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现状及问题探讨

2016-02-06 19:04:21花圣卓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2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建议现状

蔡 昕,花圣卓

(1.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2.水利部 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6)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现状及问题探讨

蔡昕1,花圣卓2

(1.北京水保生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2.水利部 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管理中心,北京 100036)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现状;问题;建议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蓬勃发展,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监测体系,水利部、流域机构、各省(区、市)均设立了监测机构,配备了监测管理人员,建立了覆盖全国各类型区的监测站点,获得了大批监测数据,为政府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全国监测统计数据和对河北省、河南省、重庆市监测体系及站点布设的调查,从监测网络、监测机构和人员、经费落实、管理模式、制度建设、站点布设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站点布设基本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站点布设的建议。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在福建长汀、重庆北碚、甘肃天水及陕西长安等地建立了水土保持试验站,开展水土流失定位观测,探索水土流失规律。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试验站,其中天水、绥德、西峰站成为“三大支柱站”,我国的水土保持监测进入了由点及面的发展阶段[1]。通过长期开展水土流失规律、防治措施效益和预测模型等方面研究,在水土保持监测、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法规出台提供了技术支撑。199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明确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0年,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成立。此后,各流域机构、各省(区、市)陆续设立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2002年至2013年水利部实施了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二期工程,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至此,全国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功能齐备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但以全面测量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及变化趋势为目的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在站点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地推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

1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站点布设基本情况

1.1 监测网络

目前全国已建成了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31个省级监测总站组成的水土保持监测机构体系和由覆盖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175个监测分站、741个监测点构成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如:河南省共建成1个省级监测总站、6个市级监测分站、29个监测点(其中11个为水文站点);重庆市建成1个市级监测总站、4个监测分站和15个监测点;河北省建成了1个省级监测总站、6个市级监测分站和24个监测点(其中12个为水文站点)。

1.2 监测机构和人员

国家监测机构均为事业单位,省级监测机构性质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全额事业单位,部分单位已参照公务员管理,如江西、湖北;二是差额事业单位,大部分省份属于此类,如河北、河南;三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如重庆。地(市)级监测分站均为事业单位。基层监测站点主要由所在县水土保持部门管理,部分监测点由省监测总站直管。

目前,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工作人员共有4 200多人,其中:水利部监测中心25人,7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00多人,31个省级监测总站1 500多人,监测分站2 500多人。监测站点共有技术人员2 538名,其中:在编技术人员1 667名,占总人数的66%;临时聘用人员855名,占总人数的34%。河北省、河南省和重庆市的监测站点都落实了专职人员负责观测运行,其中:重庆监测点观测人员75人(专职46人),河北监测点观测人员89人(专职55人),河南监测点观测人员327人(专职255人)。

1.3 经费落实

据统计,全国除依托水文站的监测站点外,其余505个监测站点每年落实运行经费总计5 892万元,平均每个监测站点11.7万元。重庆市监测站点的基本运行管理费原则上以区县财政负担为主,市水利局每年对各监测点开展综合测评,再根据测评结果,以及市级财力水平、监测工作完成情况和成果来确定补助各监测点的监测经费。重庆市2011—2014年市级补助经费分别达210万、240万、280万和315万元,平均每个监测点年运行费约为21万元。河南省从水土保持补偿费中为每站列支年度运行费10万元。

1.4 管理模式

监测点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专人管理,如河南省18个非水文监测点全部落实了专职人员负责观测运行;二是委托当地水文局(站)进行管理,如河北省的12个水文站点、河南省的11个水文站点都受委托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实行资源共享;三是雇用临时人员观测,相当一部分监测站点采用的是这种方法。

1.5 制度建设

为加强和规范监测站点建设和管理,重庆市制定了《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管理实施细则》《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点运行管理及考核办法》《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等有关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河北省制定了《首水规划项目小流域水土流失观测技术手册(试行)》。

1.6 站点布设

水土保持监测站网由国家基本水土保持监测点和野外调查单元组成,承担着长期性的地面观测任务,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主要数据来源。水力侵蚀监测点由坡面径流场、小流域控制站和部分水文站组成。野外调查单元是在开展水土保持调查时,采取分层抽样与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的闭合小流域或集水区。重庆市在15个区县建成了63个不同地貌、土壤、措施和坡度条件的标准小区、自然坡面径流小区,2个卡口站和1个综合性试验基地;河北省建成了94个径流小区,11个卡口站;河南省建成了40个径流小区,9个卡口站。

2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站点布设存在的问题

从河北、河南和重庆3省市监测工作情况看,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由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因此监测体系、站点布设尚不十分完善,还存在不少问题。

2.1 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各级监测机构的定位、作用、职能等界定不清晰,一些监测机构把大部分时间、精力花费在跑市场、找项目、搞创收上,而对监测站点的建设、运行维护、数据采集、数据填报、分析整(汇)编和监测制度建设等一些关系到水土保持监测质量和水平的技术工作缺乏深入研究和有力指导,公益性监测职责履行不够。全国已建成运行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不含水文站点),基本上是通过租用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租赁方式多样,一旦监测站点土地租赁到期,将面临续租、租金和租期等问题,增加了监测站点下一步能否正常运行的不确定性。

