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县小农户科技园发展问题研究*

2016-02-06 12:12张慧敏王征兵赵志刚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15期
关键词:科技园农技技术推广

张慧敏,王征兵,赵志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和林格尔县小农户科技园发展问题研究*

张慧敏,王征兵,赵志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小农户科技园”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示范、辐射、推广农牧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一种科技示范方式,是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小农户科技园为案例,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园区健康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关建议,进而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小农户科技园的发展水平。

和林格尔县 小农户科技园 对策建议

“三农”问题是始终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是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增效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国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已无法满足现代农民对技术的多种要求,尤其是“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怎样才能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解决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问题,成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重点问题。从2008年起,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县通过实施“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借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台,以及土地制度创新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实现了农业技术和农民的真正对接,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创新性的探索。

1 小农户科技园的内涵及现状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全县总面积3 436 km2,辖4个乡、3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20万。1994年以前,和林格尔县是全国出名的国家级贫困县,自然资源较贫乏。1997年,该县生产总值为3.8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308元,在呼和浩特市所属区县中,倒数第1。

1999年,和林格尔县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了1个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带的核心区域—农民科技示范教育基地,并以其为核心,辐射建成2个0.67万hm2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承担着县乡村干部、村民代表、种植养殖大户等进行观摩学习的任务。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及农民10万多人次,真正实现了集中培训、田间实地学习和流动指导的有机结合。在示范园区的带动下,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 684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983元。

然而,在示范基地外,无论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都远低于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较大反差,这说明农业科技成果没有真正转化到千家万户。

为了解决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系统存在的弊端,2008年,和林格尔县农牧业局决定,在示范区附近的古力半忽洞村开始尝试建设小农户科技园。政府组织在6户农民的1.17 hm2土地上,种植4个新优玉米品种,并采用7项农机和农艺技术。试验田平均单产达到790 kg/667 m2,相比对照田增产64 kg/667 m2。农民看到,在自身经营的土地上,通过选用新品种,采用增产新技术,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的现实,逐渐认同了科学化、规模化的种植方式。

2010年,和林格尔县制定了《2010年小农户科技园星火燎原工程实施方案》,还专门在古力半忽洞村召开现场会,以粮食增产、农牧民增收为目标,并作出在全县范围大规模推广小农户科技园建设的决定。至此,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呈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而且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真正起到试验示范的效果,开创了农技推广的新局面,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最后一道坎”的难题,探索出一条新路。

“小农户科技园”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方式,它适应目前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牧业“双权一制”的政策要求。由于“小农户科技园”是以户为单位,有地块小、投入少、辐射宽、收益好、易于推广等特点,较容易被广大农民接受,能够成为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有效载体,是促进粮食增产、牧业增收,使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农户科技园建设模式的关键在于,将农户联户经营(土地、劳动力)、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和政府(组织、资金、政策)3者所特有的优势资源进行了资源整合[1]。(1)农户联户经营是指,土地相邻或通过土地流转把农户土地集中起来,实现规模经营化农业生产,统一整地、采用良种、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机械作业、技术指导等。(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户签订合同,对小农户科技园的农民进行培训,向农户提供良种、生产资料和成熟的先进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全程(从春播到秋收)对农户进行指导和服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益挂钩,在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之间、农户和农户之间,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3)政府利用组织优势,按照“相对集中、连村、连户、连片”的原则,选择自然条件较好、具有广泛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点作为小农户科技园建设示范基地,而且给予小农户科技园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1]。

该模式通过制度创新,整合各主体的优势资源,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形成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促进现代农业的良性发展。

“小农户科技园”项目的推广,是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2009年,和林格尔县将奶牛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玉米和马铃薯等主栽作物与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项目捆绑起来,在全县范围内建设100个小科技园,通过引领和示范,达到全县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的目的。

