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期刊的乐谱传播对音乐生产的推动

2016-02-06 10:06■韦
音乐传播 2016年4期
关键词:刊物辅导期刊

■韦 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音乐期刊的乐谱传播对音乐生产的推动

■韦 杰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围绕音乐作品乐谱的刊登,音乐期刊通过多种方式来推动音乐作品的创作,并由此带动作品传播、人才培养,形成良好的音乐生产推动机制。其主要方式有:开辟专门的音乐创作辅导栏目,开办歌曲创作学习班、培训、系列讲座,组织歌曲创作笔会,举办音乐作品评奖、征集活动,组织新作品的试唱、演出和录制出版,等等。这些或许对我们思考各类音乐期刊如何参与、推动音乐生产,以及在当下如何整合资源、进行功能拓展等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音乐期刊 乐谱 传播 音乐创作 音乐生产

我国的音乐期刊从甫一诞生起,便伴以音乐作品的乐谱的传播(简称“乐谱传播”),并在自身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将其作为重要的内容和实现时代使命的工具。①关于音乐期刊的音乐作品乐谱传播形态和历史变迁等方面的情况,可参见拙文《中国大陆音乐期刊的乐谱传播概览》,载《音乐传播》2013年第1期。音乐期刊的乐谱传播,首先显现于对音乐作品的乐谱的刊登上——而且,这通常是通过丰富而细化的乐谱类栏目来展现的。②乐谱刊登的栏目化,可体现出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的传播目的和社会功能,也反映出各个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主题。相关的更具体的材料和论述,可参见拙文《中国音乐期刊乐谱传播的栏目化与社会功能》,载《音乐传播》2013年第3期。同时,在刊登乐谱的纸面背后,凝聚着办刊人在推动音乐创作方面的积极的策划思想和能动的组织力量——刊物除了开设作品展示类栏目来提供创作发表园地以外,还围绕音乐作品的刊登,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培养创作的“人”,提高创作的“量”、“质”以及积极性等。即,音乐期刊在通过乐谱的形式传播音乐作品的过程当中,也有意地去推动了音乐作品的创作,并带动了作品传播、人才培育等一系列链条,形成了良好的音乐生产推动机制。本文将以改革开放以来文联/音协、文化系统的音乐刊物为主要观察对象,③之所以要以文联/音协、文化系统的刊物为主要观察对象,是因为这类刊物在现当代的乐谱传播(主要是歌曲传播)方面最为活跃、影响最广泛且最具有代表性——这也是由其主办者的社会身份和办刊宗旨所决定的。结合历史上的案例,尝试归纳音乐期刊推动音乐生产的表现和方式。

一、开辟专门的音乐创作辅导栏目

除了开设新作品展示的栏目,不少音乐期刊还开辟了创作辅导类的栏目,如创作知识讲座、歌曲修改、音乐家经验介绍、音乐作品评介等栏目,主要供给基层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自学和参考用,由此通过人才的培养来推动音乐的创作。

创作辅导类的栏目在中国早期的音乐刊物中就已经出现。如1940年创刊的官办杂志《乐风》上便有“歌曲习作修造”这样的特色版块。新音乐社《每月新歌选》第4、5期合刊《只有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建立最坚强的音乐阵线》一文中草拟的新刊(《音乐阵线》)内容计划里,就有“习作指导”一项——“对学习作曲同志之作品提出意见,并加改正。发表时将原作,意见,及改正后之歌曲同时刊出”。①见《只有用集体的力量,才能建立最坚强的音乐阵线》,载《每月新歌选》第4、5期合刊(1940年3月),第4页。

在发表专业音乐创作的刊物上,也有创作辅导类的内容,如中国音协的《音乐创作》曾邀请王震亚、罗忠镕、高为杰、林华等专业作曲家以笔谈的形式介绍其从事音乐创作的经验,对国内的音乐创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文联/音协系统主办的音乐刊物中的例子就更多了。如中国音乐家协会辽宁分会主办的《音乐生活》,开设有“创作与演唱”、“创作谈”、“歌曲修改”、“创作与评论”等栏目,其中“创作与演唱”刊登作曲家和演唱者对歌曲的阐释、创作演唱体会等;陕西省音协主办的《音乐天地》连载关于歌曲创作和基本乐理的讲座,施光南、李重光等都曾常年参加;陕西省工农兵艺术馆、陕西群众艺术馆主办的《音乐辅导》设有“创作辅导”栏目,并常刊登歌曲创作笔谈、创作与演唱体会类文章;湖北省音协的《时代音乐》有“本期作品评介”、“作品与研究”栏目,其中“作品与研究”中含有创作札记的内容;中国音协成都分会的《四川音乐》开设有“评论争鸣”、“创作辅导”、“歌曲修改”、“评论”等栏目;中国音协贵州分会的《春之声》有“创作辅导”、“歌曲评论”等栏目;广东省音协的《岭南音乐》的“创作与辅导”栏目,包含了作曲家的创作研究、歌曲创作辅导,以及乐理和创作知识类文章等;等等。

