均湿度分别为86.8%、85.3%、81.0%、80.8%,不仅有利于赤霉病的暴发流行,而且影响了农户适期用药。
3.1 强化无病良种统供
为有效管控赤霉毒素,首先要强化无病良种统一供应,种源均由姜丰种业有限公司选择生产水平高的农场统一繁育,且在赤霉病防治上坚持防治2次,杜绝用赤霉病发生田块作留种田,全区小麦统一供种300万kg,无病良种覆盖率达85%。同时,在播种前晒种2-3 d,播种时在包衣或拌种药剂中加入多菌灵等杀菌剂,以减轻病害发生。
3.2 强化赤霉病的防控
面对2014年小麦赤霉病极大流行的风险,姜堰区领导及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小麦生产中严格管控赤霉毒素的基数。
3.2.1 强化宣传领导,全面落实防控责任
江苏省农委于4月15日在姜堰区沈高镇河横村召开防控现场会,姜堰区主要领导、各镇分管负责人、农服中心主任列席了会议。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小麦穗期“一喷三防”工作,专门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保障物资及时到位。为力求做到“区不漏镇、镇不漏村、村不漏户”, 姜堰区植保植检站进行专题培训58场、培训学员3 810人次,开展电视台专题播报11次、电视新闻播报8次、滚动字幕播报20次,电台广播10次,发放技术资料11.5万份,在防治关键时期利用区农委“12316”信息平台发送短信6次,覆盖了全区所有镇村组和种田大户,有效提高了农民防治小麦穗期赤霉病的认识,增强了防治的主动性,扩大了防治的覆盖率,为大面积及时防治奠定了基础。组织2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5个督导指导小组,分赴各镇(区)督查指导防控工作,确保措施落实不打折扣。
3.2.2 强化监测预警,切实做好分类指导
区农委相关部门密切跟踪分析小麦生育进程,及时掌握小麦抽穗扬花期的进程和天气情况,做到勤监测、勤调查,确保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并及时将病虫信息和防治技术送达到户。各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病虫防治第一线,到村、到组、到户、到田,指导农民把握适期,选准药种,落实防治技术,保证防治效果。
3.2.3 强化统防统治,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的核心作用
姜堰区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积极组建专业化防治队伍。积极示范使用自走式大型喷药机和无人遥控飞行器,在小麦穗期病虫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专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提高了防治效率和覆盖率,保证了防效,确保了丰产方、高产创建示范片防治2次,统防统治覆盖率达100%。3.2.4 强化惠农政策落实
姜堰区严格按照江苏省(苏财农[2014]50号、苏农计[2014]28号)、泰州市(泰财农[2014]17号、泰农计[2014]14号)下发的关于中央财政小麦“一喷三防”补助资金的通知精神,结合本地小麦生产实际,制定了补助实施方案,与区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泰姜农发[2014]33号),并根据省统一招标的农药品种名录和下发采购金额,足额采购赤霉病防治药剂,在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区域、统防统治示范区和丰产方,大力推广应用氰烯菌酯等防效好的药剂,按小麦良种补贴面积免费分发给农户。为保证农药防治效果,邀请执法大队对采购农药进行抽样检验,确保药剂质量。同时,加强对政策落实工作的监督检查,以村为单位对落实情况进行上墙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镇村农技人员和村组干部将物资及时、足量送到农户手中,确保省补物资及时应用到田,确保群众满意。
3.3 强化小麦收后赤霉毒素的管控
抢晴天适时收获,同时加大收后及时烘干和利用机械、风力、重力等方法精选无病种粮入库的能力,提高抗灾能力,提升种子和粮食的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2014年姜堰区在原有23台烘干设备的基础上,新增烘干设备81台(套),每季增加烘干处理能力1.62万t。
4.1 筛选出了对赤霉毒素防控效果好的药剂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选出了一些对赤霉病防效好且能较好控制赤霉毒素的药剂,如菌C(农科院植保所)、氰烯菌酯(南京苏研)、20%NAU-2014-1(南农大)等。
4.2 通过管控,全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显著降低
在全区共抽查168块田,田块见病率为91.1%、病穗率为2.75%、病指为1.14,病穗率达1%-5%的田块占41.25%、病穗率达5.1%-10%的田块占11.25%、病穗率达10.1%-20%的田块占1.25%、大于20%的田块占0.05%。通过防控,全区小麦赤霉病防治面积达5.856万hm2次,挽回损失2 453.75 t,实现了小麦单产超历史水平,取得了每667 m2平均产量达409 kg、总产达20.04万t的好收成。
同时,在整体防治上呈现以下特点:(1)丰产方、种田大户的防效好于大面积防治。丰产方、种田大户的田块病穗率在1%左右,而面上病穗率在8%左右。(2)实施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的田块好于农户自己防治,病穗率在2%以下。(3)适期内用药2次的田块平均病穗率不到1%,用药防治1次的田块病穗率为1%-5%,未用药或用药不及时的田块病穗率高达10%以上。
201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