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小榄竹源社区高血压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干预的研究

2016-02-06 06:42:00陈宣能张志坚何蔚华周智荣李汉财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14期
关键词:干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陈宣能 张志坚 何蔚华 周智荣 李汉财

[摘要]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认知态度及治疗情况,探讨心理状况相关影响因素及对应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对中山市小榄镇竹源社区5个片区520例确诊高血压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与血压控制不良者相比,血压控制良好者的效度量表中L分更高,F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OM、DEP、ANX、UNR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HYP、H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格、血压范围高、不能生活自理、高血压病病程长、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低、觉得心理健康对疾病控制不重要是老年住院高血压患者产生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中伴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血压控制不良者更为明显。心理状况影响因素较多,对于高血压患者,药物降压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减少负性情绪,提高血压控制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干预

高血压(hvpertension)的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可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常见疾病。国内外研究指出心理健康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心理状况不良者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更大,而心血管疾病反过来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焦虑抑郁,患有高血压后心理焦虑、抑郁进一步影响其生活质量,缺乏积极控制血压的信心。国内外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的良好控制与个人生活、行为方式及心理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仅靠临床药物治疗远远不够,无法帮助高血压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合理控制血压,进一步加强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疾病控制及生存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山市小榄镇竹源社区的520例高血压居民进行现况调查,了解其患有高血压病后的心理状况、认知态度及治疗情况等。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并采用对应的心理、行为及精神药物干预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2015年1~12月随机选取中山市小榄镇竹源社区5个片区患有高血压居民520例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符合《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年修订版)》中的诊断标准。纳入研究的高血压患者年龄为35~70岁,平均(48.1±9.1)岁,其中男312例,女208例,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下为主,占72.1%;婚姻状况:在婚409例、未婚12例、其他(分居、离婚、丧偶)99例;病程6个月~18年,平均(4.32±1.19)年。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并发症的患者及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难以准确表达自己及不配合的患者。

1.2测量指标

调查内容及指标,(1)一般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吸烟史、饮酒史、性格(自我报告,外向、内向、中间)、居住状况、与子女关系等;(2)高血压情况:高血压病程、血压范围及治疗情况,是否生活自理、高血壓相关知识了解程度(量表得分),自觉心理健康对血压控制的重要程度;(3)患高血压病后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应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包括躯体化(SOM)、抑郁(DEP)、焦虑(ANX)、病态人格(PSD)、疑心(HYP)、脱离现实(UNR)、兴奋状态(HMA)七个临床量表和无法回答的题目数(Q)、说谎分数(L)、诈病或装坏分数(F)三个效度量表)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状评分,卷共168题,评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1.3调查方法

现场测量血压(研究对象休息15min后进行坐位测压),由心理科医生及社区医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体格查、指导填表,给予诊断及分级。对于文盲及老年患者,可协助其填表,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并评测。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后,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有高血压后是否发生心理障碍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置信区间95%,a=0.05。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治疗情况

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患中血压范围140~159/90~99mm Hg及以上的患者有393例,占75.58%。定期测压者有72.69%,59.04%做到规律服药。82.12%的被调查者能生活自理,高血压相关知识测评的及格率为67.97%。见表1。

2.2PHI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

结果显示,与血压控制不良者相比,血压控制良好者的效度量表中L分有更高,F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表现表中SOM、DEP、ANX、UNR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SD、HYP、H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患高血压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PHI的抑郁量表异常与否(超出60分)”为因变量(等于60作为一个界值对其赋值,<60分=0,≥60分=1)。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吸烟史、饮酒史、性格(自我报告,外向、内向、中间)、与子女关系是否生活自理、血压范围、患高血压病病程、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自觉心理健康状况、觉得心理健康对疾病控制是否重要9个因素为自量进行编码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格、血压范围、是否生活自理、高血压病病程、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觉得心理健康对疾病控制是否重要是老年住院高血压患者产生焦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3。

3.讨论

心理、社会等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影响重大。大量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等情绪可促使高血压的发生,而高血压患者也容易影响心理健康,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高血压作为一种需长期治疗控制的慢性疾病,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及治疗效果不佳,大多患者开始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加重其心理负担。而心理情绪反过来又可影响其血压变化,甚至可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或死亡。因而心理健康的患者才能保持身体内外环境协调、进而有效控制血压的稳定。因此,本研究调查了解老年人的心理变化,重视其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对其心理状况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对高血压患者伴发心理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发现,血压控制不良者以躯体化、抑郁、焦虑、脱离现实四个量表得分升高,超出正常值范围,表明高血压控制与不良心理健康存在关联性,该结果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近似。患者的性格特征加上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导致高血压患者对自身疾病产生焦虑、紧张感,过度担忧病情,且大多自身心理健康不佳者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自知,不知心理健康与血压控制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焦虑、紧张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治疗老年高血压时,需注意其心理变化,进行药物降压治疗的同时辅以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有利于血压的控制,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本调查结果显示:性格、血压范围、是否生活自理、高血压相关知识了解程度、高血压病病程、觉得心理健康对疾病控制是否重要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抑郁的主要因素。性格内向的患者应该引起重视,他们更容易引起对自身疾病的焦虑、担忧心理。对于血压较高、有多年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该加强心理疏导及放松,培养兴趣爱护及相关激励手段进行沟通治疗,减少并消除其心理负担,帮助稳定血压。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由于社会活动的减少,加重其负性感受,其家属及医护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其心理支持,取得患者信任,才能了解患者的內心活动,发现其心理健康问题,以便及时治疗。另外,具备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对心理健康的认知以及态度影响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这说明高血压疾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在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治疗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服务,不仅包括对疾病预后和预防并发症的教育方面,也应该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宣传和正确引导。

为了更好地保持患者血压的稳定,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应该从躯体状态、社会环境心理行为各方面同时着手,消除其负性心理因素。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多样化的有利于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的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开朗、知足的情绪,做好社区老年保健的三级预防,提高全社会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为了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1)心理支持:与患者主动交流,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言语、行动等方面真正关心患者,使其保持乐观和愉快的心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认知干预:积极进行健康宣教,帮助患者掌握高血压基本知识及并发症预防,提高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强调心理健康与血压控制的关系,使其认识到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主动积极接受治疗。(3)行为干预:合理饮食,以低盐、低脂和优质蛋白饮食为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避免酒烟及刺激性食物。

高血压患者中伴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较高,尤其是血压控制不良者。对于高血压患者,药物降压治疗的同时,还应及时针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减少负性情绪,帮助血压的控制。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与性格、血压范围、是否生活自理、高血压相关知识、高血压病病程、心理健康的认知及态度有关,在治疗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及时预防。

猜你喜欢
干预影响因素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2:12:38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9:09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