在实施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田间与农民面对面,手把手指导,积极使用和推广测土配方、地膜覆盖、优良品种、机械化作业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小农户科技园”的对比示范,让农民充分认识到“过去种地靠把式,如今种田靠科技”,充分调动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通过“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形成一乡多园,一园一品,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格局,将乳、肉、薯、菜4项民生工程和玉米、马铃薯两大作物作为优化提升对象,达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以点带面”的推广示范效果。

到2014年,和林格尔县因地制宜,采取连村连户连片的经营模式,落实了500个(县乡共建120个、乡镇自建380个)小农户科技园,推广了一批农牧业新优品种及配套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全县农牧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推广和辐射带动作用。

经测产,由2008年初创的1个(1.17 hm2),发展到2014年500个小科技园的0.73万hm2作物、16.15万头牲畜,实现经济总产值5.02亿元,纯增收8 868.32万元。其中,种植业科技园实现经济总产值2.22亿元,纯增收6 697.23万元,惠及人口1万多人,人均增收6 293元;养殖业科技园实现经济总产值2.802亿元,纯增收2 171.09万元,惠及人口1 400多人,人均增收1.54万元。

和林格尔县农牧业局科技人员进村入户,举办各类培训达到95场,培训农民达8 320人,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为民办实事87件,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加强了服务,解决了群众困难。

和林格尔县小农户科技园是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办在农民家门口的田间学校,实现了科技向农户的转变,进而引领农民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之路。

2 和林格尔县小农户科技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和林格尔县小农户科技园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小农户科技园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诸如土地流转困难、资金不足、农产品价格偏低、销售不畅等问题。

2.1 土地规模流转难度大

(1)土地流转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近年来,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其他劳动力大多仍从事农业生产,依靠承包地收入维持基本生活。许多业主租赁土地都希望集中连片,但农民愿意流转出去的都是地理位置不好、单块面积不大、土壤肥力水平不高的地块,绝大部分土地没有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水、电、路建设滞后,不适于连片种植和机械耕作,无法实现旱涝保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规模经营成本增加,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数额增加,导致规模流转难度加大;不同农民利益目标不一致,导致大规模土地流转难以成功,影响农业项目实施。

(2)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认识不足。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方式、方法不够了解,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宣传不够、引导不力,造成土地流转无人监管。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户自发流转比较普遍。土地使用权在流转中,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有许多农户在转出土地时,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土地流转还处于自发阶段,许多土地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由于土地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大部分人倾向于土地的短期流转,多数农地流转期限为10年以下,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无法为转出土地的农民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的农民,未来生活没有政策加以保障。农民认为务工经商虽然收入高但有风险,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即使外出务工也不愿转出土地,担心失业没地而生活养老没保障。一些地区农牧民土地出让后,获得的收益有限,农地流转效益不高,不能解决养老问题,打击了农牧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2.2 生产资金不足

资金问题是小农户科技园发展的“瓶颈”,资金投入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科技园建设的进度和质量。部分小农户科技园由于资金紧缺,导致基础设施和生产资料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农业机械购置和道路、水电等建设,制约了集约化水平的提高。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需要购买一定的种子、化肥、农药及一些机具,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虽然政府有一定的惠农补贴,但资金还是有限的。同时,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资金周转周期也较长,回报见效慢,且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风险。

小农户科技园获取信贷资金能力较弱。(1)缺乏有效抵押物。我国《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导致农民缺乏有效抵押担保资产,难以满足银行借贷条件。(2)贷款额度较少,期限较短,贷款种类也较少,导致出现融资困难,从而制约了小农户科技园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基础设施。

2.3 小农户科技园建设进展不平衡

小农户科技园是现阶段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载体,但由于部分乡镇和部门宣传引导不够,对小农户科技园区建设的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不够主动,有等待观望、消极应付的现象;个别村干部、群众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导致小农户科技园建设进展缓慢,类型单一,质量不高。

部分乡镇和部门领导重视不够,安排部署不到位,相互协调配合不力,群众发动不充分,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及配套服务等方面进展参差不齐,达不到相应要求。

