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 影 王 赞 徐树军 刘 娜 罗 璇 白海涛
1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453
2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
房颤对脑梗死后自发出血转化的影响
朴 影1王 赞2徐树军1刘 娜1罗 璇1白海涛1
1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453
2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
目的:探讨房颤对脑梗死后发生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自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跟未出血组,对可能影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因素分析。结果:150例脑梗死患者中出血组的心房颤动史(72.7%)和脑白质病变(63.6%)的发生率都比未出血组的高(43.8%,35.2%),出血组入院收缩压(179.49±9.52)与NIHSS评分(5.42±0.71)的平均值高于未出血组(137.43±12.77,4.42±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脑梗死;自发性出血后转化;影响因素;房颤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不进行溶栓治疗的情况下,脑梗死患者仍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现象[1]。但是,目前对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自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显得很有必要。因此,本研究进行的是对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与分析,为临床上预防脑梗死后出血提供一定的帮助。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收录的150例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平均年龄65.5±6.9岁,男性98例,女性52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学分会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积极进行相关检查的完善,并对其相应的症状给予治疗。回顾性记录以下基本信息:脑卒中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房颤动、脑白质病变、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空腹血糖(FBG)、入院NIHSS评分等。然后进行分析选出影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住院期间复查头颅MRI或CT,根据有无出血分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本研究中,150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发生自发性出血转化。比较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发现心房颤动、脑白质病变、入院收缩压及NIHSS评分,两组间比较出血组均高于未出血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脑梗死后自发出血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现象,这种出血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加剧病情,研究影响出血的原因对临床上对脑梗死后的预防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自发性出血型转化发生率为14.7%,处于流行病学统计范围8.5%-30%,与文献报道基本近似[2]。关于出血性转化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收集出血性转化可能的影响因素,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中入院NIHSS评分用来评估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研究发现入院NIHSS、房颤史、脑白质病变、入院收缩压这四者两组间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提示这四者是影响自发性出血型转化的因素。本研究结果说明入院时出血组患者神经功能缺陷及损坏程度比未出血组的要严重,提示患者神经功能缺陷及损坏程度越重,发生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的可能越大。房颤属于心源性梗死。研究分析认为心房颤动引起附壁血栓的形成,血栓脱落引起血管堵塞导致梗死灶。梗死灶形成促进周边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对促进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脑白质病变与自发性出血型转化的发生有关,脑白质病变越严重,发生自发性出血的可能就越大。入院收缩压与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转化的发生有关。
综上所述,既往房颤史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之一,脑白质病变,入院收缩压,入院NIHSS评分这三者也可以影响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的发生。
[1] 陈加俊,张爽,赵云华,金夕雅,李媛冰,黄丽红.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1):1176-1180.
[2] 尹俊雄,曾宪容,程远,程媛媛,任泗昌.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33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02):80-82.
朴影,女,大学本科学历。现供职于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