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萍(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指导站,青海西宁 810599)
探析玉米病虫害种类及发生和防治措施
宋玉萍
(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指导站,青海西宁 810599)
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出现的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苗枯病、粗缩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针对不同生育期,提出防治技术,以期为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 病虫害 发生特点 防治技术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品种的更换及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呈加重趋势,出现的病虫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青枯病、褐斑病、纹枯病、苗枯病、粗缩病等,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要做好玉米生产,就要防治玉米病虫害。
1.1玉米大、小斑病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危害上述部位外,还可危害果穗。许多地区常将这2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发病时,玉米大斑病的典型症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 cm,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形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最初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玉米小斑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小,一般长不超过1 cm,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
1.2玉米丝黑穗病
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通常全株颗粒无收。因此,该病的发病率即等于病害的损失率,危害相当严重。该病是苗期从玉米芽鞘入侵的系统性病害,症状表现主要在抽雄后。病果穗外观比正常果穗短,基部大而端部尖,顶部没有花丝抽出。有时一侧苞叶裂开,露出黑色粉末,病穗全部变成黑褐色的孢子堆,孢子不易飞散,其中,混有玉米植株维管束的残余物。影响发病的因素:病菌以落入土中,混入粪肥或被种子携带的一种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特种孢子—厚垣孢子越冬。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厚垣孢子萌发,并通过芽鞘侵入寄主幼苗。入侵后,菌丝进入植株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果穗和天花,形成孢子堆,成熟后又散出孢子,完成其1年1次的侵染循环,无再侵染产生。土壤和粪肥的带菌量,以及土壤的温湿度条件是影响该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1.3青枯病
玉米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灌浆末期,是一种暴发性的、毁灭性的病害,易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发病时,玉米灌浆末期常表现为,突然青枯萎蔫,整株叶片呈水烫状干枯退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茎基部初为水浸状,后逐渐变为淡褐色,手捏有空心感,常导致倒伏。
1.4地老虎
地老虎又叫地蚕、土蚕、切根虫。地老虎的种类很多,但经常发生危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地老虎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秋季多雨是两种地老虎大发生的预兆。因秋季多雨,土壤湿润,杂草滋生,地老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又有充足的食物,适于越冬前的末代繁殖,所以越冬基数大,成为第2年大发生的基础。
2.1播期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如农大108可抗玉米大斑病、粗缩病和黑粉病;郑单958抗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和黑粉病。二是播种时,种子要用冷水浸泡12~24 h或50℃温水浸泡6~8 h,浸泡过的种子,摊开阴干,然后用种衣剂或药剂拌种,可防治玉米病虫害[3]。三是减少迟播春玉米和早播夏玉米播种面积,推迟夏玉米播期,可以有效降低玉米粗缩病发病率。
2.2苗期防治
防治对象为玉米粗缩病、玉米苗枯病等,根据当地玉米生育进程及玉米病虫发生规律进行,春玉米应在4月30日以前播种,夏玉米应在6月10日以后播种,以避开玉米9叶期麦灰飞虱,从根本上解决玉米粗缩病问题,苗期要重点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外部环境,及时拔除粗缩病株,减少毒源玉米苗枯病,一般发生在播后至7月上旬,可结合田间管理防治,也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百菌清1 0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
2.3拔节期防治
防治对象为褐斑病、纹枯病、玉米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玉米褐斑病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5 kg/hm2,或12.5%禾果利粉剂450 g/hm2对水450 kg喷雾,如结合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防治,可用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喷雾,有弯孢菌叶时,可加5%退菌特,掌握每隔7 d用药1次,连续用2~3次。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性粉剂112.5 g/hm2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 d左右,在春玉米田1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2代玉米螟产卵盛期,用Bt可湿性粉剂4.5 kg/hm2,按药、水、干细沙比例为0.4∶1.0∶10.0配制成颗粒剂丢芯,或与其他药剂混配喷雾玉米芯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以下时,可以不施药;花叶株率在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到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玉米累计有卵30块/100株以上,需连防2次,可选用辛硫磷颗粒剂135~180 g/hm2丢芯[4,5]。另外, 应用玉米螟性诱剂及时追肥,培育健壮的植株,增强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降低湿度。
参考文献
[1] 柏新娣,范志军,何香竹.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四川农业科技,2009,(09):36~37
[2] 顾秀艳,王醒.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民营科技,2008,(07):98
[3] 张振林.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农家顾问,2007,(04):35
[4] 焦素环.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河北农业科技,2007,(07):18~19
[5] 吕国忠,陈捷.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策施.植物保护,1997,23(0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