这类创作辅导类栏目是非常受业余词曲作者和学习者欢迎的,比如《四川音乐》1983年第2期上刊载有这样的话:

我们这些散居四方,从未经过专门音乐学校的创作理论学习的业余作者,是把音乐刊物所辟的“创作辅导”栏目视为良师益友的,十分欢迎。它不仅给我们传授了写作知识、解决了学习资料短缺问题,而且给我们指出认识和修改作品的方法,处理和纠正存在于创作中的通病。以我和我周围几个业余歌曲作者来说,我们缺乏专业老师的辅导,全凭多方找资料自学,当中困难不少。因此,刊物上能有“歌曲修改”专栏刊出,抓住作品的毛病对症下药,既帮助了原作者了解和认识原稿的优点和缺点,也使我们这样的自学者明白了修改者修改作品的意图,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如何写好一首歌曲,从中理解创作与修改的辩证关系,少走弯路,多得知识。②见赵大明《也谈歌曲修改问题》,载《四川音乐》1983年第2期,第24-25页。

另外,该刊同年第5期“读者·作者·编者”栏目也刊载了一篇读者谈创作辅导类栏目的文章,其中总结道:

《四川音乐》自80年开辟“歌曲修改”园地以来,至82年底,已有两年整。这期间,分别对九首题材、体裁风格、形式各异的歌曲作品,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这一旨在帮助广大业余作者在丰富他们的歌曲创作知识与提高创作技能上,确是一种有成效的辅导方式,③本论文引用的部分文献本身即含有少量语文瑕疵或与当今习惯不同的表述方式,为尊重史料原貌,本刊谨做保留。后面的类似情况不再逐一说明。——本刊编者注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此外,“创作辅导”专栏,定期连载创作辅导文章。如果说“创作辅导”是力图从音乐理论的阐述上给读者以帮助和辅导的话,那么,“歌曲修改”栏则是着力于创作实践……这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配合,犹如绿叶红花,相得益彰。④见胡积英《谈“歌曲修改”和“创作辅导”园地》,载《四川音乐》1983年第5期,第29页。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歌海》等还开发了“词曲竞技点评”功能,推出了“同词异曲”、“同曲异词”的征集、展示、专家点评栏目,⑤主要体现在其2002年至2008年的刊物中。将创作辅导栏目延展开,使其呈系列化、系统化、互动化的发展态势,从而更加立体生动。

这类栏目与作品展示类栏目既有联结又相对独立,成了联系创作学习者、成熟创作者、音乐家、演唱者、音乐爱好者的桥梁,又兼具一定的评论功能,实现了多方之间的知识和观念流动。

二、开办歌曲创作学习班、培训、系列讲座

如果说创作辅导类栏目还仅是一种停留在纸面的,让音乐家、编辑和读者只能通过刊物的内容和空间来间接交流的“辅导”的话,歌曲创作学习班、培训、系列讲座(以下简称“创作班”)的开办则提供了一个让著名词曲作家和基层文艺工作者、业余词曲作者和歌曲创作爱好者之间面对面交流、集中辅导的通道,将纸面的辅导转到了现实的讲授、指导和帮助中。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音协所办的刊物都多次组织举办过规模不同的创作班,其中最有名、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歌曲》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举办的两次“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成才之路”创作班。在这个创作班开办前,《歌曲》上刊登了启事:

为了推动我国歌曲创作的发展,未来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音乐生活的热切需求,我刊即将就歌词创作、歌曲创作、歌曲演唱三大专题,分别举办短期系列讲座。……全国工人、农民、学生、干部、个体劳动者、音乐工作者均可报名。经过比赛、选拔,优胜者免费进京学习。……著名词作家、曲作家、歌唱家将应聘为学员辅导员。①见《本刊将举办〈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成才之路〉系列讲座》,载《歌曲》1987年第9期,第1页。

