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艺澜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浅析满族鞑子秧歌的上肢套路类型与特点
傅艺澜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满族鞑子秧歌是一种满族民众在喜庆节日里,以角色分配扮演方式进行群舞展示的秧歌舞蹈类型。本类舞蹈的上肢套路,可被总体划分为手绢与扇子套路、武器套路、空手套路三大类。其上肢套路,具备类型多变、幅度大速度快,且能有效展示满族人文性格的基本特点。
满族秧歌;鞑子秧歌;秧歌套路
满族鞑子秧歌,又称老鞑子秧歌、满族灯伞秧歌,本类舞蹈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鞑子秧歌脱胎自满族的萨满宗教舞蹈,在清代时受到汉族秧歌影响最终成型。从表现上看,满族鞑子秧歌中角色众多,其上肢动作套路绚烂多变,其舞蹈风格活泼热情。目前我国本土总结归纳满族鞑子秧歌上肢套路类型与特征的文献数量比较少。在本文中,我将首先分析满族鞑子秧歌的艺术概况,进而对满族鞑子秧歌的上肢套路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归纳。
满族鞑子秧歌,是一种满族民众在喜庆节日中,以角色分配扮演方式进行群舞表演的秧歌舞蹈类型。在表现本类秧歌时,舞者需分别扮演鞑子官、老妈、花棍、吐克力、女性群舞者、男性群舞者等角色,不同角色的舞者需持不同的道具或空手上场,以适应道具的方式展现出复杂的上肢套路动作,并用上肢动作配合上下左右摇摆的步伐身姿和生动多变的表情。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满族鞑子秧歌艺术形式诞生于清中期的康熙到乾隆朝之间。在本阶段中,于各地戍边的满族群众接触到了汉族秧歌艺术,并将汉族秧歌与满族萨满舞蹈融合起来,最终创立出了比较完善的满族鞑子秧歌艺术形式。本种舞蹈发展至今,已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历史时光。
下面笔者将从道具角度出发,将鞑子秧歌的上肢动作套路进行分类,进而分三点解读鞑子秧歌的上肢套路类型。
使用扇子、手绢等“软道具”表现的上肢套路,是满族鞑子秧歌中女性群舞者常用的套路类型。本类舞蹈中常见的扇子套路,可被总结归纳为前后开扇行礼、身侧左右摇扇、头顶举摆扇、身前亮摆扇、合扇持扇前行、合扇竖扇摆扇、挥打扇等上肢套路类型。以身前亮摆扇为例,在展示本动作套路时,女性舞者将合着的绒面折扇一左一右向下挥至胯部两侧,在此之后将扇子向上方竖起,并接一左一右横开扇动作。
本类舞蹈中的手绢上肢套路,可被划分为满族前行式前挥手绢、面前横挥手绢、持手绢扶大拉翅、背手绢等类型。总体上看,鞑子秧歌中的手绢上肢套路类型相对扇子套路为少。
满族鞑子秧歌中的使武器上肢动作套路,通常由本类舞蹈中的男性舞者展示。本类上肢动作套路类型特别丰富。鞑子秧歌中常用的花棍、长枪、金箍棒等武器道具,通常具备棍棒形态,因此本类舞蹈中的武器动作套路往往是可以被多种武器通用的。当代现存的满族秧歌武器上肢动作套路,包括单亮武器、单甩武器、前后出武器、单双手腰前转武器、单双手头上转武器、前后出收武器、五花棍、拦腰棍、单人双武器上下互压、肩上翻打武器、武器对打、单人绕武器、武器打肩等数十种动作组合。
无道具上肢套路,也是满族鞑子秧歌中常见的上肢套路类型。本类动作多承担提升舞蹈幽默度,及表现满族人尚武性格的功能。满族鞑子秧歌的无道具上肢套路,可被划分为向前单指指点手、单手向下放挥拳、双手向下放挥拳、双手向上抬人手等套路类型。
类型多变、动作速度快而幅度比较大,且能展现出满族群众的人文性格,可被看做是鞑子秧歌上肢套路的基本特点。
满族鞑子秧歌,是一种在使用不同道具表现时套路不同,单道具上肢动作套路数量众多的艺术形式。通过上一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本类舞蹈中,女性舞者常用的扇子、手绢上肢动作套路数量即达十几种。而男性舞者常用的棍类武器动作套路,数量更是达到了数十种之多。本类舞蹈中还存在着空手上肢动作套路,及一些比较少见的烟袋套路、旗子套路类型。总体上看,满族鞑子秧歌上肢动作套路的类型是非常丰富的。
动作速度快且幅度很大,可被看做满族秧歌上肢套路的第二点重要特征。举例而言,满族鞑子秧歌的武器上肢动作套路,可被拆分为众多单动作。且舞者展现单组动作的速度很快,其动作的开合幅度也很大。以本类舞蹈的拦腰棍套路为例,在表现本套动作时,舞者双持武器,先在腰间平行低持武器并左右甩动武器两端。在此之后,舞者向右上挥转出右手武器,向左下挥转出左手武器,用左手武器在自己腰间做出拦腰棍姿态,随后转身再次将两把武器拿到自己髋骨前方,将两武器摆成平行状态,并又一次左右转动武器上端。此后,舞者接着做出与第二个上下挥武器相同的单动作。
满族鞑子秧歌的上肢套路,还展现出了满族女性爱美且娇俏大方,满族男性尚武奔放且热爱自由的民族性格。在本类舞蹈的女性上肢动作套路中,女性的手绢、扇子套路风格阴柔雅致,且能有效延长女性演员的身体线条,并最终表现出满族女性对美的追求意识,和温柔而又不腼腆的性格特点。此外,鞑子秧歌男性舞者的武器套路和空手武术套路挥洒自如,其风格奔放、豪迈、洒脱而热情,因此其能有效展现出身白山黑水间满族男性的阳刚性格。本舞蹈中的戏谑风格上肢套路,又能展现满族人开明而风趣的民族性情。
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满族鞑子秧歌是一种上肢套路类型十分丰富的艺术形式。本种舞蹈的上肢套路,具备类型多变、幅度大速度快,且能有效展示满族人文性格的基本特点。在当代环境中,我国本土涉及满族鞑子秧歌上肢套路的论文和教材数量十分稀少,且现存的鞑子秧歌上肢套路动作演示视频几乎没有。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国满族艺人应努力用文字和视频方式记录下鞑子秧歌上肢套路的表现方式,并通过以上努力有效保护这类个性化的民族舞蹈。
[1]杨笔涵.满族秧歌的文化蕴涵及动作表演方式[J].中国民族博览,2015.
[2]薛瑾.黑龙江满族鞑子秧歌与汉族秧歌的比较研究[J].艺术教育,2016(01).
[3]于雪.满族秧歌的发展演变及其风格特点[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10).
傅艺澜,(1989-),女,山西晋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