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勇
(青州市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山东潍坊 262500)
农作物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侯光勇
(青州市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山东潍坊 262500)
随着农业的发展,病虫害防治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传统化学防治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威胁。随着人们食品健康意识的提高,安全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越来越被重视。文章分析农作物虫害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农作物 虫害 病虫害 措施
农作物的虫害是我国主要农业灾害,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其发生的覆盖范围和严重程度对我国国民经济及农业生产常造成重大影响。
应进行虫害防治工作,首先应弄清楚虫害发生的原因。一般发生条件有3种。
(1)适宜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主要指适宜害虫生活的温湿度和其他生物因子可供害虫觅食。(2)大量的虫害来源,并且在有利的生存、生长环境下,虫害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以至发展到严重危害农作物。(3)有适宜的寄主作物,且寄主作物的生育期与害虫生长的成长期相吻合。
虫害防治工作的中心思想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首先,“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农作物生产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虫害防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各类防治措施的综合运用、虫害防治技术水平的衡量,都需要从预防措施所体现农作物生长效果来作出评价。
要判断“预防为主”体现程度,先要确定“防”与“治”的具体方法:“防”也就是应在虫害大量发生危害以前及时采取措施,使虫害种群数量较稳定地被抑制在造成作物损害的数量之下,稳定、持久、经济、有效地控制虫害的发生以及减少对农作物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治”则要求做到在短期内控制虫害的危害,指采取措施控制虫害大量发生危害之前。因此“综合防治”也就是对农作物的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
3.1 恶化虫害的发生环境
(1)改变生物生长环境,使农田所提供的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不利于虫害的发生。(2)改变农田中所存在的生物类型,通过人为调控,引进或保护害虫所对应的天敌,从而增加天敌种类及其种群数量,减少害虫源或抑制害虫生长。
3.2 控制虫害来源及其种群数量
虫害的来源一般有2种:(1)本地虫源;(2)外地虫源。区别本地与外地虫源,严控害虫源及其种群数量。首先应加强对农作物免疫力的检测,防止危险性虫害的传入和蔓延;其次,针对本地虫源的特点,通过越冬防治来压低虫源基数,加强虫源基地内的防治工作;最后,调整农作物品种及其生育期,实施“一选一调”的防治策略。“一选”是指选用非寄主作物或抗虫品种,以达到抗虫免害;“一调”是调节播、植期,使农作物的生育期与病虫害的生长期错开,以减轻或避免农作物受到危害。
(1)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变农田生态体系,从而导致虫害种类、数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2)轮作。正确的轮作方式可以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使食性较窄的虫害无法生存。(3)耕犁。土壤的耕犁对地下虫害或以农作物秸秆越冬的虫害有直接的杀伤力。(4)调节作物的播种与种植期。使农作物容易受害的生育期与病虫害严重危害的盛发期相错开,减轻或避免受害。(5)清除杂草,保持田园清洁。杂草常常是虫害的越冬场所或寄主,造成虫害隔年再次危害。所以,清洁田园及除草对防治虫害有很大作用。(6)排灌水。该措施可以恶化虫害的生活环境,尤对水湿性虫害更为显著。(7)施肥。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提高抗虫力。施肥还可提高作物受害后的恢复能力,但施肥不当则降低作物抗虫力。
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早在1 000多年前果农就开始利用天敌黄蚁来防治柑橘虫害,而现今我国的生物防治研究和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已成为农作物综合防治整体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李军.农作物(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 农业部实验室.果树虫害生物防治.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3] 邓正春.主要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 马国瑞.农作物营养失调症原色图谱.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