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多样是美丽中国应有之义
8月12日,导演陆川执导的我国第一部自然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全球首映,影片受到了观众的热议和好评,大熊猫、金丝猴、雪豹、丹顶鹤等这些我国特有的野生动物被搬上荧屏,展现着美丽中国的多样魅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我国生物物种名录从编制之初的4.9万种上升到近8.7万种,印证着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和社会进步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人类创造了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技术和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国家,由于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又极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儒家倡导“天人合一”,重物节物、以时禁发;道家以自然无为为中心,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导向。生态环境和多样的生物缔造了文化,而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伦理又彰示着对生态万物的尊重与仁慈。
20世纪后半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的极限问题日益引发人类关注,从而诞生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缔约国之一,我国确定了持续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并将这种战略思想融入各项经济政策中。2016年是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60周年,自然保护区数量已达到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
8月15日,筹备6年之久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正式运行,这是《生物多样性公约》中一项明确的义务。生物多样性监测是制定和实施针对性保护策略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做好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估,才有可能准确地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空间分布、重要物种的动态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哪些人类活动可能对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有利或不利影响。
除了技术手段的支持外,政策管理手段的因地制宜和与时俱进也非常关键。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最初以物种为中心,后来,人们发现单纯的物种保护无济于事,栖息地的保护才更为重要。事实上,随着全球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这种保护策略确实有一些成功案例。但是直至2010年,全球范围内明显遏制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态势目标没能实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态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单纯的环保措施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也就不可能形成可持续机制。因此,保护和发展双管齐下、将保护区转变为经济资产的策略成为新的选择。管理部门推动当地百姓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经济生产方式,按照环境友好标准进行产品生产,既可以保护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又能使农产品以较高附加值获得更高收益。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生物多样是美丽中国的应有之义。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技术支撑和合适的保护策略是守护生物多样之美的基础。此外,还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爱万物的思想,在全社会普及保护自然即是保护自己的理念,使每一个人都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硬件与软实力上共同发力。
中华环境编辑部
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