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某山体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016-02-05 01:39谢文佐
地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孤石滚石沟谷

■谢文佐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广东 广州510000)

浅析某山体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谢文佐

(广东省工程勘察院 广东 广州510000)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泥石流形成条件、形成机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的崩塌、不稳定斜坡做出分析及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类型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仅供同行业内人士参考。

泥石流崩塌稳定性分析防治措施

1 工程概况

该泥石流发生于东莞市大岭山镇某山体,位于东莞市中南部丘陵台地区南缘,地貌属低山、丘陵,整个地势东北部偏高,西北部偏低,海拔多在150~450米之间,山体植被发育良好,山腰有高速公路隧道通过。发生灾害的范围长约150米,宽15~25米,切割深度1~2米,为一小型沟谷流石流,沟谷范围未生长高大树木,原植被仅有杂草,被暴雨山洪冲刷毁坏后地表裸露,其上分布大量花岗片麻岩孤石,粒径大小不等,最大粒径达2m以上,严重威胁到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钻探资料揭露勘察范围内地层较简单,地层主要由第四系覆盖层和下伏基岩组成;第四系覆盖层主要由泥石流堆积层、崩积层、坡残积层组成,厚度及变化不大,泥石流堆积层、崩积层局部分布,坡残积层均有分布,覆盖厚度为1.50~5.00m;下伏基岩为下元古界花岗片麻岩,根据风化程度划分为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带。

3 泥石流形成条件

3.1 地形地貌条件

本次泥石流发生区的山体自然坡度23~37°,最大高程为178.80m,高差约122.0m,山上植被茂盛,植被覆盖率大于90%,总体上自然生态保持较好。本次泥石流发生在山坳部位,为一小型沟谷,长度约110米,宽约15~20米,坡降为450~540‰。由于流域内山体坡降大,汇流速度较快,有利于坡面水流迅速集中,峰量和能量成倍增长,高能量流体在流动过程中起动泥沙能力和掏蚀冲刷能力很强,使流体容重迅速增加、流体性质迅速转化,从而形成泥石流。

3.2 物源条件

松散的固体物质是形成泥石流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根据本次调查,本流域的松散物补给主要为坡面侵蚀、及山腰古崩塌堆积物源。

区内植被总体发育,水土流失较小,仅在暴雨时对部分植被较差的坡面产生侵蚀。由于坡残积物、古崩塌物原岩为花岗片麻岩,风化后含砂量较大,粘性较差,存在遇水易软化、崩解等特性,因此极易被水流直接冲蚀、搬运。根据坡面松散层厚度、堆积位置、密实固结程度、植被覆盖度及人类作用强度等因素估算,区内可转化泥石流的坡面松散物质总量0.85×104m3,总体上泥石流的物源条件较贫乏。

3.3 水源条件

降水是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勘查区内地下水较贫乏,不构成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水源,沟域内没有水库、湖泊等集中的地表水体,因此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水源,短时大强度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本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著,雨量充沛,高强度降雨完全可以满足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和水源条件。

4 泥石流成因机质及发展趋势分析

本次泥石流属于暴雨型泥石流,是降雨、地形地貌、固体松散堆积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连续的大到暴雨,坡面上固体松散物质中渗入的水来不及排出,而达到饱和状态,抗剪强度锐减,水压力增大,加上周围降雨汇流作用,斜坡松散固体物质起动,沿坡面向沟道中汇聚形成携带泥沙、砾、滚石的特殊洪流,进而冲蚀沟岸残坡积物,使其不断塌入水流带走,形成泥石流向下游流动,流出沟口便沉积下来,形成堆积扇。

根据对泥石流成因机制和引发因素的分析,山体较陡,有利于形成暴雨型泥石流,近年极端强降雨有增多趋势,引起沟域内崩塌增多,局部水土流失加剧,可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量也增加,一旦遭到大暴雨的作用,势必再次引发泥石流灾害。

5 斜坡稳定性分析

斜坡中的泥石流堆积层、崩积层密实度差、透水性较好,目前斜坡坡顶出现小的裂缝,并发生局部崩塌。本地区还处在多雨季节,长时间降水对斜坡稳定性影响较大,由此判断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较差。

坡体的高度、内摩擦角、黏聚力等参数对计算结果影响很大,参数选取十分重要。在试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本边坡的实际情况,并参考有关经验值综合确定。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计算采用毕晓普(Bishop)圆弧滑动面法计算。

表1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

从典型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判定,在一般工况、地震工况下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饱和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说明斜坡在正常条件下处在基本稳定状态,在连续降雨条件下处于不稳定。本边坡在任一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系数Fs均小于要求的安全系数Fst,需要进行加固处理才能达到安全状态。

6 治理方案建议

6.1 主动防护系统--锚喷、SNS防护网、格构式锚杆挡墙

在泥石流、崩塌(滚石)发生区沟谷范围,地表植被基本破坏,松散堆积层、花岗片麻岩孤石裸露,该区可采取主动防护体系。首先将地面裸露的不稳定孤石清除,沟底坡面进行修整,再布设锚喷系统,由喷射混凝土层、锚杆、钢筋网与岩土体共同作用形成主动支护体系,可有效防护孤石,加固山坡松散堆积层,防止崩塌(滚石)发生,并切断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在沟谷区外围一定范围,也存在孤石沿斜坡向沟中、山下滚落的情况,由于植被较好,为不破坏生态环境,可采取SNS主动柔性防护系统,使用预张拉工艺使系统对坡面施以一定的法向预紧压力,从而提高表层岩土体的稳定性,尽可能地阻止滚石的发生,并将小部分滚石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运动。

在不稳定斜坡区,可选择格构式锚杆挡墙对潜在有可能发生滑坡的山体进行支护,在格构内可进行绿化护面,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2 被动拦挡系统—挡石墙

在沟口和沟谷下游合适位置建议布设挡石墙,用以拦截和堆存滚石,同时对流石流也能起到拦碴、滞流和固坡作用。

本次治理工程建议采取主动防护和被动拦挡相结合的措施。

7 截、排水工程措施

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是诱发不稳定斜坡产生崩塌、滑坡的主要因素,也是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排水工程对地灾治理起十分重要作用。在沟谷上游不稳定斜坡坡顶和外围设置截水沟,利用现有的沟谷设置纵向排水沟,并设置消能池,组成一个完整的截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渗入坡体,避免崩塌、滑坡的发生,同时使地表径流做到有序排放,避免冲刷坡面,使松散层中的孤石失稳。

8 监测

人工巡视和采用仪器进行坡体位移、治理设施及地下水监测、监测结果及时反馈设计、施工人员及相关单位,做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原2001,2009版).

[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20-2006).

[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0218-2006).

[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

[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原2013).

[7]《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0221-2006).

P5[文献码]B

1000-405X(2016)-12-487-2

猜你喜欢
孤石滚石沟谷
Self-Supervised Entity Alignment Based on Multi-Modal Contrastive Learning
强震作用下崩塌滚石冲击耗能损伤演化分析
珠海凤凰山东南角花岗岩孤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步道工程的影响
含孤石土质边坡稳定性及破坏特征的数值分析*
浅析地震波跨孔层析成像(CT)在地下连续墙孤石勘探的运用
东河煤矿沟谷地貌下动载防治
浅析不同边坡下滚石的运动轨迹
厦门岛花岗岩球状风化体分布规律统计分析
像一块滚石
贵州龙里猴子沟沟谷植被及植物多样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