可见,这个创作班面向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来自非专业领域的各行各业的词曲爱好者都可以参与,当然,他们还需要经历比赛和选拔的过程。这两次分别举办于1988年和1991年的“成才之路”创作班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此后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词曲作家和歌唱演员,②“作词方面的代表人物有蒋开儒、尚奋斗、刘福波、李川、王慧敏、索之华、车行、慕天放、曲波等;作曲方面有王佑贵、戚建波、蔚鹑、李戈、丁缨、刘丹、傅尔宁、牟学农、珊卡、杨翎、杨林、唐孟冲、曹进、董兴东、加农、尹良等;演唱方面有李娜、解晓东、郭公芳、张华敏、李进、毛宁、张继红、蔡岩、祥子、江涛、杨华、孙维良等。”见冯世全《走进新时期的〈歌曲〉——写在〈歌曲〉创刊五十周年》,载《歌曲》2002年第4期,第11页。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歌曲。“迄今为止,这些学员们碰到一起,还会戏称这两次活动为‘黄埔’一期、二期……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黄埔’一、二期生成了当今音乐界的栋梁……”③文献来源同上。

《江苏音乐》在歌曲创作班的举办方面也是比较活跃的,经常举办或参与一些专题性的或面向省内某市县的创作班,并陆续发表在创作班中产生的较好的新作品。如其1983年第3期的“少年儿童歌曲创作学习班作品选登”专题栏目中的作品就来自《江苏音乐》编辑部在当年1月中旬与上海《儿童歌声》编辑部、镇江市文化馆联合举办的“少年儿童歌曲创作学习班”。参加这次学习班的有二十多位词曲作者,来自镇江及苏南各地市。“他们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和创作,共写出了六十多首作品,我们从中选了部分作品发表于本刊,供中、小学生演唱。”④见《江苏音乐》1983年第3期,第2页,“少年儿童歌曲创作学习班作品选登”专题的“编者按”。而面向市县的创作班的学员对象稍有不同,一般有“各乡文化中心的音乐创作骨干”、“县城地区各企事业单位的音乐爱好者”⑤见朱秀清《扬中县举办音乐创作学习班》,载《江苏音乐》1983年第12期,第15页。该期《江苏音乐》刊登了“扬中县歌曲创作学习班歌选”专辑,一般而言,在同一期杂志里都带有相应的对创作班活动进行报道介绍的文章。等。

可见,创作班上产生的较好的音乐作品,经研究与修改后发表到刊物上,也会对作者形成一种激励。这类创作班通过人才的培养和提携,发挥了对音乐创作的推动作用。

三、组织歌曲创作笔会

如果说创作辅导栏目和创作学习班针对的主要是基层文艺干部、业余爱好者、准专业词曲作者的话,那么创作笔会则主要是针对成熟的词曲作者组织的“培育”活动。音乐期刊组织创作者们(编辑们自己也往往是作者)深入生活,接触实际,开阔视野——其地点可以是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可以是自然景观、文化历史古迹等。通过这种集体的“采风”、“体验生活”的活动,音乐期刊为创作者们创造了更新题材、激发创作灵感的条件,也为创作者们提供了彼此交流经验、共同提高、联络感情的机会。而且,由于在笔会中要了解群众生活和他们的兴趣,笔会又在创作者和音乐受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今后创作出来的作品能拥有更好的“传通”效果。由此,音乐期刊组织的创作笔会一方面通过提高创作者创作的“质”而推动了创作,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传播。此外,通过组织笔会,刊物与作者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培养起了深厚的感情,创作者反过来也将更多的好作品提供给刊物,使刊物的内容有了发展的“后劲”,实现了双方的协作互进。

关于组织创作者深入生活的做法,许多音乐期刊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积累了经验。“这不只是发表作品,而且要做其他相应的工作,最根本的是组织词、曲作者深入生活。几年来,一些刊物组织词、曲作者深入到工矿、农村、林区、学校、边防哨所,和奋战在‘四化’第一线和国防前线的工、农、兵、知识分子打成一片,了解先进人物的事迹,学习他们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了解社会,倾听人民的心声。这对于团结老中青词、曲作者,扩大创作素材,提高创作水平,起了积极的作用。”⑥见《中国音协召开全国音乐期刊工作座谈会》,载《人民音乐》1982年第9期,第8页。

在很多情况下,创作笔会是几家音乐刊物联合起来举办的,或者是与其他文化单位一起组织的,这便能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实现不同省份、不同单位的作者之间互访、交流,使多方资源得以共享的效果。如中国音协《歌曲》编辑部曾与空军政治部的文化部门共同组织歌曲创作笔会,“词曲作家们兵分两路,一路西北行奔赴新疆,一路西南行直下广西,参观学习,与空军部队官兵们交流。此次笔会共创作新歌一百四十七首,已选出五十首试唱,创作者们希望歌曲能得到空军指战员的接受和喜爱,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所认可”。①见水生、培佩《空军歌曲创作笔会——边·疆·行》,载《歌曲》1987年第10期,第31页。从中可以看到,笔会中的歌曲被创作出来以后,有部分将会被试唱——“试探”歌曲在目标受众群体中的传播效果,此为一种科学、务实的做法。此外,《歌曲》与安徽省音协联合举办的、多次深入农村田间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创作及演出活动,以及与湖北省音协联合举办的、多次深入到工厂车间的“建设者之歌”创作及演出活动也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两次活动为丰富农业、工业题材的创作和繁荣农民和工人的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②《走进新时期的〈歌曲〉——写在〈歌曲〉创刊五十周年》,载《歌曲》2002年第4期,第11页。

