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洛阳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从《琉璃宫史》中有关王族子嗣的记载看缅甸佛教文化影响
李 娟
(洛阳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佛教国家,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在这个金色的国度,佛塔林立,礼佛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从外在还是从内在都散发出浓浓的佛教气息。佛教文化影响着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其实,不只是普通百姓,王公贵族同样如此,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缅甸社会独有的民俗习惯,在与王权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也有自身特点的政权特色。本文选取小视角观察,试图从《琉璃宫史》中有关王族子嗣的记载内容中寻找佛教文化的影子,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对缅甸的佛教与王权之间相互作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琉璃宫史》;王族子嗣;缅甸佛教文化
琉璃宫史是记录缅甸历史的一部鸿篇巨制,它记载了上至开天辟地,下至贡榜王朝灭亡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琉璃宫史有诸多可供研究的方面,读者尽可在史书中取己所需,尽览缅甸历史长河中的壮丽风景。在研究缅甸帝王史的过程中,王族子嗣的记载是研究王族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子嗣教育关乎后代传承,也关乎国家管理社稷,在研究历史时不可回避。从这一角度出发,可以管窥佛教对王权乃至政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二者间存在的一些微妙关系。
《琉璃宫史》中有关王族子嗣的记载资料比较详实,有关王子公主的出生、成人、嫁娶等情况都有详细记载,这些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的记载但凡涉及人生大事,都随处可见佛教文化的影子,可见,缅甸文化是被佛教文化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的。
在《琉璃宫史》的记载中有诸多的佛事活动,其中涉及王子公主记载最多的就是有关于他们的嫁娶情况,仪式活动场面盛大,程序过程纷繁复杂,但处处都体现着对佛的虔诚与尊敬。
有关王子公主出生的记载中都会出现一系列星象预兆。对于缅甸人而言,星象师、占卜师的预言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当王子或者公主降生的时候,会有一些吉或凶的预兆,预示着人生中即将出现的一些事情。
在第249小节为王子公主们择偶配婚中,“公元1574年1月27日水曜日,国王为王后亚扎黛维之子锡王子与御弟卑谬王德多达马亚扎之女信漂辛梅道成婚。同日,为王后亚扎黛维之女亚扎达杜格勒亚举行穿耳仪式。”
在第307小节中,“公元1649年6月国王为德钦泽亚瓦亚与御妹底拉黛维之女明阿腊完婚。也为御弟德钦内谬耶觉与御妹钦马明锡完婚……缅历1011年3月15日(公元1649年5月15日)开始在善业亚扎马尼素拉寺举行天帝释般的洗头仪式,同时向全体僧众布施斋饭和袈裟。”
在第 227小节白象之主将公主许配王弟阿瓦王德多明绍中,“缅王为了保持本王族释迦族的纯正,按弟兄姐妹之间可以结亲的传统,将阿杜拉底里摩诃亚扎黛维王后所生的公主许配给了王弟阿瓦王德多明绍。婚礼仪式安排如下:命人在宫内建造了3间鎏金尖顶阁,阁顶为白色……正北方放盛满水的法螺,东北角上放7口盛满水的冷水缸。阁楼正中放置佛像和三藏经书。”
佛经中说,积善业者虽不谋之而有所得,不积善者虽力图之却无所获。因此,在缅甸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乐于做善事,只为修得来世好报。历代君王都很重视广建佛塔,大行佛事,一来是一种王权的象征,以佛法来巩固王权的需要,二来也让更多的民众投入佛事活动中来,重视佛法的力量,凝聚民心。
在第146有关阿郎悉都王的记载中,他为了超世幸福迎奉佛牙,备各种金银灯盏、金银花枝、金银米花等进行供奉,到放置佛牙的重阁朝拜祈求。他用许多供品祀奉祈求,但佛牙仍处空中,不肯降下。阿郎悉都王无计可施再三祈求,佛牙仍不愿随往,又赠送了许多礼物。他返回蒲甘,在北部建九座牟陶佛塔。在觉辛地区内的因克鲁、赖道、梅安道、瑞宝炯各建一座佛塔。王在全缅境内广积功德,在蒲甘又建达彬纽佛塔。
佛教中因果业报的思想在教育后代时也有体现,国王教诲王子要继承父王的业绩,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方能发扬光大。在第257小节教诲二位王子中,国王将众法师请至摩诃泽底佛塔西边佛亭之中,在众僧面前他说道:“……长年累月所积功德善事亦将发扬光大。这样亦将有益于佛教及僧侣。如不照父王教诲,那么朕长年累月奋斗所得邦国、长年累月所积功德皆将毁于一旦。佛教及僧侣之利益也将受损。而这些恶果,亦必使汝兄弟二人沦入恶道……”国王用因果业报的思想教育后代,广积功德以利后世,这样的思想可谓深入人心。
王族教育中,手足理应和睦相处,互相关爱,以和为贵。在第 257小节教诲二位王子中,国王将众法师请至摩诃泽底佛塔西边佛亭之中,在众僧面前他说道:“王储汝应将瑙亚塔明绍视为奴仆、视为兄弟。瑙亚塔明绍应把王储看作主人、兄长和父亲。汝二人必须遵照父王所说,和睦相爱。这样,朕长年累月奋斗所得邦国才能永不解体,长存于世……”
尽管佛法中没有这么明确的一条,但是从条文的内容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要互敬互爱的思想。不仅是要尊老爱幼,同辈之间也应该互相关爱,以情相待,体现在家族中就应该做到和睦相处,互相关心。
佛教对缅甸封建王权统治起到一定支撑作用。首先,佛教理论中精神权威的绝对性及与之相关的君主加冕“灌顶”等宗教仪式,维护和神化了主权,使君主对世俗的统治合法化。其次,佛教僧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代缅王身边都有宗教领袖国师,他和其他高级僧侣一道,可以参与国家政务。并且在地方上,僧侣也有很大影响。清末黄懋材认为:“缅俗重佛,国家大事多取决于僧。”再者,佛教规范了等级社会的公共道德。通过提倡正义、公正、诚实等观念,鼓励善行。还有所谓“五戒”,即不准撒谎、偷盗、通奸、酗酒、杀生。如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建立具有相对约束力的公共道德规范,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统治秩序。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佛教对于缅甸封建国家政治的不利影响。由于对宗教过分虔诚,在缅甸封建国家出现了“溺佛”的现象,对封建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君主沉溺于宗教事务而荒疏朝政的事例比比皆是。此外,以缅王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为“积功德”,广建佛塔寺庙,恣意勒索盘剥,必然引起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最终危及到封建主阶级的统治。
[1]李谋等译注:《琉璃宫史》(上、中、下卷),商务印书馆,2007年
[2]哈威:《缅甸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3]贺圣达:《缅甸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