2.4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年龄偏大,专业性人才不均衡

国内研究发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存在着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农技员知识老化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技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2-5]。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推广投资强度低,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狭窄。农技推广内容狭窄,覆盖面小,为农民提供产前生产计划制订、经营决策咨询、产后加工和销售指导等服务工作相对较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数量分布失调。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存在农技人员断档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科技园的服务水平。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和林格尔县农牧业工作实际,小农户科技园建设主要从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3.1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农村改革,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并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1)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提高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

(2)加强监管,搞好服务,不断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3)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合理、有偿的原则。必须以实现农民利益为前提,实现“双赢”为目的。

(4)加快建立健全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5)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大力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6)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为土地流转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制保障。尤其是对承包商应有制约机制。只有不断规范,土地流转工作才能步入正确的轨道。

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在抓好土地确权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构建以县为单位的流转服务中心,并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收益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

3.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小科技园建设资金的扶持投入力度,并将农业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资金和农业贷款方面给予倾斜,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提高小农户科技园信用贷款额度和担保贷款额度。根据小农户科技园生产经营周期和还贷来源,确定贷款期限。

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对农产品的保险的支持力度,减少农业生产的风险。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良好投资环境,吸收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探索小科技园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发挥公共财政投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是主要投资者,应建立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并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定下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扶持、引导和带动作用。

3.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和科技意识

县乡两级政府应彻底转变观念,改善作风,通过广播宣传,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和动员干部群众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切实增强搞好科技园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明晰产权,理顺机制,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应发动群众,使小农户科技园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4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从政策发展方面而言,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知识水平,最终改善农业要素投入质量,以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加速技术转移,降低理论潜在产量和实际产量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农田管理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6]。

在组织结构上,应形成农业技术推广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分工协作。积极引导相关专业合并,将相关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适当合并成农技推广综合站。

(1)加大推广经费的投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保障制度是整个管理制度体系得以优化协调的物质基础。因此,应加大政府财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投入比例,在保障政府经费支持的同时,注重经费的支出结构。

(2)建立公平的人员激励机制。农业推广机构应实行聘任制,通过公开招聘录用的方式,为农牧系统充实新鲜血液,明确规定推广人员的岗位职责。推广组织应对农技人员实施定期考评和培训,派出农技骨干学习或请专家、学者讲课,从而加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应稳定推广队伍,考评和培训的激励机制又促进了推广人员内部竞争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推广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通过晋升职称、宣传表彰、荣誉赠予,满足农技人员追求自我价值的需要[7]。

(3)丰富推广内容和方式。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应从单纯的农业技术指导扩大到市场信息、生活咨询等领域,应体现农民参与式的农业技术推广形式。因为,农民的参与是持续及长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关键,互动式的参与,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农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广泛运用电视、广播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开展,并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4)建立健全农技人员绩效与工资挂钩机制,充分调动每位农技人员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入水平整体偏低仍是影响农技员农业技术推广绩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农技员的收入结构亟待改进。其中,基础工资对推广绩效缺乏激励,开发创收比例的增加,有助于推广绩效的提高,而农技员的工作经验,对推广绩效的影响,比学历和职称的影响更为明显[8]。

[1] 辛岭.小农户科技园: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农业经济问题,2011,(5):33~37

[2] 黄季焜,胡瑞法,孙振玉.让科学技术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创新体系.农业经济问题,2000,(5)

[3] 陈印军,杨瑞珍.论西部地区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中国软科学,2003,(4)

[4] 黄祖辉,扈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弱化现象透视—以浙江省为例.中国软科学,2005,(8)

[5] 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农业技术经济,2009,(1)

[6] 张蕾.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述评与启示.生态经济,2013,(2)

[7] 张俊飚.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构建原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3):91~94

[8] 申红芳,廖西元,王志刚,等.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分配与推广绩效—基于全国14省44县数据的实证.中国农村经济,2010,(2)

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农业经营方式与农业经营形式创新研究”(2015KRM070)

猜你喜欢
科技园农技技术推广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