有些创作笔会当中产生的优秀歌曲,会被以专题的形式刊登在刊物上。如《江苏音乐》1983年9月的“皖、鲁、苏之行作品选”专栏,其中的作品便是在当年5月《江苏音乐》编辑部与《山东歌声》、《乐坛》编辑部交流、互访,在三省深入生活的一次笔会中产生的。在这次活动中,他们走访了新四军军部旧址,参观了渔村、茶场、水电站,在黄海小岛访问了守岛部队战士、北海舰队,参观了江南农村和手工艺工厂,还参观了黄山、泰山等。此外,三家音乐期刊编辑部还在沿途各地与当地的专业、业余作者及音乐教师交流创作,举行辅导讲座,加强了刊物与地方作者的联系。③见姜茵《山东、安徽、江苏三省音乐期刊编辑部举行交流、深入生活等活动》,载《江苏音乐》1983年第9期,第5页。此外,《江苏音乐》还与《音乐生活》编辑部联合举办过两省作者互访活动,这种刊物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能扩大彼此的影响。

此外,音乐期刊组织的歌曲创作座谈会、交流会、研讨会是另外一种加强词曲作者之间联系、总结经验、创造共同提高的条件和氛围的方式。它们与创作笔会、互访活动的“实践性”相对,用一种更为“理论性”的把握,对创作笔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支持与补充,更对整体的创作风气与水平起到了带动与提升的作用。如1986年中国音协的《歌曲》与辽宁文联的《音乐生活》联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歌曲创作研讨会”便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四、举办音乐作品评奖、征集活动

歌曲征集、评奖活动面向广大的专业、业余词曲作者,起到刺激、鼓励、“拉动”创作的效果,通过对获奖歌曲的刊登,又起到一个传播的作用。一方面,征集活动刺激人们的广泛参与,起到提高创作的“量”的作用;另一方面,征集活动也能提升创作的“质”,通过某个积极的主题来引导创作潮流,使得歌曲创作能够与现实相应。如《歌曲》2005年第5期的“首届全国环保公益歌曲大赛获奖作品选登”专栏,其“环保”的主题就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歌曲》同年第9期的“第二届‘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选获奖作品选登”则对国家生活中的重要事件给予了关注;而《歌曲》2009年的“2008‘江南风’长三角歌曲新作演唱大赛获奖作品选登”、“‘新歌唱新疆’全国优秀歌曲征集评选获奖作品选登”、“‘天下湖北美’湖北新歌大赛十佳新歌”以及“‘歌唱祖国赞美家园’——《苏州之歌》获奖歌曲选登”等则展示了各地的精神风貌。音乐刊物有时候是评奖、征集活动的主办者,有时候则作为联合主办者或协办者之一参与进来(如2009年“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由中国音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联合主办),或者是为其他单位主办的征集评奖活动提供刊登平台,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音乐创作的繁荣。④见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1934年第1卷第3期,铜版第二面。图片来源:国家图书馆缩微阅览室。

在我国音乐期刊发展史上,不乏各类音乐作品征集活动,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就是从征集、评奖中走出来的。如贺绿汀先生著名的钢琴曲《牧童短笛》就是在1934年由著名俄裔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中获得头奖脱颖而出的,他的另一个作品《摇篮曲》(钢琴曲)在该次活动中获得了名誉二等奖。这个活动的征集启事曾被刊登在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1934年第1卷第3期中:“(一)投稿以中国人为限。(二)乐曲须有中国风味。(三)曲体,作法不拘,(单音调除外)长度以不超过五分钟为限。(四)收稿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室。(上海辣斐德路一三二五号)……Alexander Tcherepnino启。”①见《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启事》,载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卷第3期(1934年7月),第63页。

图1 齐尔品委托国立“音专”校长办理“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的亲笔信函④

从“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的获奖名单中可以看出,参赛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基本都是专业音乐学习者(大多数曾在或正在“音专”学习)。这些获奖者(贺绿汀、俞便民、老志诚、陈田鹤、江定仙等)日后都成了国内著名的音乐家或音乐教育家。可以说,此次活动为推动国内的专业音乐学习,鼓励创作与专业人才的成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其获奖作品,特别是《牧童短笛》,不但因为优美生动且民族风格鲜明引起了当时乐坛的瞩目,也流传至今,成了中国20世纪钢琴作品的重要代表作。

