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雨
(浙江省台州市经济作物总站,台州 318000)
仙居溪港乡栗树坑村茶叶产业情况的调研分析
林 雨
(浙江省台州市经济作物总站,台州 318000)
仙居县溪港乡栗树坑村是仙居茶叶主产区之一,在茶叶生产上有产业基础、自然环境及区位优势,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茶农效益下滑。为解决目前该村茶叶在生产管理、加工、销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茶树修剪避免台刈、引进龙井长叶等新品种、建立茶叶集中加工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具体措施。
栗树坑村 茶叶产业 调研
溪港乡栗树坑村位于仙居县西部山区,与安岭乡、缙云县相邻,种茶历史悠久,是仙居县最适宜种茶区域之一,近年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实现了面积、产量同步增长。但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茶农效益相对下滑,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的转型升级,当地茶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产业基础优势
栗树坑村由2个自然村组成,平均海拔500 m以上,境内山林多田地少,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该村共有耕地面积34.7 hm2,水田8 hm2,山林53.3 hm2,山地26.7 hm2,杨梅10 hm2,老茶园13.3 hm2,新茶园6.7 hm2(乌牛早和龙井43号各3.3 hm2),另村民在外村承包的茶园26.7 hm2;现有炒茶机34台;计划再发展10 hm2新茶园,茶叶是该村未外出务工农户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村里的茶叶均加工成扁茶(龙井茶),春茶期间缙云茶商来村收购干茶或将茶叶送到安岭等地销售。
1.2 自然环境优势
茶树的生长环境对茶叶的品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茶叶的味道与土质、气候、水、光照等条件息息相关。栗树坑村平均海拔500 m以上,气候温和,空气新鲜,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湿度较大,光照适中。茶园土壤肥沃,腐殖质含量高,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极佳,茶叶自然品质优异。
1.3 区位优势
溪港乡栗树坑村位置优势独特,与产茶胜地仙居安岭乡、缙云县相邻,在茶叶的生产与销售方面有了很大的便利。仙居县安岭乡地处台州最西部,平均海拔600 m以上,素有“台州西藏”之称,是台州灵江的发源地,现有茶园面积433.3 hm2,将近占全县茶园面积的1/3。20世纪80年代,台州地区曾多次举办大宗茶叶质量评比,安岭乡四联村及横岭、石舍、上宅的茶叶均以内质香高味醇见长而几次获奖,茶叶成为当地农民摆脱贫困的主要经济作物。进入新世纪后,乡政府为增加农民收入,切实采取相应措施,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培育茶叶这一支柱产业,除了引导扶持农民发展无性系茶树良种外,积极改进农民的茶叶炒制技术,建成近10家茶叶加工厂,超过全县茶厂的1/3。缙云县是浙江省扁形绿茶的重要产区,茶叶生产有着10多年的辉煌历史。2012年,全县茶叶面积超过3 667 hm2,实现农业产值1.88亿元,茶叶加工贸易综合产值2.62亿元以上,有年产值百万元以上的企业 7 家,茶叶合作经济组织 50 余家。
该村是一个以茶叶种植为主的山村,其土壤、气候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鲜叶自然品质优异,但山地坡度普遍较陡,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茶园种植及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由于地势较陡,茶园坡度普遍较大,而其种茶技术也从外地机械搬入,并带有一些盲目性。如当地新植的龙井43号树种,种植茶园行株距未分,没有操作行,且每年春茶后都将茶树台刈(将枝条离地面砍去),这样对茶园管理、茶树长势和山地水土保持都带来影响,茶园产出量低。
2.2 茶叶生产缺少标准,产品质量差异大
由于制茶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而且,春茶炒制时,因村里开启的炒茶机数量多,导致电压低,影响了茶叶的制作。
2.3 销售渠道单一,价格优势低
该村的茶叶都以散茶形式出售,茶叶售价较低,最高为240元/kg,低的仅50元/kg左右,且销售渠道非常单一,大多由缙云茶商上门收购。
2.4 茶叶采工短缺
同其他各地的情况类似,采茶工的短缺也极大地制约了茶叶生产,当地采茶工资同平原茶区相差无几。
2.5 发展新茶园的投入成本较大
因地处偏远山区,除了整地、基肥的成本,茶苗成本就需600元/667 m2(3 000株/667 m2,加 上运费)。
3.1 推广先进技术,加强示范带动,提高茶园管理水平
在茶树修剪上,应避免台刈。春茶后年年台刈是永嘉茶农针对乌牛早茶树而采用的,该村新种植龙井43号等茶树采用此法有损茶树生机。最好将它与多年台刈一次作对比试验,以摸索出适合当地茶园丰产的修剪方法。如要每年台刈也应将枝条覆盖在原茶树行内,以增加肥力,防止水土冲刷,利于春茶早开采,茶树发芽力强,从而提高采茶效率,降低采茶成本。
3.2 引进新品种,科学建园
新种茶园要尽量选择平缓地块,并力戒全垦整地,利于茶园水土保持,并相对集中成片,便于统一管理和规模化生产经营,降低投入成本。如新种10 hm2茶园,最好选择1个以上适宜茶树品种,如龙井长叶等,利于调剂春茶采茶劳力,减轻采摘洪峰压力。
3.3 建立茶叶集中加工区,促进加工过程的标准化
原先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分散的小农家庭化的经营方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村里可引导组织建设村级茶叶集中加工区,统一进行规划,按标准化建设厂房。将每家农户的炒茶机集中起来,营造良好卫生环境。并逐步统一规范鲜叶加工工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炒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4 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提高茶叶产业水平
通过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等有效形式,将种茶大户联结起来,结合技术培训和参观学习,制定出茶园培育和茶叶炒制的技术标准,达到产品规范化、优质化,规模化。培育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茶叶合作社(企业),按照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方式运行。同时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各档次茶叶品类,提高名优茶的产量,大力开展对外宣传,逐步提高当地茶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全村的茶叶产业水平。
[1] 江道辉,朱晓红,樊桂亮,等.浙江缙云县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农民致富之友,2013,(5):31~32
[2] 方目标.茶叶炒制服务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探讨.中国茶业,2015,(3):6~8
[3] 包建丰.松阳扁形茶连续化加工工艺的探讨.中国茶业加工,2014,(2):38~40
[4] 姚明谨.浅析茶园修剪方法对茶叶产量的影响.农业与技术,2012,(32):116~117
[5] 俞燎远.浙江茶叶机械化采摘修剪的现状与发展建议.中国茶业,201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