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共容、美的享受
——对怀特海后现代有机教育的呼吁

2016-02-05 11:58:22何景毅
山西青年 2016年15期
关键词:怀特海后现代有机

何景毅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100088



有机、共容、美的享受

——对怀特海后现代有机教育的呼吁

何景毅*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100088

现代教育体系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严重后果。怀特海作为上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为现实世界建构起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过程哲学。他以关系实在论为基础,通过对教育目的和人的本质的追问,在知识与文化,理论与实践、教育与审美之间搭建起一做桥梁。从而为后现代教育的出场提供理论基础。

教育;怀特海;过程哲学

现代教育体系是以牛顿力学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百年间它极大满足了人类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从而促使教育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取得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沉醉于现代教育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不应该漠视它给我们带来的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如,过度的专业细化分割导致的知识碎片化、对应试的极度追捧导致的学生片面发展、对科学的绝对崇拜导致的人文关怀缺失等。“本来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现在反而是为了成绩为本,以升学率为本。使得学生沦为考试的工具,忽视了学生的“人”的属性。”[1]本应是树人育德的教育,现在反而成为害人之源。因此,对现代教育进行反思,呼吁一种后现代的教育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一、有机仁爱,生命教育

现代教育充满了危机和挑战,教育到底是应该加强知识的传授,还是应该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怀特海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塑造人才的过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成就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让每一个人都活出自己,活出幸福,活出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是一个灵动的生命,是一个具有内在价值自在自为体。他不是机器,不是工具,更不是手段。“教育是把学生引向‘活’路,而不是用无生命的知识挤压他们本来存有的创造空间,把他们逼上死路”。[2]

怀特海的后现代有机教育观呼吁学生才是真正主体,这是由教育的目的,即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所决定的。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的内在原因,和根本动力。教育过程中的其他单位,学生才是主要资源和主要对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也都是为学生的自我发展而服务的。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性和服务性的。对学生来说,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激发者,而不是学生发展的决定者,更不是教育过程中的权威者。教育过程中的任何因素都是为学生这个鲜活的生命而服务的,因此教育对学生来说绝不是奴役,而是爱,是对生命个体的爱。这种后现代的教育实现了教育主体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它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将教育的重心回归生命。

二、互蕴共容,和谐教育

受二元对立思维影响而建立起来的现代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排他的的教育。这种教育推崇竞争,提倡优胜劣汰的生存之道,它往往将事物之间的关系解释为对抗、争斗和征服。”由这种“排他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喜欢非此即彼的一元思维,缺乏欣赏差异的包容心态,从而走向偏隘,独断,甚至霸道”。[3]

怀特海的后现代有机教育观提倡一种多元化差异性的审美趋向,拒斥无差别化的知识灌输模式。它体现了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推崇一种“互蕴共容”的教育。”所谓互蕴共容,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关联性存在状态。当说到其中的任何一方,与之有互蕴共容关系的其他各方也随之在场”。[4]这种尊重他者的互蕴共容,将教师和学生放置在一个有机联系的环境之中,在那里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老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发号施令,学生也不再作为知识材料的被动方一味接受,老师与学生同处于一个互蕴共容的有机体之中,共同冒险,一同创造。就此来说,学生不再是教育活动的附属物,而是一个能够自我思考,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自在自为的个体。学生这种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创造者的转型,使得教育的关注点最终落在了学生自身上。怀特海这种开放、包容、和谐的立场为师生间的角色定位进行了重新阐释,为超越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域,塑造了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也为教育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自由创造,美感教育

教育本身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本应是塑造人格,展现人性光辉的过程。但在现代机械世界观的主宰下,教育被当做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手段,学习的过程也被简单看做是知识材料的量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身的个性特质,如兴趣、爱好和独特的人生体验统统被抹杀掉。学生心理、思想、灵魂方面的需求也被忽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失去了自我,被剥夺了主观体验,沦为接受知识的工具,思想被禁锢在僵化的牢笼之中。

在现代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我”始终是受到抑制的。被压抑的“我”由于活不出自己,因此总是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实质上是对美的剥夺。怀特海认为,”肉体上的痛苦或精神上的不快,诸如悲伤、恐惧、不喜等,这类抑制我称之为‘审美破坏’”。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教育不仅是对人的摧残,实质上也是对美的破坏。怀特海认为,”美就是一个经验事态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显然,现代教育所推崇的竞争、对抗、争斗是不符合美的条件的。教育活动在怀特海那里是审美和享受的统一,它体现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张力。教育之所以被怀特海看作是一项艺术活动,就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感悟美的能力,给学生带来美妙的审美体验。将审美体验带入到教育过程之中,不仅是处于对艺术和美的热爱,更是怀特海的后现代有机教育思想的与众不同之处。

[1]何景毅.思想政治教育对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引导[J].焦作大学学报,2014(2).

[2]王立志,冯秀军.过程哲学与大学之道[J].河北学刊,2006(3).

[3]王治河,樊美筠.第二次启蒙[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张秀华.历史与实践——工程生存伦引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何景毅(1988-),汉族,河南焦作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现当代实践哲学专业博士在读。

B561.52

A

1006-0049-(2016)15-0142-01

猜你喜欢
怀特海后现代有机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3:22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90后现代病症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当代陕西(2019年23期)2020-01-06 12:17:52
一封“安慰信”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
哲学评论(2016年2期)2016-03-01 03:42:37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1
如何养一条有机鱼
环境与生活(2016年6期)2016-02-27 13:4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