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娜
(河南省长垣县广播电视局 河南 长垣 453400)
新闻写作如何避免失实的探讨
宋 娜
(河南省长垣县广播电视局 河南 长垣 45340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觉遵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和神圣职责。然而,这些本应烂熟于心的基本常识却不时被一些新闻从业者淡忘。新闻真实的背面是新闻失实。维护新闻真实性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战线作风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新闻战线常抓不懈的工作。
新闻写作;真实性;新闻报道
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报道一旦失实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那么,在新闻写作中如何避免失实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将要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基本属性是就是真实。它是新闻的生命,从一定意义上讲,做好真实性的新闻报道也是记者、编辑的生命。这不仅是新闻属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和国家政策内额要求。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把采访的内容加以斟酌,对采访对象所介绍的材料要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分析,防止新闻失实。
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新闻报道失实,因为新闻报道中只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对有些事关全局的重要情况避而不谈。它于偏颇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偏颇表现在观点方面,回避表现在事实方面。这种情况在典型报道中常见。比如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只报道他好的一面,对其影响不好的一面避而不谈。这种报道不是对事实的真实还原,而是美化了事实。
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要切记不要发挥自己的合理想象。但是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却屡见不鲜。新闻写作的失真失实与采访作风不实、调查了解不深入、不细致是重要的原因。有的记者调查采访好似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有的记者深入基层犹如隔山观海,未到海边,便可写出戏水的感受;有的记者惯于看资料、听汇报,很少深入生产生活的第一线;还有的记者不与群众接触,不和当事人见面,仅凭道听途说就关起们来写稿子,这和闭门造车有何分别呢?靠合理想象这样的方法来写新闻报道,失真、失实也就不足为怪了。
现实生活中有的记者自以为是,狂妄自大。遇到问题不向有关权威部门求教,或向有关专家咨询,而是自己轻率地下结论。这类的例子不少,对存疑的地方,编校的人员也应与记者通气,避免将原稿中对的改成错的。如“种植高香烟”,“高香烟”是“高香气烤烟”、“高香气烟叶”的简称,烟农和烟草行业都习惯性地叫“高香烟”,校对员以为“高香烟”是“高级香烟”之误,不假思索地加了一个“级”字,也不与作者通气,结果严重失实,成为笑柄。
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记者和通讯员为了使自己写的稿子能够引起编辑的重视,总是想方设法的把成绩说的突出一点。于是就不从实际出发,把成绩夸大到不真实的程度。有一篇报道文明村的通讯写道:“这个镇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文明村。文明村里新事多,老老少少扬新风。每逢冬季,家家户户的小辈都要买滋补品孝敬长辈。”人民不仅要问,建设文明村仅一年,何来“每逢冬季”,真的是“老老少少”都扬新风吗?真的是“家家户户”的小辈都给老人买滋补品吗?那么“一大批文明村”中,难道就没有一老一少、一家一户例外吗?新闻报道必须实事求是,如果虚报成绩,言过其实,其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更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在典型报道中没有高尚的、闪光的思想境界,人物就立不起来,于是就动脑筋想花点子,把一般的事写成与众不同、超人一等的事。于是这种人为拔高的做法,常常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有的新闻只看到新闻事件的表象,看不清新闻事件的本质,造成本质虚假、主题虚假。新闻记者没有了解新闻来源就乱加运用,就造成了新闻失实。如种植人参果的报道,从现象上看,是招商引资,是开发农业种植新项目,是引导农民开辟致富新途径,而实质上却是不法经营商在欺骗观众,坑害别人,为自己谋取暴利。非法经营者谎称一对人参果可以卖100多元,在深圳市场上供不应求,他可以保证包销,种植一亩人参果一年可获得几十万元的纯收入,以吸引农民高价购买他的人参果;待农民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将人参果种出来,满心欢喜地找他销售时,他却消失了,到水果市场一打听,原来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人参果不过几块钱一斤,而且还不太好销。记者和被欺骗的农民一样,都上当了。这样的案例给人的启发颇深,引导记者应该有效查实新闻,不然终将酿成大祸。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真”与“实”对舆论监督稿件而言尤其重要。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时,要全面、客观、公正。
首先,编发舆论监督稿件时,不仅要审查稿件本身,也要严“审”作者。审查稿件主要是看稿件的内容和细节是否属实;审作者,包括审作者的职业、单位及品行。随着报刊业的发展,编辑部每天都会接触到一些生疏的文字,收到不少文笔优美的文稿和反映问题的读者来信。这些业余作者往新闻媒体投稿,有的人是业余爱好,也不排除有的人是为了“名”和“利”,还有的人是利用媒体泄私愤。一次,吉林省一家媒体刊登了一位市民的来信。来信反映的是当地的一所小学乱收费的事情。文章写明了学校的名称、收费的项目等细节,让人深信不疑。可是刊发后,学校的领导说学校没有乱收费。一查底稿,上面市民的名字、所留的电话都是假的。结果引起一场诉讼。所以,编发批评性稿件时,对不了解的作者的情况一无所知,对稿件内容就无从调查核实,一旦刊发,就由侵权的可能。即使对认识的作者也不能轻信,因为认识并不等于了解。有些人,连至亲的人都敢骗,何况一个报社编辑呢!
其次,对稿件里涉及的人、地点和事,要尽可能的核实一下,多听听不同的意见。新入道的记者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采访对象怎么说,他就怎么记。对这样的采访对象,新闻记者有可能就会被采访对象忽悠,这样就有可能会导致新闻失实,这也是新闻失实的间接原因。
总之,新闻失实的案例屡见不鲜,上述从七个方面阐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准则,但是或许还不止这些,需要不断从工作失误中总结,找出完善的处理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我们务必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作虚假报道,客观地把身边发生的事实真相记录下来,如实地报道给广大公众,杜绝虚假新闻。
[1]莫志云.新闻失实的因素以及防范对策分析[J].新闻传播.2015(18).
[2]陈津津.全媒体时代的广播编辑工作的创新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