2.2 监测站点布设不尽合理

目前,监测站点布设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监测站点在建设之前未进行科学论证,布设没有统筹安排,监测点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监测内容重复。全国741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中,已开展水土流失观测的监测站点数量为554个,占总数的75%,另外的187个未能充分开展观测工作。二是按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水土保持措施设置了大量径流小区,而部分径流小区在开始建设时就不够规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测精度和观测结果。如:有的小区隔水挡墙建设不规范,不能避免小区外的降雨完全不进入小区;有的小区集水槽建设不规范,每次产流后都有部分泥沙淤积在集水槽中;有的小区分水设施出水口高程不一致,不能保证各个分水口的出流量都一样,很难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定量甚至定性说明一条流域或一个区域的水土流失状况和变化情况。

2.3 监测能力还较薄弱

主要是基层监测站点缺乏专职监测人员、经费没有保障。

一是部分监测站点专职监测人员缺乏。现有监测站点有多种管理体制,有省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直接管理的,有市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管理的,还有县级水土保持部门管理的,但其中落实专人管理并实施监测的不多,大部分是兼职人员或临时聘用人员,有的监测站点60%的监测人员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监测站点的观测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严重影响了观测数据的质量。

二是部分监测站点的运行维护经费没有稳定的渠道。现有监测站点资金投入有多种渠道,有的是在省级水土保持业务费中落实,有的从市(县)级财政中落实,但大部分监测站点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其日常运行和维护缺乏经费保障,直接影响了监测站点的持续正常运行。

三是监测手段落后,自动化水平不高,主要靠人工操作,工作强度大,条件艰苦,且要风吹日晒雨淋、常驻监测点,才能完成监测数据的采集工作,致使部分观测人员流失,监测队伍不稳定。

3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站点布设的建议

3.1 明确监测机构性质定位

水土保持监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基本依据,这项工作开展得好坏,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政府宏观决策,关系到水土保持事业自身的发展。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承担着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预报,监测数据的采集、整(汇)编,以及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等职责,为保障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各级监测机构履行法定职责,建议进一步明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公益性定位,将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界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3.2 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设

监测站点布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监测成果的应用价值和权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应从保证全覆盖、监测系统化和典型性的要求出发,完善和优化监测网络。

一是按照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划分的8个一级区、41个二级区、117个三级区进行布设,确保每个三级区都有典型监测点。

二是监测站点的具体点位选择,在不同土壤侵蚀类型区布设的监测站点应能够反映所代表区域的地貌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气候类型等影响水土流失因素的特征。

三是对现有监测站点进行等级划分,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将现有的700多个监测站点根据其所处区域、监测内容、管理水平、建设质量等进行划分。在41个二级区内各选择一个站点作为国家级监测站点,同时也作为各省的重点监测站点,将这些站点纳入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站管理,按照其功能和工作量确定各站点的工作人员数量。其他站点的布设和管理由所在省、市依据自身需求确定。

四是建立专用监测站点,增强监测站点的代表性。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域等布设专用监测站点,对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

3.3 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方式

加强与其他单位的联合协作,优化监测管理方式,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相关行业的监测成果。各级监测机构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试验和推广监测新技术、新成果;将监测点与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结合,充分利用科技示范园科研平台,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科技推广;充分利用水文站网,以增加水土保持监测点密度和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代表性。省市级的监测站点,要充分利用中小流域已布设的水文站,采取双重管理,获取水文站长期观测的径流泥沙资料,对中小流域的泥沙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果等进行定量研究;密切联系国土资源、林业和环境保护等部门,建立资源和数据共享机制。

3.4 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

各地应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完善监测机构,落实基层监测人员,配备必要的办公场所,补充和完善监测点及设施、设备,保证各级机构的监测能力。

二是加强监测人员技术能力建设,开展业务培训和学习,增强各级监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工作能力。

三是落实监测经费。按照水土保持法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经费”的规定,各级政府将监测站点的经费支出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四是建立年度考评机制。监测站点年度目标任务完成好的,在下一年度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优先考虑。

五是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标准化建设,规范各站点的建设、维护和数据采集。完善水土保持监测标准体系,明确监测小区建设的细部要求,从根本上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度;明确裸地、草地、经济林等不同措施小区的年度维护和处理要求;明确小区径流和泥沙采集设备的精度要求,国家级监测站最好能采用规范统一的设施和设备;明确各种数据采集步骤的具体操作和时限要求;明确监测数据保存、传输和质量复核等方面的要求。

六是加强监测网络信息化建设,健全国家、流域、省级数据库系统,加强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提升监测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新玉,鲁胜力,王莹,等.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现状及探讨——从长江、松辽流域监测调研谈起[J].中国水土保持,2014(4):6-9.

(责任编辑孙占锋)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16)02-0062-03

[收稿日期]2015-10-08

[作者简介]蔡昕(1985—),女,湖北汉川市人,工程师,硕士,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建议现状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学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7:54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8 21:59:16
水土保持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44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47:18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