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视域下医学生人文能力的建构径路探析*

2016-02-05 11:55彭迎春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患医学生

彭迎春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医学人文学系,北京 100069,pycjql@163.com)



·医学人文教育·

人性化视域下医学生人文能力的建构径路探析*

彭迎春

(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医学人文学系,北京100069,pycjql@163.com)

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能力是其在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同样不可或缺的关键职业要素。基于人性化的视角,医学院校的人文能力培育要引导医学生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突破以“病”为中心的狭隘的技术视野的局限。医学人文教育应在明晰多方需求的前提下,拓宽实践教学渠道,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人文与医学的渗透融合。

医学人文;人性化;医学教育;仁心仁术

医学,实乃人学或仁学,其宗旨是为促进人类健康、解除人类疾苦。基于此意,在医疗服务提供的过程中,医者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时刻体现人性化的情感关怀,让患者在接受服务、战胜病魔的艰难历程中看到希望、感到温暖。作为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它要求服务主体即医务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将医学人文精神贯穿至医疗服务实践的始终,以实现其救人、助人的价值追求。

1 医学生人文能力培育的现实必要性

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的主力军,其医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习得及掌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其医学人文素养与能力的具备与否,是其在专业技术能力之外同样不可或缺的关键职业要素,这些非技术性的要素甚至决定了他们在临床提供医疗服务的方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感知和满意程度。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医学人文能力由多种不同的能力综合而成,其中,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批判能力) 是基础,情感能力(关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是条件, 伦理决策能力(纠纷处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是关键。伦理决策能力与情感能力是医学人文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1]。上述诸多能力的综合呈现正是医学生人文能力具备与否的多维反映,关系到医学生未来的临床执业能力,影响到医学生将来的职业胜任感和荣誉使命感。美国医学人文教育的先驱之一多尼·塞尔夫率先提出,医学教育要同时培养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2]。因此,人际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纠纷处理能力、情感认知能力等医学人文能力成为医务人员临床必备的执业技能。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普遍应用,其中所潜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暴露或凸显,一旦患者就诊时的过高期望或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医患信任滑坡、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问题就难以避免。在此背景下,医务人员若仅能熟练应用专业技术是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医患关系的。陈永祥等研究认为,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人文医学知识素养,导致其能力结构和行为结构出现偏倚,医患关系紧张和医德医风滑坡仅为其外在表征。

医学生唯有具备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和能力,才能够将医者仁心的人文情怀渗透到临床诊疗的实践与细节之中。明确医学生的人文能力认知状况, 是加强医学人文教学改革的基础。医学院校通过培育具有较强的医学人文能力、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生,促使其将来在临床实践中做出符合伦理道德的诊疗决策,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构筑医患互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医学生人文能力培育的价值导向错乱

对在校医学生而言,其人文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系统化教育。国外的医学教育理念强调,医学人文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且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医学教育与国外相比,存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偏少这一较为常见的现象。在医学生的本科培养阶段,各类医学专业知识课程繁多、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人文课程对其而言显得无足轻重。另外,由于人文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属性类别出现在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内,医学生多从功利的视角看待课程的选择,即基于该课程对于其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无增益或课程结业获取学分是否容易或课程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等因素去考量。人文知识学习无用论的观念影响到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能力提升的切实需求。久之将会导致医学生缺少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缺乏作为医者必备的人文修养[3]。

目前高等院校针对医学生的考核模式亦是过多强化其专业理论知识的成绩测评,对于人文类相关课程的测评则被忽视或弱化。在此种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下,医学生对人文课程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人文知识缺乏现象故而常见,其后在临床执业过程中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相关人文能力的匮乏也就无法避免。

3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的综合体系阙如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课程通常涉及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医学生人文知识的获取亦主要是通过上述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分科渗透。各门课程的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授课教师之间亦罕见沟通交流,导致医学生的人文知识的建构体系单一或零散,无法形成层次递进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体系。据悉,目前从事医学人文课程授课的教师,其专业背景虽然不尽相同,但多以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主,医学专业知识背景的欠缺导致其授课过程中多为人文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无法引导医学生在对疾病的发病机理、患病的个体心理特征及临床诊疗的系统环境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去领会人文知识的精髓。医学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渗透性明显不足,甚或存在理解上的歧义,因此很难引起医学生的认同,对其人文能力的改善与提升而言亦是显效甚微,尤其体现在医患纠纷处理能力、医疗团队的协作能力及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育上尚有待着力突破。

4 人性化视域下的医学生人文能力建构的径路

4.1奠定以“人”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基于人性化的视角,医学院校的人文能力培育首先要引导医学生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突破以“病”为中心的思维局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社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人文知识整合、渗透到医疗实践中。无论是理论讲授还是专题讨论,均应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4]。教师应引导医学生对每一项临床实践、每一句诊疗用语都应从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角度去权衡,充分考虑个体间的差异,而不是将医疗服务视为一项临床技术试验或仅仅一味地追求患者生理指标的转变,而忽视其作为独立个体的真实的患病感受。医者能否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问题,洞悉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体验患者的疾苦是医患有效沟通的关键[5]。美国医学院协会把培养“能够在医疗实践中与患者共情”的医生作为医学院的目标之一[6]。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唯有通过友善且有效的沟通技巧,设法与患者产生共情,才能在医患和谐共处的氛围中实现最佳的医疗服务效果。

