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护措施分析

2016-02-08 08:01杨喜生齐增湘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6年4期
关键词:洞庭湖区洞庭湖淤积

杨喜生 齐增湘 王 宽

(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护措施分析

杨喜生齐增湘王宽

(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洞庭湖是我国主要的内陆湖之一,随着湖水周边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洞庭湖水的生态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变迁。本文主要从洞庭湖的水域面积、水文环境、水环境质量等方面简要的分析了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并针对洞庭湖水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研究,提出了保护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洞庭湖;生态环境;演变;保护措施

1 洞庭湖简介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荆江段南岸,湖夸湘鄂两省,总占地面积为18780 km2,湖面积以湖南省境内为主要部分,占地面积为15200 km2,占总湖面积为80.9%,湖北省境内占地面积3580 km2,占总湖面积19%。洞庭湖总共分为三个湖区,分别是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去和东洞庭湖区,洞庭湖总体形状近似“U”形。

洞庭湖区以湘、资、沅、澧“四水”,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和区间河流形成复杂的区间河网,河网以洞庭湖为水系中心,四面八方的水向洞庭湖中心汇流,形成辐射状河流。洞庭湖的东面有汨罗江、新墙河等河流,但是出口只有一条,是从岳阳城陵矶口汇入长江,总汇面积达到129×104km2,作为长江最主要的调蓄湖泊闻名。

20世纪90年代起,众多国家和研究人员参与到洞庭湖水治理和湿地保护工作中,但是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严重的破坏了洞庭湖生态环境,造成湖水域面积不断缩小,渔业资源不断下降,甚至造成湖水的水体污染、自然环境破坏、生物濒临灭绝。因此,以洞庭湖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为主要内容开展研究,对保护洞庭湖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价值有重要的意义。

2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

2.1水域面积演变

洞庭湖水在历史的变迁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导致湖水的中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湖水的水域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小。洞庭湖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湖泊总面积6000km2左右减至唐宋时期的3300km2左右。虽然在元朝时代湖泊的总水域面积有所回升,但是至清末年间,湖水面积又进一步减小。截止2003年,洞庭湖湖泊面积仅仅2625km2。通过调查研究和遥感图像可以清晰的知道,从1930年到1988年70年间洞庭湖泊面积退化异常明显,从最初的4955km2降低至2581km2,水域面积共减少了49.2%,同时斑块面积从1930年的4,21km2降低至1998年的1.71km2。

2.2水文环境演变

洞庭湖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的主要愿意是泥沙的淤积。洞庭湖与湘、资、沅、澧相连,与长江并联,湖水泥沙淤积与长江水沙的变化有重要联系,四水的泥沙、长江水沙条件和河床变化必然会造成洞庭湖的泥沙淤积。自1949年以来,四水中上游地区的山丘森林等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中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特别是夏季或洪水季节,有大量的泥沙淤积通过四水和长江三口汇入洞庭湖内,造成泥沙淤积。据统计,由荆江三口带入湖内的泥沙总量达到1.40×108m3,占总泥沙量的80.7%,四水带入的尼沙量为0.33×108m3,占总泥沙量的19.3%。虽然每年洞庭湖都会人工输沙,但是年输沙总量仅为0.45×108m3,仅占人湖泥沙总量的25.8%。自1951年起,每年洞庭湖内的湖床平均淤高3.7cm,每年新增洲土4130hm2。长期湖内的泥沙增加,导致洞庭湖的调蓄能力下降,不仅造成了湖区的环境污染,同时也为湖区的防洪排涝工作增加了困难。

2.3水质质量演变

我国80年代进入工业发展时代,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洞庭湖水质量也逐渐遭受到污染。人类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污水排放是造成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每年有8×108t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至洞庭湖中,造成的主要水体污染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除此以外,三峡工程的运行也给湖水的水质带来的影响。首先是造成洞庭湖水的水量下降,使湖水的换水周期增长,其次是造成入湖的尼沙量减少,导致水的透明度增加,水体的光合作用增强,促进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发展。

