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荣杰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临沂 276000)
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问题分析
梁荣杰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临沂 276000)
文章介绍了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的情况,并分析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海产品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进而提出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性措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以及长远发展规划。
海洋渔业 问题 对策 长远规划
渔业资源是渔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世界各国的渔业都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制定各种计划,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山东省是我国海洋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沿海省份之一,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山东省渔业产量、产值、水产品出口创汇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2013年,山东省水产品总产量863万t,渔业总产值1 379亿元,占大农业的16%;增加值857亿元,占大农业的18%;水产品进出口250万t,创汇47亿美元。山东省海洋与渔业保持着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水产品总产量867.2万t。其中,海水养殖总产量478.5万t,同比增长4.8%,渔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4万元。
山东省已审定规模化的省级现代渔业园区223处,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其中,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渔业园区达50多个,东营市2万hm2现代渔业园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渔业园区。同时,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成效显著,实现了资源、生态双重效益。“2005年以来,山东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放流资金10亿多元,增殖各类水产苗种350亿单位。”通过大力开展增殖放流,对虾、梭子蟹、海蜇等大宗放流品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秋季渔汛。其中,秋汛回捕对虾中,增殖对虾占99%以上;回捕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梭子蟹、海蜇等重要增殖资源,已成为山东省3万艘中小马力渔船60万沿岸渔民创收的主要门路,沿岸渔民回捕增殖资源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2/3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2005~2014年,山东省秋汛累计回捕增殖资源44万t,实现产值139亿元,综合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1∶15。山东省放流淡水鱼、蟹类苗种2.86亿单位,是2015年的1.65倍。据测算,转移氮2 294 t、磷167 t、碳1.36万t。放流海水苗种51.4亿单位,转移碳24.38万t,形成了海参、对虾、扇贝、海带等十大优势主导产业。该省规模以上渔业企业发展到720多家。胶东刺参、鲍鱼、对虾等十大渔业品牌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产量、产值不断攀升,已达151万t,效益达629亿元,分别占全省渔业养殖总量、总值的17.5%、45.3%。
山东省拉长了渔业产业链条,拓展了渔业功能。在沿海建设了15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对游艇制造业、渔具制造业等休闲垂钓装备业和旅游业的拉动效应明显,还有10处休闲垂钓示范基地正在规划建设。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大拓展了渔业的功能。
放鱼养水方面,山东省发挥滤食性鱼类对水质的净化功能,在饮用水源地和城市水系,实施“放鱼养水”生态净化工程,并收到明显效果。该省放鱼养水,对于修复与重建水体生态系统,实现海、湖、库、河等水体多功能的服务价值,维持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作用十分重要。
2.1 水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山东省水域由于潮汐、泄洪、调配水等原因,年流量较大,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同时,各级部门通过加大对污染防治的投入和整治力度,水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局部区域水质仍然劣于Ⅴ类(五类)标准,污染较为严重。其结果是,直接导致水生物抵抗力下降、病变乃至死亡,对渔业资源带来长期的危害。
2.2 围垦和水利设施等工程建设对渔业资源造成影响
黄海、渤海围垦、水电站和众多铁路、公路桥梁、堤坝等的建设,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渔业资源带来了负面效应。如,围垦使鱼类栖息的水域面积减少,钱塘江潮汐强度增大,对鱼类正常生长构成威胁;水电站的建造,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部分鱼类不能顺利产卵,而几近绝迹;大量水上建筑不仅侵占水域面积,而且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和噪音,对鱼类生产也有影响。
2.3 酷渔滥捕现象时有发生
受经济利益驱动,电捕、使用禁用渔具捕捞等酷渔滥捕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渔政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效果还不明显。主要原因:(1)查处困难。捕捞作业流动性大,没有固定时间和地点,所需设备简单。同时,由于作业经常在深夜或地处偏僻的地方,知情人少,取证困难,无法作出处罚,起不到震慑作用。(2)存在管理盲点。目前,山东省部分河道渔政执法艇无法通行,使检查线路受阻,形成管理盲点。如果采取陆上检查,偷捕船只一逃了事,无可奈何。(3)对外来人员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外来人员非法捕捞现象呈上升趋势。由于外来人员流动性大,在开展普法宣传时,容易形成相对空白区域,造成外来人员守法自觉性低。(4)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打击非法行为仅以渔政单方面的执法管理为主,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合力和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3.1 科学合理安排增殖放流,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1)科学安排增殖放流。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饵料数量等情况,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增殖放流模式;正确引导民间放流行为,逐步纳入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加大投放力度,弥补自然增殖的不足和资源量的减少。
(2)组织渔业资源调查。通过开展长期的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调查,大体掌握钱塘江及内河水域渔业资源存量及变化趋势,为增殖放流等渔业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
3.2 大力推进生态养殖
俗话说,靠海吃海。渔民转产不能等同于离开海。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区域内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渔业企业投入到海洋牧场的建设中来,扩大海洋牧场的规模,增强海洋牧场的示范效应。
[1] 傅秀梅,宋婷婷,戴桂林,等.山东海洋渔业资源问题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海洋湖沼通报,2007,(02):164~170
[2] 丁燕飞.山东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4
[3] 刘汉斌.广东省海洋渔业资源深加工产业研究.广东海洋大学,2013
[4] 谷佃军.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