图2 “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活动获奖名单②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揭晓》,载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第1卷第4期(1934年11月),第64页。图片来源:国家图书馆缩微阅览室。

新音乐社也曾经组织过音乐作品的征集活动,如在1943年为纪念聂耳而开展了一次征求曲谱的活动。1943年1月的《新音乐歌集(新音乐月刊副本)》扉页上以《纪念聂耳先生》一文刊载了活动的缘起和征集办法:

聂耳逝世七周年纪念日,新音乐研究社约请西南乐坛朋友,来桂开会纪念,并商讨今后新音乐计划与工作,会中决定将西南朋友一年来劳作,集成集子附五卷二期刊出,以纪念伟大开路者,并以本稿酬提为“新音乐奖金”,由社选编歌词十三首,刊登征求作者读者配谱,详章见后。……

新音乐奖金

数年来广大后方之新音乐创作,曾经过一度颇长的沉寂阶段,虽然断断续续的写出一切零星创作,但从整个运动的供应上来着眼那是非常不够的。

为了鼓励我们创作的大量产生和质的提高,我们编集了十三首较完整的歌词,送给各朋友编曲。

并献出“新音乐奖金”一千五百元作为小小酬劳。

新音乐奖金办法

……

改革开放以后,以《歌曲》为代表的文联/音协系统刊物也举办了多次具有影响力的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如《歌曲》从1980年开始进行优秀作品评选,1982年举办了“八十年代新一辈”征歌活动,随后是几届“晨钟奖”评选活动,还有“群众歌曲征集”、“教师的歌”、两届“全国十大金曲”评选等。“在歌曲征集和评选的过程中,许多深受群众喜爱的词曲作家及歌唱家也应运而生,使人们更加了解了他们,如谷建芬、楚兴元、晨枫、付林、施光南、晓光、王立平、王酩、刘诗召、马金星、金凤浩、彭丽媛、苏小明、张暴默、阎维文、关贵敏、蒋大为、德德玛等。”③《走进新时期的〈歌曲〉——写在〈歌曲〉创刊五十周年》,载《歌曲》2002年第4期,第10页。而在评选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作品,有不少成了后来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如1987年第1期《歌曲》上刊登了“晨钟奖”优秀歌曲评选启事,备选作品的范围是《歌曲》1985年第1期至1986年第12期所发表的一般创作歌曲和电影电视歌曲,启事写道:“为读者方便起见,我们根据作品发表后的反映及已知流传情况,列出备选曲目七十一首。读者评选时可不受本曲目限制。……请参评的读者把意见寄来(贴足邮票),信中请填写一般创作歌曲10首,电影电视歌曲5首……”该届“晨钟奖”评选结果在《歌曲》1987年第6期公布,获奖的有《血染的风采》、《月亮走我也走》、《望星空》、《我多想唱》、《风雨兼程》、《春光美》、《原野牧歌》、《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难忘今宵》、《故乡情》、《我爱你,中华》、《祖国,您听我说》、《祖国,慈祥的母亲》等十三首创作歌曲,以及《重整河山待后生》、《一个美丽的传说》、《济公活佛》、《童年》、《这就是生活》、《闪光的珍珠》等六首影视歌曲。一方面,这些歌曲因为唱出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而受到了普遍喜爱,从而得到读者们最多的选票;另一方面,它们经过了《歌曲》的刊登和传唱,又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因此,这批“内外兼修”,既有“内因”又有“外缘”的歌曲成了经典之作。

辽宁的《音乐生活》也举办了较多的歌曲评选活动,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当时的改刊工作相应,将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作为提高办刊质量的措施之一。《音乐生活》举办过的征集评选有:设立“《音乐生活》年度奖”、“演员首唱奖”;开展征集青年歌曲、少儿歌曲、农村歌曲、小型器乐曲等专题性评奖活动;1988年在沈阳举办全国“华浪杯”中国新潮歌星大赛;1989年在北京举办全国“当代工人之歌”征歌及音乐会;1994至1999年间举办三届全国校歌评选活动等。又如贵州音协《春之声》也发起过“杜鹃奖”征歌评奖活动,重视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部分获奖作品还刊登在了中国音协的《歌曲》上。

