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峰
(黑龙江省林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庆 166300)
北方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措施
陈学峰
(黑龙江省林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大庆 166300)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哑玉米,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在我国北方发病率较高,有些地区的发病率甚至会超过50%,极大地降低了玉米产量。文章针对北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北方玉米 丝黑穗病 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率较高,经常会出现大面积发病的情况。当玉米染上该病后,最终产量会极低。自玉米丝黑穗病在20世纪70年代大面积发生以来,对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提高形成了很大的制约。文章简要分析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并针对性提出适合的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是在苗期侵入玉米雄穗和雌穗所形成的一种系统性侵染的病害。发病后,玉米常常会出现颗粒无收的后果。通常情况下,当玉米出穗后才能发现,然而,有些能够进行自交的玉米品种在苗期就显示出发病症状。
苗期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发病玉米植株明显矮于正常植株,节间距离减小,植株弯曲,叶片颜色深或有黄白条纹且密集生长。花期发病症状,玉米果穗为短的椭圆形,且底端粗,顶端尖细,不产生花丝,有时出现包叶猴,果穗成为黑色粉团,黑色粉团内部有丝状物,故称为丝黑穗病。少部分整个果穗畸形,大多数患病雄株穗形不变,只有个别会黑色粉团。
引起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轴黑粉菌。该菌的转播载体为土壤及粪便。丝轴黑粉菌越冬的冬孢子萌发时,不必经过休眠及后熟的生理活动,故传播速度较快。冬孢子生命活力较强,能够在土壤中存活3年时间。同时,经过牲畜的消化道后,冬孢子并不会丧失生物活性,因此,随牲畜粪便排出时,仍可越冬。
当土地温度为13~35℃时,丝轴黑粉菌具有侵染特性,适宜侵染温度范围为19~25℃,最适侵染温度为22℃。侵染最适土壤含水量为15.5%,并且潮湿更适合孢子越冬。因此,土地多年连续单一种植,不进行轮作,造成土壤中累积大量丝轴黑粉菌。
同时,秸秆处理方法不适宜,导致肥料中掺夹病原菌。例如,用染菌的玉米秸秆喂养牲畜,使孢子经牲畜肠道后仍保持生理活性,或者将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使秸秆中的病原菌直接全部进入土壤中。
3.1 严控检验检疫
对于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最根本的是从种植的源头抓起,要提高检验检疫标准,对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进行详细的备案,认真仔细做调查,防治种植发病区的玉米。
3.2 种植抗病性高的品种
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条件有土壤含菌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所以,应针对北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筛选种植具有产量高、抗病、抗逆性等优质的植株。同时,科研人员要不断培育抗病新品种,才能对北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长期有效的控制。
3.3 调整种植结构
由于丝轴黑粉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因此,玉米连作时,土壤累积菌量较多,使玉米患丝黑穗病的几率显著增大。由于丝轴黑粉菌只侵染玉米,所以,可以种植其他作物,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并通过轮作的方式,对玉米抗性品种研究周期长的问题有一定缓解。
3.4 及时除去病株
当玉米植株发生病变,一般在玉米6~7片叶时,即表现出明显症状。所以,应及时对病株进行拔除3次左右就可拔净。同时,要对清除的玉米秸秆集中进行销毁,可以极大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第2年的发病率。
3.5 适量使用药物
药物可以与玉米种子进行混扮,也可以在种植土壤中加入药物。药剂拌种可以降低种子被丝轴黑粉菌侵染的几率,对北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十分有效。防治效果好的药物主要为三唑类,包括三唑醇拌种剂、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及戊唑醇可湿性粉剂等。土壤中加入药剂时,可用50 g药剂拌50 kg细土,每个穴用100 g混合后的细土覆盖种子,再用正常田间土壤进行覆盖。
[1] 张淑敏.北方春玉米丝黑穗病防治技术.吉林农业,2014,(04):91
[2] 白艳凤.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条件与防治措施.生物灾害科学,2014,37(2):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