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春
(大同市种子管理站,山西大同 037006)
大同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 春
(大同市种子管理站,山西大同 037006)
小杂粮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物。其生育期短,适应范围广,抗旱耐瘠,可在高海拔冷凉山地和干旱瘠薄地种植。文章分析了大同市发展小杂粮产业的优势条件,总结了小杂粮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关对策,以供参考。
大同市 小杂粮产业 优化种植结构
1.1 地理优势
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平均海拔1 000 m左右,山多坡广,小气候多样,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是我国典型的高寒杂粮生产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许多名优杂粮品种,被誉为全国著名的“优质杂粮之乡”。
1.2 资源优势
大同市杂粮种植种类繁多,包含高粱、荞麦(甜荞、苦荞)、莜麦、谷子、糜黍、绿豆、芸豆、大豆等,种植面积约9.33万 hm2,占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5%以上,总产量约1.17亿t。在一些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小杂粮收入已成为农民纯收入的主要来源。
2.1 优良种质资源贫乏,品种退化严重,产量及品质下降
长期以来,大同地区小杂粮种质资源引进较少,栽培品种多以农家品种自选、自留为主,导致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小杂粮产区大多集中在贫瘠、干旱、半干旱地区,基本上依靠自然降水,广种薄收,再加种植分散、单位面积投入比较少,耕作粗放,从而造成产量低、品质差等现象。
2.2 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推广力度不足
目前,各级领导对小杂粮产业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尤其在生产计划、发展规划、农技推广上力度稍显不足。杂粮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和技术服务人才,而这种专业技术人才因种种原因补充不上,技术、信息服务与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成为制约当前杂粮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加工水平低,产品附加值弱
小杂粮加工成各类食品,其经济效益会比原粮提高数倍甚至数十倍。但在大同地区,由于小杂粮加工业生产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对加工先进技术的研究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研发力量与其他产业比较相对薄弱,导致小杂粮加工业基本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加工,产品形式单一,加工、包装技术落后,从而使大量的低质产品充斥市场,产品附加值得不到有效提高,综合利用差。
3.1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及小杂粮品种改良研究
加快小杂粮品种引进、筛选、鉴定和良种繁育,不断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种业公司或相关企业,加强新品种研发,开展小杂粮品种改良工作,尽快选育一批商品性好、在市场有竞争力的新品种;对名优农家品种进行及时的提纯复壮,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种资源,组织力量进行多点试验示范,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3.2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服务意识
政府既要在政策上扶持,又需在发展道路上指引方向,尤其在科技生产上予以指导。建立以各种合作组织为主体的政府、企业、事业和农民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杂粮产业化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
3.3 加大小杂粮食品的开发,树立名牌意识
小杂粮产业需要不断开拓占领市场,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如大同县明绿豆、广灵县东方亮小米等,在原有的效应上,扩展知名度,不仅在山西、国内,还应着眼国际,打造名优品牌。同时,还应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扩大“三品”产地认证面积,努力提高小杂粮产品品质,突出特色,发挥规模效应。
3.4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经济
发展小杂粮战略急需组建和发展一批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管理科学、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全力打造小杂粮龙头企业,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带动能力。政府对这些龙头企业给予多种形式的帮扶,使其不断发展壮大,构建较为完整的农产品加工体系,通过“龙头+基地+农户”模式,标准化、规模化建立生产基地。
[1] 任瑞玉,何继红,董孔军,等.甘肃省小杂粮产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4)
[2] 艾农.实现“三个对接”扭转杂粮产业困局.农产品加工,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