此外,音乐期刊组织的音乐作品评选活动也在“学院的”、专业音乐创作的领域发展着,如《音乐创作》编辑部为了繁荣音乐创作,举办了“艺术歌曲(独唱)作品征稿评选”、“少年儿童中国钢琴作品征集评奖”等活动。

五、组织新作品的试唱、演出和录制出版

“办好歌曲刊物,不仅要有好的歌曲,还需要把歌曲变成声音,没有声音也就失去了歌曲的价值。”①见《北方音乐》编辑部《努力办好音乐期刊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北方音乐〉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小结》,载《北方音乐》1983年第1期,第17页。这句话点明了音乐期刊乐谱传播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家音乐期刊努力的方向。在1982年中国音协召开的全国音乐期刊工作座谈会上,参会者们总结了相关的办刊经验——通过推广刊物发表的作品,来促进优秀歌曲的流传:

有些刊物组织了业余歌咏团体。这些歌咏团体优先演唱刊物发表的新作品,把纸面上的音符变成声音,使歌曲得以推广。组织业余歌咏团体是件复杂的工作……一些刊物组织了专业表演团体和演员参加以唱新作品为主的各种形式、各种题材的音乐会,不只是推广了新歌曲,而且加强了音乐工作者和群众的联系。……有些刊物和电台、电视台、唱片社经常合作,介绍和推广了不少作品。有的编辑部把发表的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并附有带音响的录音带,群众十分欢迎。②见《中国音协召开全国音乐期刊工作座谈会》,载《人民音乐》1982年第9期,第9页。

总体来看,推广音乐作品,使得“乐谱”形态的歌曲成为“声音”形态的歌曲,主要通过这几种方式:一是组织新作品的试唱,二是组织新作品的正式演出和音乐会,三是组织新作品的录制和公开出版传播。虽然说歌曲乐谱的刊登本身也是一种传播,但这种传播还只是“走到半路”的传播,仅是具有一种被用来演唱而传播的“潜力”。而组织歌曲的试唱、演出和录制出版则使得歌曲插上了翅膀,真正地、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一种的“声音的传播”,从而获得更加生动、深入的传播效果。由于这对歌曲的传播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也将反过来激励、提高创作者的积极性,使其努力创作出好作品,并争取将作品“变成声音”。

(一)组织新作品的试唱

关于音乐刊物帮助创作者组织其新作品的试唱的方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将作品拿到群众中试唱、教唱;另一种是组织自己的业余歌咏团体来试唱。这两种方式都能够帮助创作者尝试、观察、比较作品的演唱效果并做出修整。而且,创作者通过与群众、演唱者的直接接触,能够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从而收集到更多的反馈意见来完善自己的作品。由此,音乐刊物不但为创作者提供了传播条件,还创造了良好的创作条件,调动起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这种参与、“陪同”作品的创作、修整过程的行为,也有助于刊物与作者之间建立并保持一种密切的、相互信任的朋友般的情谊。

另外,这两种新作品试唱方式还能带来一些额外的积极效果。如在群众中试唱、教唱,能够为群众提供新的演唱材料,丰富他们的音乐生活,并使其得到歌咏活动的指导。而刊物组织业余歌咏团体,还能够培养起一批演唱人才;而且这些业余歌咏团体有时会参加广播电台的音乐节目录制,如果新创作经过他们的演唱再被电台播放,便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到群众中进行新作品试唱在组织新作品到群众中试唱方面,《歌曲》的实践是比较积极的。如在20世纪50年代,《歌曲》便与北京市众多群众业余合唱团保持了很好的联系,如与当时的京棉二厂、京棉三厂等单位的歌唱爱好者之间的联系尤为频繁而密切,在他们当中进行了多次作品试唱活动。在《歌曲》创刊50周年之时,《歌曲》的资深编辑钟立民先生对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群众中组织歌曲教唱的情形进行了回忆:

同年(1958年)的3月,作曲家马可写了一首青年歌曲,他写了两个曲谱,这两种方案各有千秋,他周围的亲友听过后意见也不一致。我们就把工人歌唱爱好者聚集在两个大房间,每个房间练唱其中一个方案,待唱熟后在一起先后演唱,这首歌经过群众试唱,最后作出了取舍的决定。马可同志还在和群众见面的时刻亲自辅导工人歌手演唱他的作品《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场面非常热烈!