3 目前洞庭湖主要的生态问题分析

3.1洪涝灾害

城陵矶至汉口河段的淤积情况严重,洞庭湖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在洪水无法从阻塞的河道下泄,造成湖内水位上涨,加剧了洞庭湖区域的洪涝灾害威胁。造成城陵矶至汉口河段、洞庭湖区河道阻塞的主要原因是荆北岸堵口、松滋溃决。洞庭湖水域在遭受洪涝灾害威胁的同时,高洪水位持续时间也延长了,对湖区的威胁急剧上升。虽然三峡工程的建立对四水和长江干流等历时夏峰遭遇洪水的作用减小,但是对历时不长的恶劣性洪水的调节作用不大,也就是说三峡工程虽然对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代替洞庭湖防洪工程建设。

3.2生物灾害频发

3.2.1血吸虫灾害

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洲滩面积逐渐增大,杂草丛生,为典型的吸血虫钉螺提供的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洞庭湖区内钉螺分布面积广,并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导致洞庭湖区域内血吸虫病严重,不仅家畜受到的严重的威胁,居民也长期遭受血吸虫的侵害。并且近年来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反复的特点,病疫区面积也在不断的扩大,严重的威胁着洞庭湖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2.2东方田鼠爆发

洞庭湖区内最严重的农业害鼠就是东方田鼠,近几十年来,洞庭湖区内的农作物频频遭受到田鼠的损害,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对洞庭湖区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3.2.3水污染负荷增加

由于洞庭湖区内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加之国家工业、农业、血防等活动的开展造成各类有害物质在未经过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放至湖内,造成湖内水质质量和环境条件严重恶化,其中由于周边工厂的工业污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程度最大,导致湖水内的氮、磷、铜等多种元素超标,最终导致湖内大量生物死亡,水藻等植物疯狂生长,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的影响了水域的环境。

4 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1加强生态建设,开展绿化生态工程

造成洞庭湖区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泥沙阻塞,而洞庭湖区内泥沙的主要来源是长江上游和四水流域,因此为解决洞庭湖区内的泥沙淤积问题,就必须对长江全流域的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区域。

4.2调整湖区工业企业结构,控制工业污染

对洞庭湖区域内的工业进行合理的企业结构调整,对污染较大的企业予以整改,对不能按照整改方案进行的企业进行强制关闭,并且通过市场调节等作用淘汰污染严重和经济效益小的企业,加大整改力度,保证企业不会威胁到洞庭湖区域的环境。

4.3加强生物灾害防控

疏浚河道和加固防堤能有效的使湖区内的滩洲面积缩小,这样破坏了钉螺和田鼠的生存环境,能有效的控制生物灾害的发生。同时可以引入新的生物物种来控制生物灾害的发生,但是需要注意新引进的物种不会造成新的生物灾害发生。

5 结语

洞庭湖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的演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却逐渐被破坏,因此全面掌握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综合规划和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的对湖区内的环境进行整治,才能使洞庭湖区内的生态环境得以重建。

[1]李强.洞庭湖水生态环境的演变与保护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 2005,06:102-104.

[2]谢永宏,王克林,任勃,杨刚,李峰.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06:677-681.

[3]邱蓓.洞庭湖区环境破坏现状与生态修复对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

[4]毛德华.洞庭湖区水生态环境保育战略研究[A].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湖南省洞庭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会,2011:9.

2015年湖南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洞庭湖区鱼鸟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修复技术研究(2015SK20031)的研究成果之一。

杨喜生(1977—),男,汉族,湖南省道县人,硕士,讲师,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景观规划。

齐增湘(1972—),男,湖南衡阳,博士,副教授,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猜你喜欢
洞庭湖区洞庭湖淤积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东洞庭湖区芦苇群落生长对水质的影响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鉴别胆道闭锁和胆汁淤积的诊断价值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血清中IL-18及TNF-α的改变及意义研究
洞庭湖的麋鹿
洞庭湖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