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强 荆晨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推进“洁净新疆”建设的背景浅析及对策建议
左强荆晨
(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洁净新疆”建设是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是一项事关新疆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充分表明自治区党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近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背景分析,结合推进“洁净新疆”建设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洁净新疆”建设的推进和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洁净新疆;生态文明;对策建议
2014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提出“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最洁净的地方”,拉开了推进“洁净新疆”建设的帷幕。洁净不仅是天蓝、地绿、水净,更是自然山水之美、城乡形态之美、绿色产业之美、人文和谐之美。
新疆地处祖国最西部,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不仅有丰富的资源,多彩的地貌,多元的文化,还与8个国家毗邻交界,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同时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的5年,自治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疆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疆各族干部群众,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264亿元,是2009年4274亿元的2.17倍,年均增加近10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282.6亿元,是2009年389亿元的3.3倍,年均增长26.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160元,是2009年12258元的1.81倍,年均增长12.5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94元,是2009年3883元的2.16倍。这5年,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是全疆各族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天山南北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
与此同时,新疆的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依然十分突出。(1)资源广袤富集与开发方式粗放特征明显,资源转换和利用率不高;(2)水资源短缺,各地普遍存在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管理型缺水问题;(3)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情况仍不乐观,只占8%的绿洲面积被荒漠戈壁包围和分割,面临风沙侵袭、沙漠扩展和土壤盐渍化的威胁;(4)一些地方多年来招商引资不同程度存在项目未批先建、未验先投,“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造成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重;(5)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大气、水、土壤、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显现;五是部分草原、湿地、湖泊、荒漠等地域生态系统持续退化。这些已经成为新疆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需要严肃面对、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洁净新疆”在此时提出,是进一步动员各族人民群众共同谱写美丽中国新疆篇而赋予的新内涵,是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新疆的实践载体,是一项事关新疆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洁净新疆”可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的目标指向,逐步推动天山南北实现洁净生产、洁净生活、洁净环境,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1“洁净新疆”理念和认识亟待深化
一些地区对“洁净新疆”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理解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洁净新疆”建设“该做什么、如何做”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仅仅把“洁净新疆”建设看成是环保部门的事,未把“洁净新疆”建设上升到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没有统筹全社会的力量,社会参与度不高,未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推进“洁净新疆”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在农村,很多地方都还处于“政府干、农民看”的状态。
2.2“洁净新疆”建设体制机制需健全完善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跟进步伐相对于内地省市区而言较为缓慢,没有及时跟进出台相应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赔偿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也不够健全。
2.3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一些地州的工业产业结构雷同相似,都是重字过重,轻字过轻。一些地区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等还没有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新疆生态功能区划》进行对接,形成碰撞,互有制约。一些地区的工业发展对资源依存度偏高,产业结构发展过度重型化,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些园区的布局与分布相对密集,如“奎独乌”区域,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在各自园区内聚集,并且呈现产业同构化倾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增长迅速,致使解决区域污染问题难度很大。
应该说,面对典型案例通报和群众反映,不动产登记中心要求各科室“自我对照,自查自纠”,本是各科室自我反省和改进工作的良机。然而,这份由科室10名工作人员集体签名确认并盖有红色公章的承诺书何以让人大跌眼镜?
2.4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新疆降水量少,水资源总体缺乏且分布不均,特别是水资源过度的、不合理的、不经济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表现在:(1)有的地区用水总量超标,在产业发展中未严格坚持“以水定产业”的原则,致使地表水资源减少、地下水超采严重;(2)用水结构不合理,农业用水占全区用水总量的95%以上,生态用水微乎其微;(3)水资源价格不尽合理,没有形成有效的水价杠杆制约机制。
2.5农村人居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新疆各地州市普遍开展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程,建成了一批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部分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不健全,后期运行维护资金无法落实,环保治理管理措施缺位,乡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加上农田地膜、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大量使用,部分地区农业地膜使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造成土壤和水环境的污染,还也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
3.1树立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
(1)应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对生态脆弱区域,不该动的坚决不动,能动的慎动,尽量减少人为生态破坏。植被绿化要分析论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以保持生态的稳定性;(2)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和村规民约,强化公民生态保护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3)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对具备条件地区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动。(4)进一步强化法治思维,建立环境执法保障体系,成立环保公安局、环保检察厅、环保法院,杜绝处理环境违法案件因噎废食、责任倒置情况。
3.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
3.3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3.3.1针对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部分地区产业同构化的问题,应走全面建设资源能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合理规划确定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控制项目的盲目建设。从自治区层面来讲,可以考虑把环境承载力作为前置条件,在全面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科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统一、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布局,避免同构化产业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从各地州层面来讲,需要冷静思考,切忌盲目冲动上项目,避免区域产能过剩,从而维系现有的生态环境,保留更多的未开发资源,让其价值发挥在未来。
3.3.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大对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计算机信息产业、运输物流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等的扶持力度,使绿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3.4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1)严格落实水资源红线管控,全面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2)建立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兵地信息化统计体系、监控体系,实现“来水、蓄水、供水、用水、排水”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的兵地统一精细化管理;(3)在全疆推行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制度,建立节水补偿机制,针对不同用户和农作物实行差别水价和阶梯水价,发挥价格杠杆对用水需求的调节作用,提高用水效益和效率;(4)在重大能源基地实施退减灌溉面积、生态移民等深层次的节水措施,压减农业用水,增加工业和生态用水,解放农村劳动力参加工业建设。
3.5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洁净乡村
(1)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根本,完善村民自治与多元主体参与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共建共享机制,打造一批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2)以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项目为契机,整合政策和资金形成合力,开展洁净乡村建设,突出治理“白色”污染,集中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畜禽粪便清运和处理问题,逐步推进农村排污管网建设;(3)搭建投融资平台,形成多元化生态农业投资。增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并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大户、产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推广使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3.6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洁净新疆”的氛围
(1)利用一切宣传形式,让“洁净新疆”家喻户晓。把“洁净新疆”纳入宣传教育体系,树立先进典型,普及“洁净新疆”理念和知识,深入开展“洁净新疆”建设全民行动,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洁净新疆”;(2)加大宣传力度,将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宣传纳入“两个可持续”和“洁净新疆”重大主题宣传活动;(3)各地州市应建立公众动员参与、监督机制,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洁净新疆”建设氛围。
[1]罗建基,田新.建设“洁净新疆”工作纪实第一辑[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洁净新疆工作办公室,2015,4.
[2]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2.
[3]曾刚.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新模式与新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33-43.
[4]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5]何天祥,廖杰,魏晓.城市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11(11):1897-1900.
[6]赵忠文,杨旭东.新疆农业用水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3):317-318.
[7]张江华,蒋平安,申玉熙,王维岗,苏海英.新疆农田地膜污染现状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8):1656-1659.
[8]杜鹰.中国可持续发展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27(3):269-273.
左强(1981—),男,重庆人,大学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清洁生产理论研究、技术集成应用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