那时,北京昌平十三陵水库的工地上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瞿希贤写了《劳动大军开到十三陵》一歌,初次试唱就在年轻的京棉三厂的纺织工人当中。

……

作曲家李劫夫是《歌曲》非常要好的朋友,他的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较早地刊载于《歌曲》上的。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几乎每到北京就会来到编辑部和我们叙谈、研讨、推敲作品。有一回,劫夫写了好几首新歌,由《歌曲》编辑部带领他去京棉二厂、三厂以及汽车修配厂的歌咏群众当中,了解不同群体对歌曲的感受和意见,还去了北京市百货大楼职工中以及与北京郊区东坝农村青年中教唱。①钟立民《〈歌曲〉的朋友们》,载《歌曲》2002年第4期,第6页。

在新作品试唱之余,刊物和作者有时也会辅导职工的业余歌曲创作,著名的例子有“李焕之同志也到京棉三厂辅导过工人歌曲创作,后来出版了一本工人自己的《纺织红旗歌选》”。②同上。

组建业余歌咏团体进行新作品试唱钟立民先生还回忆了在20世纪50和60年代,《歌曲》编辑部组织自己的合唱团时的情形:

中国音协合唱团建立于1956年,它的任务就是唱新歌与推广新歌,《歌曲》的新作品也曾由他们录音广播,《歌曲》编辑部于1958年自己筹组的合唱团名为“东风合唱团”,旨在更直接地推广《歌曲》刊物中的新作。中国音协合唱团后更改为“红旗合唱团”,后来两个合唱团合并为一个“音协业余合唱团”。东风合唱团当时还有不少中学生成员,所以更显得年青和朝气蓬勃,温中甲就是当年的学生成员,以后他步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如今成为了很有成就的作曲家。③同上。

一些省级音协主办的刊物也创办了自己的歌咏团体,如江西省音协《心声(歌刊)》在20世纪80年代初参与创办的《心声》歌队。“为培养歌坛新秀,丰富群众音乐生活,并为我省歌曲新作提供更多演唱、演播机会,由中国音协江西分会、省群众艺术馆、省电台编辑部联合创办的业余《心声》歌队最近已经在南昌市成立。《心声》歌队自去年年底在南昌市招生以来,八百七十多名音乐爱好者踊跃报考。……通过初试复试,四十余名歌手被录取,他们将在《心声》歌队受到较为系统严格的声乐训练,并将通过经常的排练、演出、录音、广播等艺术实践,不断锻炼提高。”④见《培养歌坛新秀,活跃音乐生活——〈心声〉歌队成立》,载《心声》1981年第1期,第23页。从这份材料中可以看到,音乐刊物歌咏团体的组建面向了广大的群众,而且对报名者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入选者将受到严格的培训,获得丰富的实践机会,由此不但歌咏队的每位成员都得到了技艺上的提高,歌咏队从整体上也具有了准专业水平。通过歌咏队经常性地“演出、录音、广播”,新作品得到了更多的传播机会。

(二)组织新作品的正式演出、音乐会和歌咏比赛

通过在专业演出和音乐会上的“亮相”,新创作便在音乐界获得了一种“正式”的身份。因此,音乐期刊在组织新创作的演出方面也比较下功夫。下面仍主要以《歌曲》为例。《歌曲》在20世纪80年代复刊以后,经常与各专业团体、各地音协以及其他部门开展创作演唱交流活动,如与内蒙古音协合办“花的原野”,与辽宁省音协合办“唱给春天的歌”,与海政歌舞团合办“冰上音乐会”,与中央歌舞团合办“新作品欣赏会”,与二炮文工团合办“秋之歌音乐会”,与总政歌舞团合办“合唱重唱音乐会”,与林业部合办“绿云里的歌”等。此外,它还举办过“海峡之声音乐会”、“春之声音乐会”、“蓝天畅想曲音乐会”、“歌曲之友音乐会”等。通过这些合作演出和音乐会,各单位共享了资源,也促进了作品的传播,从而调动起创作的积极性。

新作品的演出并非仅限于专业团体,而且也考虑到了社会影响的群众性、广泛性、规模性。如《歌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连续举办了几届全国群众歌咏大赛:

在创作作品的评选基础上,将作品发给全国各基层单位,这样从准备到结束,需要我们花费半年至一年多的时间。举一个例子便可证明它的艰难和规模。在一九九一年的全国群众歌咏活动中,发起是在九〇年初,到九一年下旬在人民大会堂颁奖,历时近两年,据不完全统计,有2000多万人参加了各级的演唱、选拔评选活动。共评出32个单位获得大奖,16个单位获特别优胜奖,100个单位获优胜奖。这次规模盛大的群众活动,足以证明了各级领导和各行各业的重视程度。⑤《走进新时期的〈歌曲〉——写在〈歌曲〉创刊五十周年》,载《歌曲》2002年第4期,第11页。

可见,当时音乐期刊对新创作作品的演出和歌咏活动的组织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为作品的创、演、唱编织起了大型的和立体的社会网络。

