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数据互联共享提高医疗效率降低成本——飞利浦心血管持续健康管理

2016-02-07 03:13:22
中国医学装备 2016年11期
关键词:飞利浦心血管病心血管

集成数据互联共享提高医疗效率降低成本——飞利浦心血管持续健康管理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一高一低”的态势;即发病率高、患者年龄趋低(年轻化)。如何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如何在诊疗过程中提高效率,做好术后患者的健康管理以降低再入院率,就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专业医疗人员、专家及管理者共同关心的议题。

本文在分析心血管病治疗的3大“痛点”的基础上,提出心血管健康管理解决方案,以帮助心血管疾病诊疗机构和主治医生通过有效、快速的方法提升诊疗和科研水平、工作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更好地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1 心血管病治疗的3大“痛点”

在我国心血管病诊疗实践中,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都面临着3大“痛点”:

(1)数据采集和管理相当程度上依赖手工,且格式不够规范,心血管病临床数据处于信息孤岛状态,不利于病情追踪与科研,数据利用效率低。

(2)影像学设备精确度不够、诊断结果出现多样性,极大影响了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有效的介入治疗。

(3)院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对患者体征、用药、生活习惯等缺乏有效管理,患者再入院率高,推高了医院的运营成本。

2 “健康关护全程”的整合解决方案

要解决上述3大“痛点”,就必须改变目前被动式、碎片化和断裂的医疗服务链。秉承“创新为你”的理念,飞利浦医疗系统利用在心血管领域的多年积累和领先科技,提出了“健康关护全程”的概念,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数字健康管理平台-飞利浦健康和疾病管理系统(IntelliSpace Continuous Health Management-Cardiology,ICHM)。通过整合硬件与软件,打通院前、院中、院后各个环节,并实现各环节数据互联,这一覆盖全路径的完整解决方案,从影响心血管疾病的第一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始,有效改善了诊断、治疗等环节,并将整个过程延伸至家庭护理,从而极大提高了医疗效率、降低了医疗成本。

2.1有效利用临床数据构建心血管ICHM

在疾病预防环节,通过一系列可以互联的可穿戴、便携式移动健康和医疗设备,并配套了各种相关服务,实现家庭与医院的互联,帮助健康和高危人群主动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

在诊断和治疗环节,飞利浦通过所拥有心电图机、超声、CT、MRI、X-ray机、血管造影机、PET/CT等产品组合,满足诊断和治疗的不同需求,还针对临床路径各个环节的需求,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优化医院流程管理,帮助医生提高诊疗效率和水平。这一举措打破了信息孤岛,将设备和系统在心、脑血管疾病健康关护周期所产生的所有数据全部集成,进而整合到飞利浦ICHM,打造一个信息化平台。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应用,为心血管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2.2心血管临床数据服务平台

以往,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和管理普遍严重依赖手工,且数据格式缺乏标准,各心血管疾病的医疗机构普遍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及信息挖掘系统,造成了只有“临床数据”而缺乏“适合进行科研的高质量数据”的尴尬局面,样本库虽大但未对临床科研和质量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在同一医院不同科室其工作流数据也未集成和串流。临床系统依赖医护人员手工输入,重复备份,且分散于院内不同信息系统中,缺乏一致性,增加了修改数据源的困难。手工数据管理还导致高错误率和大量重复劳动的现象,由于缺乏数据挖掘的专业人才和有效方法,影响临床科研效率。

心血管病医疗机构之间,尚未建立心血管临床数据服务的共享和激励机制,制约了心血管病防治的质量管理和科研发展。然而,缩小差距、提升效率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数据进行及时有效采集、管理、使用和共享。

几年前,在借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建设美国国家心血管数据库(National Cardiovascular Data Registry, NCDR)的关键技术和成功经验后,飞利浦医疗系统协助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建设了“中国心血管临床数据服务平台”,依托飞利浦医疗在全球心血管临床领域的深度积累和领先的IT技术,参照中国实际市场需求并与国内行业标准相结合,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数据进行规范、标准和结构化录入,并加以分享和分析,从而推动国家级数据采集与共享平台的建立。通过与医院临床系统的数据集成,加上手工数据补录,以及与院内的心血管临床数据库(CDR)系统直连,达到了数据串联和共享。此举持续提升了中国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科研效率以及病患健康管理和诊疗质量水平,并从整体上控制或降低了医疗费用。由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疾病十大医院”中,已有6家使用了以心血管临床数据库(CDR)为核心的飞利浦心血管IT解决方案。

2.3院后慢病管理系统

由于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临床实践中缺乏有效的“院后管理”环节,导致再入院率居高不下,且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据报道,加强术后管理会得到两个效果:①降低再入院率,特别是心血管术后患者,再入院率可降低40%以上;②进而降低医院的医疗成本约20%~30%。在各个国家医疗成本负担都处于非常沉重的前提下,将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飞利浦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创新,研究开发了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院后管理”的心血管慢病管理解决方案。该系统通过将医院和家庭互联,帮助医院把健康关护延伸到出院患者,致力于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从而提高医疗系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效率。

系统将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院外的患者人群,通过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建议、便利工具等方式提供健康关护。系统还可监控患者居家时的血压、心律等生理体征,帮助医生对病情进行及时诊断、调整处方,以避免病情加剧。系统也为患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便利,以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

基于该系统产生的临床数据将通过服务器在云端连接,实现上下级医院和家庭的互联,使患者能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级别的医院获得医疗服务,促进医疗资源更合理、高效的发挥作用。

包含心血管慢病管理解决方案的飞利浦“院后管理系统”,将成为医疗系统管理慢性病患者的基础工具。

2.4数字健康平台

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与数字化密切相关,价值链的转移也正由设备向软件和服务转移。为了更加充分的释放医疗数据的价值,飞利浦开发了数字健康平台(HealthSuite Digital Platform),平台基于“数据结构云”、“设备控制云”和“协同合作云”三朵云的模式面向用户、合作伙伴开放API,为客户或者解决方案的开发商提供开放的空间。依托开放的API,飞利浦健康数据平台能够支持飞利浦和第三方开发的应用和设备,将海量消费者数据、影像资料、患者监护等数据融为一体,形成强有力的数据基础。帮助医院及合作伙伴更加自由的整合应用医疗数据,真正让数据在健康关护中流动起来,按需实现全程健康关护管理。

3 结语

传统医疗方式的切入点通常围绕着对患者的关护,但是当数字云平台深度介入现代医疗体系后,关注范围就不再局限于患者,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包括患者)的整个健康关护周期。正是基于在心血管领域的多年积累和领先科技,飞利浦提出的“健康关护全程”理念,利用科技创新将软、硬件整合,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各个环节的互通互联、医院各科室之间的互通互联、医院与医院之间的互通互联以及医院与家庭的互通互联,一方面帮助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便捷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将患者实施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极大地改善和巩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提升医院的医疗效率,节省医疗资源并降低医疗成本。

猜你喜欢
飞利浦心血管病心血管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征稿启事
飞利浦Hue Play渐变光带发布
日用电器(2020年9期)2020-12-09 23:06:58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
中国照明(2016年4期)2016-05-17 06:16:18
飞利浦“不达标”,羽博有效放电量低
消费者报道(2016年3期)2016-02-28 19:07:36
飞利浦开启全新“汽车生活”
汽车博览(2016年2期)2016-02-27 23:56:15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