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重庆市开县长沙镇环境保户所重庆400402)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策略探究
王军
(重庆市开县长沙镇环境保户所重庆400402)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是保障城市良好环境的重要工程设施,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但是在封场施工的过程中,不合理的设计和不规范的操作都可能对垃圾填埋场的稳定造成影响,引起环境污染问题。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生态恢复策略。
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市政工程
生态修复是将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采取必要的手段的措施使之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自从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被提出后便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我国于1979年开始对生态修复进行研究,为我国土地资源的修复与治理带来的新的思路和方法。一般情况,生态修复是指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或人工辅助调节,使受损的部分恢复到原有面貌,或恢复到具有相同功能的状态的过程。如果生态系统受损程度较小,可以通过自身的恢复功能,很快的恢复到原先状态,但受损程度过大,自身恢复无法起到作用时,这时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方式进行生态恢复。
因此,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生物特性和工程技术方法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改造,消除危害因素,修复受损结构,使系统能够融入到周围环境中,让整个系统向稳定、健康的良性循环发展,最终使生态系统到达平衡。
随着城市的发展,垃圾问题开始逐渐显露出来,人们开始垃圾进行处置,处置方式就是直接的堆填和焚烧,少量的循环再利用等。由于垃圾填埋的方法操作简单、处理量大、运行费用较低等具有明显优势,成为大部分国家处理固体废物的主要方法。全球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中90%以上都是通过填埋法的方式进行处理。
然而,开始的填埋方式比较简陋,没有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导致的垃圾堆体在十几年稳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向环境释放填埋气和渗滤液,严重的污染了当地的环境,对当地的居民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填埋气的释放会污染大气,释放恶臭,造成温室效应,还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渗滤液的泄露会污染周围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周围的居民和生态都会造成影响。
我国卫生填埋场的历史只有30年左右,在封场后对环境的影响会持续多长时间,是十几年还是几十年,还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大量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正严重的污染着周边环境,恢复受污染的环境是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植被恢复是生态恢复的保障,植被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要恢复生态系统就要先恢复植被,根据当地环境,选择适合的物种是生态恢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般情况下,在生态恢复中,选用耐贫瘠、耐干旱、速生、固氮、高产的草本植物或灌木是第一选择。但是在填埋场的生态恢复中,应避免选择根系发达的植物,因为发达的根系会穿透覆盖层中的防渗系统,会使雨水和绿化水进入垃圾堆体,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性,还会引起填埋气的泄露,污染大气,影响植被生长。由于垃圾填埋场的特殊性,生态恢复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种植抗逆性强、易繁殖、生长快的草本植物,因为草本植物的根系浅且茂盛,既能固化土壤,又不会破坏深层的防渗系统。待填埋场内堆体稳定后,可以进行灌木乔木的种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引入多种植物,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植被的高度覆盖后,会吸引动物来此活动,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
对于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周围环境持续受到垃圾填埋气和渗滤液的污染,土壤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等污染物,普通的植被无法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所以应选择耐性强,对有毒有害气体具有吸附性的植物,以减小垃圾填埋场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任何好的设计方案不能有效的落实,都无法发挥其真实的作用,生态修复也是如此。生态修复的有效管理,确保各项指标平稳的运行,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
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垃圾堆体内的污染物不会释放出来,对填埋气和渗滤液进行监测,收集和处理装置要定期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装置正常运行。其次新移植的植被在生态系统中较为脆弱,需要定期进行观察养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植被因病虫害或污染大面积死亡。同时,应对修复场地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动物进入场地,误食含有含量较高污染的植被。
垃圾填埋场封场后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将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场修复成什么样子,要结合实地情况和城市规划来设计。
在城市周边且即将被城市包围的垃圾填埋场封场后是一块宝贵的可利用空间,可以构建林草城市生态系统,将场区建成公园、高尔夫球场、游乐园等场所,发展成为城市生态休闲景观。我国多数用于植物的复垦。但要对填埋场整体进行综合整治,填埋气和渗滤液要严格收集与处理,安全检查要更加严格,因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一旦发生事故,不但会对周围居民健康带来危害,还会增加人们对填埋场项目的抵触心理。
如果垃圾填埋场在远离城市的山谷之中,封场后可以简单的绿化,选择具有耐受性、抗逆性、易生长的当地多种植被来恢复生态,也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面积。具体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是建立林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还是都包含的复杂生态系统。还可以建设成环保教育基地,普及卫生填埋场的知识,为人们讲解正规的卫生垃圾填埋场的真实面貌,改善垃圾填埋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为后续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建设打下群众基础。
[1]虞莳君.废弃地再生的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齐长青.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方案的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8,(0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