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月兵
颜值与品质并存的日本抹茶
文|王月兵
不少中国人都误认为抹茶是“舶来品”,是一种气质很模糊的茶,它既本土又异域。其实,抹茶的源头在中国(古时称为“末茶”),南宋时期,茶籽和“末茶”这一饮茶法被和尚荣西带回了日本,后来的日本“茶圣”千利休创立了“抹茶道”,抹茶因此闻名世界。
如今的日本,抹茶主要用于日本传统茶道,普通人很少在日常生活中饮用抹茶,他们更青睐抹茶食品。这倒和中国极其相似,不少中国人喜欢抹茶,就是从抹茶蛋糕、星巴克的抹茶星冰乐开始的。只不过中国人吃到嘴里的国产抹茶或进口抹茶,和真正的日本抹茶相比,品质差了很多。
那么日本抹茶到底好在哪里,真正的抹茶又该如何挑选?
关于抹茶,最常见的两个误解是:日本茶就是抹茶,抹茶就是绿茶粉,但稍微熟悉日本茶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差别可不小。
首先来说日本茶。从饮用方式上分类,日本茶可分为抹茶和煎茶。抹茶的成品形态是粉末,是将采摘的茶叶经蒸热干燥后,在茶臼中磨成粉末状,饮用时在茶碗中注入沸水,用茶筅快速有力地搅动,在茶的表层形成细密均匀的泡沫,称之为“点茶”。煎茶的成品形态是茶叶,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的“沏茶”,一般是将茶叶放入茶壶中,泡开后再注入各人的茶杯中。
从茶叶的档次来看,日本茶又可分为玉露、煎茶、番茶。玉露是日本茶里的高级产品,需要在特定的区域种植,并经过不同寻常的栽培和采摘方式获得;煎茶是最普通的日本绿茶,一般采摘于3~7月,在整个日本茶的消费中占80%;番茶则是日本茶中的中下品,一般在9月至来年3月采摘。
至于日本茶和绿茶的关系,日本茶茶叶种类包括绿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四大类。但由于绿茶产量占整个日本茶产量的97%以上,所以绿茶是日本茶的绝对主流,而抹茶可以看作绿茶里的高端产品,需要经过特殊的选料、栽培和碾磨过程。
从栽培技术、制作工艺到加工工艺,抹茶与普通绿茶到底有什么不同?
抹茶仅采用“一番茶”(每年3月1日到5月31日采摘的茶叶)制作。采摘前20天,就要用稻草或竹子在茶树上搭成遮阳的棚架,避免阳光的直射,这在日本称之为“覆下茶”。
遮挡阳光的目的是抑制茶氨酸(茶叶中“鲜”味的来源,有甜味)分解为茶多酚,从而降低茶叶中茶多酚、丹宁、皂苷(这三种成分是茶叶苦涩味道的主要来源)的含量,使茶的苦涩味减少,鲜味增强。
嫩叶采摘后,需要用蒸汽杀青,蒸青的特点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茶叶中的叶绿素,让抹茶呈现出翠绿的颜色。中国现在的绿茶大多用炒青和烘青,相比蒸青,炒青更容易逼出茶香。
蒸青后,茶叶不经过揉捻工序,直接进入烘焙炉烘干,这也是抹茶与其他绿茶的一个不同之处。
接下来的工序是切茶。由于茶叶的叶柄和叶脉部分水分大、叶绿素含量低,又残留有部分茶多酚,所以茶叶的叶柄和叶脉部分都需要切除。当整个茶叶被粗切成茶粉后,就制成了抹茶的原料茶——“碾茶”。
“碾茶”平时存放在茶筒中,在需要磨成抹茶粉时才取出适量用石磨现磨,这也是决定抹茶品质最关键的一步。选用石磨是因为石磨导热性能差,不会影响抹茶的颜色。碾磨后的抹茶粉,颗粒度一般在2~20微米。如此制作出来的抹茶,颜色翠绿,粉质细腻,味道微苦不涩,还有一股鲜味。能把苦涩的绿茶改造成鲜醇的抹茶,日本人下的不只是笨功夫,只有在对抹茶的口感、滋味、香气研究得十分透彻,并且探究出背后的科学依据,才能明白何种栽培、加工工艺才能制出令人满意的茶来。反观中国,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叶的种类也远超日本,但中国茶在国际上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影响力,这也许就跟中国人对茶滋味的描述一样,还停留在文学想象和艺术加工上。
比起普通绿茶,抹茶的栽培和制作更加费时费力,所以抹茶的价值也要比绿茶高出不少。
现在市面上的抹茶,要么是用“绿茶粉”假冒,要么就掺了糖分,即使是一些打着进口牌子的抹茶,里面也可能掺入了煎茶。
对于大众来讲,又该如何分辨抹茶的真假呢?
从颜色上来说,真抹茶颜色是墨绿或深绿的,假抹茶的颜色大多呈黄绿、草绿色;从味道上区分,真抹茶不涩少苦,打得好还有醇香微甘,绿茶粉则有明显的苦涩味道。点茶之后,真的抹茶泡沫丰富细腻,不会迅速消失,但假抹茶点茶后的泡沫只有薄薄一层,很快就消失了;真抹茶的保质期较短,不会超过6个月。如果保质期动辄一年甚至两年的,肯定是遇到假抹茶了。
日本茶道中,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从茶庭的设计、茶庵的营造、茶室内的格局和装饰到茶具的选用和点茶的方式、茶礼的制定,都建立起了一套缜密细致的规范。
在日常的俗事中找到一种审美的价值,这是日本茶道的精神,但这种精神正遭受着挑战,由于茶道的演示方式过于程式化,对茶具等形式性的东西过于讲究,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更青睐煎茶或者抹茶食品。明代,抹茶曾因太费工夫而被中国人抛弃,如今在日本,抹茶道由于太讲究庄重感和仪式感,离普通人的生活已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