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霖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南宁530007)
相伴而行,不辱使命
——《广西地方志》初期发展点滴
贾晓霖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广西南宁530007)
《广西地方志》期刊的应运而生和发展,与地方志事业的发展相伴而行。没有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就没有《广西地方志》;同样,广西地方志事业能有今天的发展成果,也离不开《广西地方志》的反哺。2016年10月,《广西地方志》期刊满35年,出刊200期,我作为1986年《广西地方志》编辑部的老兵(笔名西贝),对期刊走过的道路,体会颇多。
1981年9月广西通志馆恢复,由此拉开广西新编地方志书的序幕。1982年,广西已有62个市县建立修志机构,开始搜集资料和部分进入编写阶段,其中26个市县写出部分初稿。编修地方志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但社会主义新方志,不是旧志的续修,而是创新。由于没有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实践,地方志理论研究多停留在旧志的研究上,对新方志多是纸上谈兵。传承什么?如何发展和创新,编修新方志的理论准备明显不足,所以第一轮编修地方志书是“一边做一边学,一边学一边做”(摘自莫乃群在1982年全区地方志工作座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的状况。为此,广西的地方志学术交流除召开地方志学术年会外,还结合修志实践召开各类专题研讨(讨论)会。仅1986~1988年三年,全自治区地方志系统召开的各种类型学术会议共136次,参加人数达4000多人。由于广西的修志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全国南片十省(自治区)县志稿评议会(1984年)、全国18省(自治区)省志体例篇目座谈会(1986年)、中国民族志工作座谈会(1987年)等3次全国性或区域性学术活动在广西举行。
除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修志工作者的艰苦实践和积极探索,还需要一个交流修志经验、体会,探讨修志实践、理论,普及修志基础知识,指导全区修志工作的平台。1982年10月,广西通志馆在恢复的第二年,即创办《广西地方志通讯》(内部刊物)。1987年1月,改名为《广西地方志》。为了更好地发挥期刊这一平台的功能,以及扩大交流的范围,同年10月期刊获国内统一刊号,《广西地方志》由内部通讯变为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出版期刊。
期刊创办伊始,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第一任馆长莫乃群亲自为期刊刊名题字,并沿用至今,而且,他常审阅期刊,并指导和过问办刊的一些事务。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韦纯束作为广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首任主任,也常审阅期刊。小小的一个地方志期刊,承载了各级领导殷切期望之情。
1984年起改为双月刊。主要栏目有“讲话”“文件转载”“方志论坛”“修志经验”“志稿评论”“方志方案(篇目)选登”“修志动态”等。至1986年底,刊发文章551篇。上海图书馆编《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收录《广西地方志》1985年、1986年刊发的文章30篇。
由于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的不同,旧志中经济的比重比较少,涉及经济的内容不多。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在新编地方志书的一些初稿中,旧志的“重人文,轻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不符合时代发展和客观现实,也不符合新方志的指导思想和编纂要求。1984年10月,在桂林举办的全国南片十省(自治区)县志稿评议会上,广西通志馆副馆长唐崇锦和通志编辑室主任唐志敬就“重人文、轻经济”的旧志弊病,提出创新意见,认为新方志应加大经济部类记述,并阐述经济篇在新方志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观点得到同行的赞同,并刊载在广西通志馆编印的《全国南片县志稿评议会专刊》。此后,《广西地方志》期刊陆续刊载了有关经济在各级地方志书中的地位、内容、编写方法等研究文章,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在此观点的指导下,广西第一轮新编三级地方志书,对经济方面的记述,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轮《广西通志》,经济部类专业志占全部专业志的近一半。翻开一部县志,经济篇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相比旧志,这是一大创新和进步,值得肯定。但是,有些地方志书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经济的内容偏多,人文的内容偏少。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编地方志书开始大量出版。对于志书中“重经济、轻人文”的现象,一些修志工作者开始在期刊上发表看法。1996年11月25日,全国方志理论高级研讨会暨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南宁召开,第二年《广西地方志》第1期刊载了该会议纪要,指出“我们要清醒正视新方志的不足之处:新志书克服了旧志重人文轻经济的偏颇,重视了经济部类的记述,这是一大进步。但有些志书又出现了政治和文化部类记述相对薄弱、对某些史事记述过于粗略,存在着简单化甚至漏记的缺陷”。会议纪要刊载后,对广西方志界影响较大。比如《桂林市志》在编纂过程中,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广西地方志》期刊1998年第4期,刊发了梁超然副馆长的《功在千秋质量第一——〈桂林市志〉漫评》,文中指出“《桂林市志》的高质量,又表现为它追求丰富的文化内涵。地方志编纂是有我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历代修纂的地方志中保留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但是,旧志有一个偏向,多着重于人文内容的记述而较少经济生活的记载。社会主义新方志注意纠正这个偏向,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经济的高度发展,经济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所以加强了经济内容的记述。这是十分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有些社会主义新志书处理失当,有矫枉过正的毛病,使志书淹没在大量的经济数字和经济发展的记述之中,人文生活只占较小的比重,一些记述人文生活的篇章中,又只是记述一般性的情况与数字,使整部志书显得缺乏文化内涵,文化品位不高。桂林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本身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桂林市志》从内容到装帧,都在追求高文化品位,文化意蕴鲜明。《桂林市志》文化部类的专志对桂林的各类文化事业记述得十分充分,不是象某些志书一笔带过,一般地记述,而是用浓墨重彩突出了桂林的文化风貌,社会科学志、教育志、文化志、广播电视志、科学技术志、文物志等,都反映了桂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其中尤以文物志最为精彩,内容丰富,图、文、表、照均充分运用,读此志如进入桂林历史文化环境之中,可得桂林历史文化深厚的鲜明印象。《桂林市志》还充分利用《人物志》这一专志,反映出桂林历史文化的氛围。……还有,民族、宗教、风俗、居民生活、侨务、工艺美术诸志,都写得比较丰满,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文生活的内容,由于编纂者注意了记述人文生活的内容,所以在一些本是经济部类的专志中,也注意这方面的记述,如《规划·建筑志》关于风景旅游建筑,《市政建设志》关于城墙、护城河等的建设改造,《邮电志》关于集邮等等的记述,都丰富了《桂林市志》的文化内涵,使它表现出较高的文化品位。”
《广西地方志》期刊2000年第2期发表广西通志馆副馆长晏源源的《关于下一届修志若干问题的思考》,提出要加强人文内容的记述。同年第6期,刊发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潘琦《修志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的讲话稿,把经济与人文提升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第二个“关系”就是两个文明并重,处理好凡事走极端的问题。
2000年11月,颁发《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关于开展广西第二届三级地方志书编纂工作意见的通知》,第二轮《广西通志》设专志88部,其中取消第一轮煤炭、冶金、有色金属、机械、石化、建材、纺织、糖业、二轻等工业类志,合并为一部工业志。其他市县志书在篇目设置和资料取舍、运用上,也基本注意两个文明并重的问题。
广西第二轮地方志书不论是框架结构设计还是资料取舍、运用上,都趋于合理。这当然也离不开《广西地方志》期刊作为经验交流、理论研究、指导编修地方志书的平台的作用。
K291/297
B
1003-434X(2016)06-00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