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隆平的获奖感言说起
10月3日,首届“吕志和奖”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颁奖典礼。袁隆平院士凭借其对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杰出贡献,被授予首届“吕志和奖”的“持续发展奖”,并获得2000万港元的奖金。这是他获得的第23个国际国内大奖。
“吕志和奖”由香港嘉华集团董事会主席吕志和去年9月在港出资20亿港元成立,每年拿出6000万港元奖励3位个人或机构,以向世界宣扬“正能量”。每个类别的最终获奖者将获得2000万港元的奖金以及证书和奖杯。
袁隆平在颁奖典礼说,能获得“吕志和奖”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他说:“我们在全国有81个百亩示范田,有了经费之后,就可以拿这笔钱买更多的肥料,请更多的人员去搞高产杂交稻”。袁隆平表示,所得奖金将用于科学研究,发展杂交水稻,使水稻达到更高产量。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占我国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同时,杂交水稻也已在印度、孟加拉、越南、美国、巴西等国大面积种植,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了巨大影响。
袁隆平院士在颁奖感言中,首先说到的就是,有了经费,就可以买更多的肥料,这让我们化肥界人士倍受鼓舞。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认化肥风,认为不施化肥就是最好的,甚至有些农民种出了又大又甜的水果,本身是化肥起了很大作用,却还在否认施用了化肥。“谈化肥色变”实际上是一股歪风,是不科学的,任何作物生长都需要营养,而化肥就是给作物提供营养的。
袁隆平院士一直有个观念,作物要高产,就要做到“三良”:良种+良法+良肥。种子、农药、化肥是确保粮食和农作物丰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种子好比发动机,农药、化肥好比两翼,三者缺一不可。再好的种子,只有通过精心栽培,才能获得丰收,而栽培是离不开农药和化肥的。常言道,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无收在于药。近年来,杂交水稻在东南亚、非洲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很多非洲国家比较贫穷,那里的农民种田很少使用农药、化肥,因此,同样的水稻种子,非洲国家的产量就比东南亚国家低很多。这就足以说明一个问题,农药、化肥对粮食和农作物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据袁院士介绍,作为超级稻本身,它也是用化肥的。袁院士在第三期超级稻攻关采访中,他说道:“因为今年新采用了一种超级稻专用肥料,才能确保其亩产达标”。超级稻实验,种子在不断改进,所用化肥同样也是在不断改进提升。
但现在我国不少地方也存在着化肥农药施用过量的问题,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影响到生态环境安全。土壤肥力下降、水体富营养化等,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业环境。因此,袁院士强调,我们必须科学有效规范、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要大力推广缓控释肥,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做到少施用化肥,也能达到稳定高产。(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