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峰
(1.上海大学,上海 210044;2.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 450003)
精准扶贫视域下的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以河南“三山地区”精致农业为例
程大峰1,2
(1.上海大学,上海 210044;2.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 450003)
非农产业对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推动力正逐步减弱,农业依然是山区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精致农业具有收益快、价格高、竞争力强等优势,是贫困山区精准帮扶的工作重点。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创汇农业,是贫困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主要路径。
精准扶贫 精致农业 三山地区
精准扶贫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是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性思想。2015年11月23日,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河南要实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总体目标,就必须从农业大省的实际出发,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找准致贫原因、采取专项措施,集中力量发展精致农业。
精致农业是指通过区域化的特色布局、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等方式,生产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最终形成兼具质量与效益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1]。精致农业的核心是高品质、高标准、高附加值,其产品具有高收益、高价格、高竞争力等特点,是山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撑。
1.1 河南扶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农业
河南是农业大省,精致扶贫的主战场在“三山地区”。至2014年底,河南省共有贫困县53个,贫困人口576万,贫困人口居全国第3位。其中,大别山片区28个县236万人,伏牛山片区18个县105万人,46个县贫困人口占全省的59.2%。此外,太行深山区贫困村依然贫穷落后,241个贫困村处于特别贫困状态,大别山片区、伏牛山片区及太行深山区是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单纯依靠转移就业、异地搬迁、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无法完成扶贫攻坚的任务。“三山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还是要大力发展山区农业、精致农业,实施产业扶贫。
1.2 “三山地区”致贫的主因是农业收益低
山区农业是“三山地区”的主导产业。相对于豫北、豫东等平原粮食主产区,“三山地区”耕地面积较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而水利设施老化、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种粮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山区农业收益低是导致“三山地区”成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主要原因。因此,“三山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3 精致农业是“三山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产业扶贫是专项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经济作物纯收入差异在贫困与非贫困农户农业纯收入差异中的贡献最大,扶贫措施应更关注对贫困农户经济作物生产的扶持[2]。“三山地区”资源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经济作物、畜牧产品及生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山区农业特别是精致农业、特色产品,是贫困山区实施精准扶贫、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现实选择。因此,山区农业既是“三山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就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三山地区”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广、攻坚任务重,围绕“精”“特”,发展精致农业,提升“三山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带动最广大困难群众增产增收,最终实现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
2.1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特别强调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重点攻坚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难题。扶贫开发工作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河南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河南已经形成“省级统揽、分级负责、强化监管、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的党政领导负责制,国家及省市财政扶贫政策、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作为国家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三山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2.2 产业扶贫具有持续性
专项扶贫开发的主要形式有搬迁聚居、改造提升、转移就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5种。其中,搬迁聚居、转移就业等方式,主要是将贫困山区、库区、滩区人口向平原、城镇转移,均需增加建筑用地。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是河南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拿出有限的耕地资源推进扶贫开发既不科学也不能持续。因此,河南扶贫开发的重点还是发展精致农业,实现贫困人口就地转移。
2.3 精致农业潜力巨大
“三山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具有生产优势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家乐、生态游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市场需求旺盛,通过培育优势农产品,发展山区精致农业,走与平原农区不同的差异化之路,推动“三山地区”贫困人口致富增收成为可能。
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精致农业是“三山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是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发展精致农业是扶贫开发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重要途径。
3.1 优化山区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山区农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孔祥智认为,供给侧改革语境下的农业结构调整包括2个方面内容:(1)农业经营结构调整,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荣誉社会化服务体系;(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即要树立“大粮食”理念,充分利用国内国外2个市场,促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协调发展[3]。传统的山区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产业结构单一,产品销路不畅,经济效益低,农民增收缓慢。“三山地区”海拔高度、山体走向、季风风向等因素各异,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均呈垂直带状分布,为多种产业特别是农牧产业交错发展创造了条件。“三山地区”应该立足良好的自然生态、综合利用好“山顶、山腰、山脚”资源,按照“宜林则林、宜商则商”的原则,扶持特色产业、培育优势产品。大别山区应重点发展油茶、干鲜果、花木、经济林及林下经济,伏牛山区要围绕食用菌、粮油、苗木花卉、烟叶等经济作物做文章,太行深山区的畜禽、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已成为当地主导产业,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
3.2 转变山区农业发展方式
“三山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生产依然沿袭自给自足的传统方式,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商品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淡薄,农产品销售市场狭小,与平原地区的现代农业差距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1)引导山区农户转变发展理念,摆脱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农耕思想,把山区农业发展的驱动力从“靠天吃饭”的粗放型经营向“市场引领、科技驱动、管理精细”的集约型农业转变;(2)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围绕精致农业、优势产品,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破传统的村组模式,形成以产业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组织体系;(3)转变农产品营销方式。采取“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出口”等形式,做好农产品深加工,以公司标准化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优势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
3.3 促进山区农产品扩大出口
当前,河南出口食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内市场价格平均约2.5倍,种植粮食作物、内销经济作物、出口经济作物收益比约为1︰5.1︰12.5。食品农产品出口不仅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还可以带动种植、养殖、农兽药、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三山地区”生态保护良好,在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方政府应当从山区实际出发,通过示范引领、政策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品扩大出口;商务、农业、海关、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有针对性地出台促进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在物流运输、出口加工、通过便利化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
同时,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高门槛倒逼山区农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从而提升山区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已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扶贫对象更加集中、扶贫任务更加艰巨。就河南而言,精准扶贫的重点应当放在山区农产品扩大出口,通过农产品出口,实现农民增收。
4.1 转变观念,围绕增收发展创汇农业
2016年前10个月,河南出口食品农产品122.94亿元,同比增长16.7%,农产品扩大出口已成为河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应当转变“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农产品的扩大出口。各级政府应当从“三山地区”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山区种植、养殖业,把发展精致农业、培育优势产品作为精准扶贫的中心工作来抓,通过加强信息服务、财政补贴、配套设施投入力度,推动山区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继续保持好出口农产品的发展态势。
4.2 多措并举,提升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
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了出口农产品的竞争力。“三山地区”应立足当地实际,结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的意见》要求,打造有当地特色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应积极推进开展“一县一品”“一村一品”创建活动,带动山区特色农产品出口在规模、质量、结构和市场开拓上实现新突破、新跨越。要树立品牌意识,引导贫困农户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突出优势产品的原产地、绿色生态等卖点。
4.3 抢抓机遇,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是河南加快实现内陆开放的新机遇,促进“三山地区”特色产品扩大出口成为可能。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推进农产品出口产销对接,在进出口商和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企业间搭建直接、双向沟通洽谈的桥梁,拓宽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销售渠道;尤其要重视对沿线中亚国家的调研分析,有针对性地发展民族地区食品特别是清真食品;要借助郑州跨境电子商务试点、郑欧班列、郑州航空港等平台,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
[1] 武力超,施桑桑,黄中余.后ECFA时代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景分析—基于台湾精致农业视角.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
[2] 马铃,刘晓昀.发展农业依然是贫困农户脱贫的重要途径.农业技术经济,2015,(3)
[3] 孔祥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改革,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