(三)组织新作品的录制、出版和在大众媒体中的播放

组织新作品的录制、出版和在电视等大众媒体中的播放这类方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较为多见,这与音乐传播媒介环境的变化有关。音乐期刊积极地与新的媒介手段进行结合,力图适应在音乐传媒技术发展背景下审美方式发生了变化的受众的需求。

如,《歌曲》与湖北电视台、湖北省音协联合举办两年一届的“九十年代之歌”征歌评奖活动。其第五届的通知中提到:“主办单位拥有获奖作品的使用权……本届获奖作品拟挑选制作成音带或CD,由音像社出版,向全国发行。在来稿中挑选适合制作MTV的作品参加中央电视台1998年MTV大赛。”①见《关于举办第五届“九十年代之歌”征歌评奖活动的通知》,载《歌曲》1997年第8期,第1页。又如,《校园歌声》2008年第2期中刊载的“《校园歌声》第2届原创歌曲风云榜创作大赛”启事中告知的评选办法为:“1.所有上榜歌曲均可以与本刊签约,由本刊包装、制作、出版及宣传。2.年底由本刊邀请音乐专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奖作品择优在本刊发表。”

《歌海》也“探索出了一个‘创作—发表—演唱比赛—直播录播—出版盒带’的赛事运作与歌曲推广的新模式”。②刘彩云《〈歌海〉的特色与发展刍议》,载《歌海》2013年第2期,第91页。其某一期当中的“歌海回音”栏目里登载的一段词曲作者来信摘录,反映了词曲作者对歌曲作品录制的欢迎:

看到了《歌海》2004年第2期刊出的关于为读者、作者录制音乐作品的消息后,我真是高兴极了。作品能插上歌声的翅膀,这是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词曲作者的美好愿望,《歌海》为广大的词曲作者架起了一座将无声作品变成有声作品的桥梁,使这个愿望得以实现,在此,衷心感谢编辑老师对作者、读者的关心和帮助,谢谢你们热诚的服务!另外,对录制歌曲提出一点建议,希望将“歌海词曲作家作品系列”打成一个品牌,使《歌海》有声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也提高了《歌海》的知名度,逐渐使《歌海》变成可读、可唱、可听的有声读物。

广西来宾市×××③《为广大的词曲作者架起了一座将无声作品变成有声作品的桥梁》,载《歌海》2004年第4期,第64页。

在这段来信中,作者还为歌曲的录制提出了一些建议。这些建议也许对发表作品的音乐期刊有着普遍的参考意义,如,将作品的录制品牌化,将其与刊物的整体品牌打造及发展策略相联系起来。在当下这个多媒体时代,这不失为音乐期刊求发展的一个有益的思考方向。

结语

从音乐期刊推动音乐创作、传播的方方面面,可以见出音乐期刊团结“编—作—读”、刊物间联合协作的优良传统——无论是活动的举办还是刊物内容的呈现,都交织出协同合力的美好画面。其中,老一辈音乐创作者的淡泊名利、心系群众、富于创作激情,办刊人的热情奉献、“慧眼”练就、智慧引领,都触动人心。

在我国的音乐期刊史上,乐谱传播的内容以声乐作品(歌曲)为主,本文对相关史实的整理归纳,实际上也多是基于歌曲创作方面的例子。但是,对音乐刊物推动器乐作品的创作生产而言,其道理或也在一定程度上相通、可参。而且,虽然本文观察的对象是大众性音乐期刊,但就推动音乐生产的模式而言,它们对其他类型的音乐期刊的借鉴意义或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如学术性音乐期刊推动理论研究、辅助培养理论人才的方式这个问题。另外,文中的案例(如笔会、作品征集、组织音乐会/比赛、组织试唱等)中显现的类似于创作联盟的模式,以及与受众互动、注重传播反馈等方面的特点,是否可能适用于当今其他类型的音乐创作(如专业音乐创作、流行音乐创作)?这些问题也可进一步探究。

显然,“音乐期刊”一词早已超越纸质内容载体的意义,指向了一种能动、自主的主体,它实际上体现的,是办刊人借助刊物这个平台并利用一定的工具来整合资源、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更充分地发挥出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我们还可以看到,音乐期刊功能的拓展,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办刊模式、办刊理念、媒介环境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在当下“全媒体”、数字化的时代,音乐期刊如何借助新媒体之翼,在音乐媒介生态环境中找准位置、开发功能,其前景引人思考、令人期待。

(责任编辑:魏晓凡)

韦杰,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艺术研究院青年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社会学与音乐传播。

猜你喜欢
刊物辅导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刊物贺词
期刊问答
系列刊物介绍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行业刊物介绍(十六)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