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湖南省平江县农业局粮油作物股,岳阳 414500)
土壤培肥技术保障农作物丰产措施
张弓
(湖南省平江县农业局粮油作物股,岳阳 414500)
农作物能否取得高产,最基本的限制因素是实现土壤肥力的程度。在农业生产中,限制土地产量的因素往往是水分和养分,如果对土地只用而不养或是用多而养少,久而久之,土地的肥力就会越来越低,造成农田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大。文章针对土壤培肥技术进行简要的阐述,以期达到农作物增产﹑高产的目的。
肥力问题培肥
农田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而肥力则是土壤的基本特性。农田土壤由于长期受人为耕作因素的影响,其土壤形成规律已被打破,特别是水田土壤已发育为水稻土或接近水稻土,生产性状和肥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的制约。因此,农田土壤肥力的提高,取决于人们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培肥与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就是要提升土壤内部水﹑肥﹑气﹑热等四大元素的水平,即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只有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矛盾得到协调,作物的根系生长庞大﹑吸收的营养多了,作物产量才有可能提高。作物产量与土壤﹑肥料﹑降水﹑作物品种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实际生产中,必须把作物﹑土壤条件﹑农艺措施等一系列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丰产。
1.1农民缺少科学提升土壤肥力的意识
通过对典型农户﹑典型标准农田调查发现,农民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坚持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坚持大中微量元素相结合等科学种田的意识在逐步形成,特别是近几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推广项目以来,多数农民树立了科学施肥的观念。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农民缺乏科学的土壤肥力意识,对土壤的情况没有科学的认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缺乏科学的技术指导,过于依赖经验进行劳作,缺乏对土壤的整体了解,从而导致其不能够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或选择恰当的肥力进行改善。面对过度使用的耕地,不能够及时地进行休耕,导致土壤情况进一步恶化。另外,过量使用肥料,甚至过量使用普通化肥,而导致土壤盐碱化及其他问题的出现。
1.2加强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土壤问题
在普通耕地肥力出现严重退化后,目前采用的解决方式是将其改造成为菜地或种植其他非粮食作物,而在此过程中,就需要搭建大棚及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因此,发生对耕地的踩踏﹑碾压等,造成了土壤的退化。而且,大棚搭建后,为了保温常常使用表层土壤填塞温室后墙,造成土壤母质大面积的裸露,严重影响了耕地的生产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过分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了耕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对耕地长期的发展极为不利,甚至对农业的长期发展都是不利的。
2.1采取生物养地
生物养地是将生物及其残体融入土壤,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生物固氮不仅节省能源,而且无污染,能净化环境。如,禾本科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碳素,且腐殖化系数高,有利于土壤积累有机质,并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耕性。虽然耗氮较多,却能够固碳,且能返还土壤更多的有机质,因而可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生物固氮﹑增加有机质﹑添加土壤营养物质﹑固土保水﹑改良土壤理化性状﹑生物排水和消除盐碱。
例如,可以在耕地中适量的增加蚯蚓的数量,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并且蚯蚓能促进未分解的有机质分解,使得有机肥充分吸收。另外,死亡的蚯蚓,也是含氮丰富的动物蛋白,分解之后,为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氮源,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2.2科学使用肥料
通过施用化学肥料﹑土壤改良剂,强化农田物质循环,增进地力,是现代农业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培肥地力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化学肥料资源短缺,应大力提倡农家肥的使用。农场以及畜牧场之间可以建立互利的合作,畜牧场向农场提供牲畜粪便,以作为农家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另外,农场可以为牲畜提供食物,这样既可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也可以解决自身的问题,一举两得。在施用化肥时,应注意平衡施肥。还应对土壤进行诊断,对作物进行分析,在掌握土壤供肥和肥料释放相关条件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施用肥料的种类﹑配比和用量,科学施用。植物为了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营养,而不同的作物需要的营养也不同,因此,应掌握各种作物的需肥特点和需肥规律,根据作物和生长季节合理施肥,做到营养平衡。
2.3物理途径
借助于土壤耕作﹑灌溉与排水﹑农田基本建设等农业措施,改善耕层构造,协调耕层土壤水分﹑空气和养分的矛盾,改善肥力条件,促进肥力因素有效化,控制地力非目标性消耗,为农田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
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更是影响作物生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水直接影响到作物的品种﹑轮作方式﹑复种程度﹑施肥及土壤耕作等多方面。因此,应获得作物的高产﹑稳产,就必须保持农田水分的平衡,需因地制宜地进行农田水分管理;采取平整土地﹑深耕﹑镇压﹑中耕耙耱等合理的土壤耕作,可以减少径流和土壤水分蒸发,达到积蓄降水保墒的目的。通过种植树木﹑绿草拦蓄水分,防止土壤水分渗漏过大,增强耕作层的蓄水保墒能力;根据作物的需求适时灌溉﹑及时排涝,有灌溉条件的地块,作物的水源主要来自灌溉﹑降雨﹑地下水和土壤蓄水等方式的供给。一般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土壤中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作物的生理需求和生长发育。
总之,农业土壤培肥是一种复杂的技术行为。培肥技术应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农业发展应树立平衡施肥的观念,合理使用有机肥,把有机肥的特性和土壤的特性充分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培肥方案,统筹规划﹑合理密植,使农业高效发展。
[1]冯应斌.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农业工程学报,2014
[2]张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
[3]张权峰.关中东部地区农田土壤养分演化趋势——以临渭区为例.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