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佰峰 万鹰玮 黎 敏 雍 娟
(重庆市环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401121)
浅谈重庆市环卫行业良性发展战略
顾佰峰 万鹰玮 黎 敏 雍 娟
(重庆市环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401121)
环卫行业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行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了当前环卫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对推进环卫行业良性发展提出建议。
环卫行业;PPP投融资;产业化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作为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的情况下,重庆市政府加大了对环卫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环卫事业发展迅速,固废处理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根据《重庆市政工作手册》(2015年版)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公厕8414座(社会公厕4179座),主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88%。全市建成垃圾处理场61座,投入运行53座,全市日均收运处理生活垃圾16215t。处理主城区餐厨垃圾37×104t,日均处理达980t,全国首座多功能生态垃圾中转站西永站建成投用。主城区基本实现建筑垃圾密闭运输,南岸、渝北2座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打破了资源化利用率零窘境;主城各区已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14年实现果蔬垃圾日收运量200t。各远郊区县也加大生活垃圾治理力度,长寿、梁平、巫山等地治理效果较好。已有448个乡镇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8.5%。清理打捞漂浮垃圾18×104t,清理消落区垃圾7.3×104t。
2.1 环卫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重庆市已经制定了《重庆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重庆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征收管理办法》《重庆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现有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问题。以垃圾处理为例:在覆盖范围方面,主要针对城市城镇的建成区范围,农村垃圾处理很少甚至没有。在管理内容方面:(1)管理内容缺失,仅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的、建筑垃圾、水域垃圾的处置有相关的管理规定,一般工业废弃物、园林方面极少甚至没有。(2)在资源化方面立法的指导思想有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物的价值。现有相关法规主要针对污染防治和末端处理,未重视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
2.2 环卫设施建设能力不足,建设进程缓慢
根据规划,到2020年,重庆市主城区每天垃圾产量将达到21630t,其中,生活垃圾12000t,餐厨垃圾2600t,建筑垃圾7000t,船舶垃圾30t,而现有各类垃圾处理设施每天的处理总能力仅9000t,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处理需求;同时设施落点困难,随着市民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各类环卫基础设施不仅规划布点难,落地更是难上加难。
3.1 加快完善环卫制度建设
健全相关机制。(1)进一步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能和义务。各级环境卫生主管部门需要对自己所辖行政区域之内的生活垃圾的分类、收运以及处理的管理权进行明确。并且环境保护部门还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环卫部门与废品回收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必须要确立,并需要尝试将环卫手机和废品回收两者的途径进行整合。(2)完善机制,持续推进垃圾综合处理。政府必须要做好主导工作,引导居民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时还需要大力的孤立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并且需要对一些重点的、有资质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让他们协助振幅开展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减量化、资源化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3.2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提高资源化率
推进垃圾分类与处理,既是保护资源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在“十三五”乃至今后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实现民生改善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分类要构建一个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管理体系:(1)加大社会宣传,抓好社会发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公众形成良好的分类投放习惯,另一方面要抓好政府先行,从垃圾分类做起,人人都是环保卫士的社会共识和良好氛围。(2)设计一个系统的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体系,政府要把垃圾分类收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确定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研究线路图和时间表,制定全方位的垃圾分类、收集计划和分类运输、处理办法,细化分类标准,对垃圾分类收集做出明显、明确的垃圾类型标志和解释;制定出台有关垃圾分类管理的行政规章,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各环节的有效监管。(3)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市场治理机制,加快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按照市场机制发展要求,打破现有环卫作业部门独家运营的格局,创新体制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专项补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等方式建立垃圾处理的循环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垃圾回收与处理的产、供、销“一条龙”机制。
3.3 加快出台生态异地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公平度,弥补垃圾处理设施对当地居民带来的损失,同时降低居民对垃圾处理设施的反对意见。既有利于垃圾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营和垃圾处理设施的顺利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化解区域矛盾,平衡垃圾产生区与处理区之间的利益关系。
[1]陶念.“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环卫行业发展现状浅析[J].城乡建设,2015,04:80-81.
[2]于润波.环境卫生管理与生态文明[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