4.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及内容

确立医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育理念,重塑医学人文教育之魂,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构建医学人文教育课堂教学的人文生态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所在[7]。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医患纠纷焦点问题或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事件,医学人文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组织医学生展开辩论,阐明各方的观点,引导其明辨是非,进而建立正确的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对于一些经典的医院教学案例或视频影像资料,医学人文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深入思考,展开小组讨论并进行课堂汇报,分析人文能力的缺失表象,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培养医学生敏锐的观察与判断能力、当机立断的应急能力、高度合作的团队精神,关注这些非技术性技能培训,将是医学走向人性化发展之路的重要环节。医学人文教学中应加强医学人文教育与临床诊疗实践的有效衔接,让医学生在尚未真正走向临床执业之前,预先感知将来的执业环境,提升其学习人文知识的主动性和紧迫感,协助其积极探寻人文能力的改善举措,促进其在将来的临床执业中不再简单地将患者视为一个“待解决的难题”,而是一个“待体察的人”。

4.3合理借力于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

鉴于移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在校园内的普及应用,人文知识的获取渠道日益丰富多样。对此,医学人文教师不应该再刻意回避或消极抵制,而应积极鼓励并正确引导医学生通过适当的网络信息渠道汲取适宜的人文知识资源,去粗取精、多管齐下以提升医学生的人文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高校网络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建立校园移动终端、APP应用,构建拥有真实点击量的微信公众号,使高新的网络技术与高校的教育资源实现无缝对接[8]。对于网络热议的医疗纠纷或医患矛盾案例,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线上群内集思广益或引入线下进行课堂分组辩论,带领学生理智地探寻适宜的解决之策,建立正确的人文评价理念,提升其伦理决策能力。

4.4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医者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理性在医疗行为中的局限性,重新审视医学的目的和价值,将理性实践与人文关怀相融合,才能在提升医学技术的同时,创造出更好、更善的医学,真正地造福人类。医学院校通过组织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下乡义诊、临床实习或见习等方式,让医学生亲临诊疗现场,体会真实的沟通情境,将医学人文的课堂教学延伸至社区或医疗机构内,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患者的现场互动来促进医学生的认知与体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对患者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具体关注[9]。在潜移默化的实践教学中可更为有效地培育医学生的悲悯情怀及人文精神。

4.5需求背景下的文医融合渗透

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者或从事医学人文授课的相关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针对医学生开展关于医学人文能力的态度及医学人文能力认知的现况调查,了解医学生对医学人文能力内涵的实际认识和自我评价,探寻医学生人文能力认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有助于指导医学生人文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从而最终实现医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目标,亦能达到教学相长之双重功效。为了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需求,医学人文教师应通过继续教育、进修培训等“再度造血”的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弥补医学专业知识或人文社科知识的欠缺,避免授课过程中的人文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做到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如此不仅可拓宽医学生的知识视野,亦能品塑他们的言行举止,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之功效, 使他们发展成为人性丰满、身怀仁心仁术的德才兼备之人。

[1]陈化, 田冬霞.对医学人文能力的认知调查及建议[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103-105.

[2]应明真,王雅杰.从医患关系现状看医学人文关怀[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086-1088.

[3]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与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2-7.

[4]晏东铭.关于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14,(2):3-5.

[6]李德玲,卢景国.医学生道德想象力的课堂培育——以医学伦理学教学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4):526-528.

[6]古文力.浅谈医学教育国际化与医学教育改革的关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7(12):1111-1113.

[7]张喆,张占武.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3):404-405.

[8]孙莹炜,刘芳.移动互联网视阈下的医德教育思考[J].医学教育管理,2015,1(1):782-785.

[9]韩鹏,陈校云,张铁山,等.国内外人文关怀与医患关系相关问题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6):768-771.

〔编辑吉鹏程〕

ExplorationontheConstructionPathofMedicalStudents′HumanisticAbilityinthePerspectiveofHumanization

PENG Yingchun

(Department of Medical Humanities, School of Health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 China, E-mail: pycjql@163.com)

Medicalstudents′humanisticqualityandabilityarethekeypracticeelementsbeyondprofessionalskills.Intheperspectiveofhumanization,thecultivationofhumanisticabilityshouldguidemedicalstudentstoestablishthehuman-centeredserviceconcept,andbreakthroughthenarrowlimitationoftechnologicalviewwithregarding"disease"asthecenter,and.Tointegratethehumanismandmedicine,themedicalhumaneeducationshouldbroadenthepracticalteachingchannelandenrichthecontentsofteaching,basedonclarifyingthemulti-demands.

MedicalHumanities;Hommization;MedicalEducation;bothwithaBenevolentMindandArt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5JGB074)

R192

A

1001-8565(2016)04-0701-03

2016-04-03〕

2016-07-08〕

doi:10.12026/j.issn.1001-8565.2016.04.47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患医学生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