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与发展研讨会”综述(一)

2016-02-05 11:13:52吴年华张吉明整理
中国名城 2016年3期

吴年华 张吉明 刘 骏 唐 鑫 整理

“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与发展研讨会”综述(一)

吴年华 张吉明 刘 骏 唐 鑫 整理

2016年1月23日,由《中国名城》杂志社、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南京大学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联合举办了“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与发展研讨会”。参会专家对新形势下的城市理论创新、长江三角洲城市的一体化、城市规划的新概念、一带一路与运河文化的关系、城市空间的供给侧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化与公共资源配合的滞后、城市智库、乡村关怀等进行阐述,对本刊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议。在此根据录音整理,以飨读者。

城市理论;城市发展;城市问题

在中央时隔37 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对城市的发展高度重视。2016年元月23日,《中国名城》杂志社、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南京大学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地联合举办了“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与发展研讨会”,来自江苏省和南京市各界2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参加研讨会的学者有:双传学、周明生、周晓虹、谈镇、邹农剑、李成骅、陈友华、徐琴、陈雯、施国庆、朱熹钢、闵学勤、王兴平、胡小武、周蜀秦、高永青等。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名城》主编、南京大学江苏省城市现代化研究基主任、南大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教授主持会议。(刊登内容根据录音整理。因专家发言内容较多,故分两期发表)

把握新形势下的新政策、新理念、新问题

双传学(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一路走来,窗外寒风冽冽,室内暖意融融。新年的瑞雪,把我们南京古城装扮得分外美丽。今天的城市问题发展研讨会探讨我们栖居的城市,它的前世今生,它的未来命运,我觉得特别有现场感,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刚才,各位专家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聚焦主题,激荡思想,贡献智慧,听后很受启发、很有受益。《中国名城》杂志也是在江苏苏省宣传部王燕文部长的关心下一手组建起来的。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王燕文部长,代表省委宣传部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江苏社科理论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今天之所以来参会,一是我自己是从扬州出来的,对扬州有一份很深的感情。我记得是2003年左右,当时扬州市委市政府组织了一个课题——《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当时请张鸿雁教授在扬州市委常委会上做了关于扬州城市定位的演讲,至今还记忆犹新。我对城市特别是扬州的城市建设非常感兴趣。2003年为孙志军副部长起草了一篇文章《与时俱进建名城》,投到了《求是杂志》,杂志社把名字改掉了,叫做《让扬州“扬”起来》这篇文章影响非常大。还有一个就是,我当时在扬州市委办工作,跟当时的市领导建议,我们要编一部扬州城市发展通史。因为扬州是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后来市领导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了,我也开始收集材料,当准备组织班底的时候,我又调到了省委宣传部,所以就没有实施,有些遗憾。另外,我自己在扬州时写了一些关于扬州城市的文章。我曾经想写一个系列,比如扬州水文化、扬州月亮文化、扬州桥梁文化、扬州宗教文化等。后来我选择了一个我认为最难的写,准备先写扬州水文化跟扬州月亮文化,这个没有人写过,也最难,像盐商文化、宗教文化写的人比较多。第一篇水文化的文章写了一万多字,已经写出来发表了,正当我在起草扬州月亮文化的时候,因工作的变动没有能够最后完成。由于有这样的一些情愫,今天来参加这个会议,感到分外的亲切,所以在这里借这个机会,向我们各位专家,各位学者,长期以来,对我们江苏社科理论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和敬意。

我今天不是作为专家,是作为省委宣传部的一名工作人员,一名具体负责全省社科理论工作的同志,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也想跟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我个人的想法。

大家知道,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曾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千百年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有人说,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此论并不为过。目前,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4天前,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已达到56.1%。2015年,我们江苏的城镇化率超过65%。据测算,2030年,全省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80%。我国正进入城市化的高峰期,城市社会正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组织形态,城市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城市问题都是我国社会最重大的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不仅包括芒福德所说,城市“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还包括,城市“综合病”所带来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我们今天的研讨会聚焦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与发展,充分彰显了我们杂志办刊者与我们的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敏锐意识、行动自觉与使命担当。

现代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巨系统,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集。聚焦会议主题,我觉得今天的会议主题“新形势”这个关键词用得好,在此,我想就此谈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新形势要把握新政策。政策分析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式。去年年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时隔37年后再次召开,它不仅释放了重大政策信号,也为我们理论研究开启了重要的机会窗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有很多新亮点。比如,会议指出,要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有人认为,这次会议的最大的亮点就是推动“人民城市”,让社会和更多市民参与城市的管理和运作。再比如,会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紧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要优化提升东部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所以,再建一批中心城市是未来城市工作的重点。再比如,会议提出的“一个规律”“两个坚持”和“五大统筹”,等等,更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画好了蓝图、提供了遵循,意义十分重大。这些重要内容都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新形势要把握新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最大的亮点,五大发展是统领全局的,我们的城市发展与城市问题研究需要深入研究与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比如,创新发展理念如何融入城市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2015年全球范围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关键词与发展趋势是创新。创新已经从摆脱危机的政策选项之一,升格为在新一轮的全球城市格局重塑中脱颖而出的唯一战略选项,成为国际城市2.0模式聚焦的核心内容,国际创新中心城市的首要特质就是创新性,缺乏创新的城市没有未来。再比如,协调发展如何提升城市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五大统筹”,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充分体现了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开放、共享同样是城市发展中必须突出强调的重大理念。特别是绿色与共享如何真正让城市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统领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总纲,围绕五大发展理念有许多重大城市发展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新形势要把握新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我们对城市的理解,对城市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中暴露出规划不科学、定位模糊、文化传承断裂、产业结构雷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今天的中国,既处在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也面临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城市病。比如城市空间、生态环境、交通“两难”问题、住房问题、农民工问题、“城中村”改造问题等等,都是当前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这里,有几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值得关注。比如,城市既是经济载体,也是一个文化容器,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守得住乡愁,如何保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有很多学者在探讨这个问题,刚才大家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里面说到底可能还是文化短视与利益捆绑问题。再比如,城市发展中,如何有效解决新市民融入问题,城市是最大的劳动力“蓄水池”,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义务为农民工,为更多劳动者提供生存空间。否则,社会矛盾不断积聚凸显,城市不但不能为人们提供美好的生活,还会成为不稳定的根源。要真正让城市发展成果让所有人共享,城市化不光是“化”物,关键是“化”人,尤其是“化”新的城市人,城市化也不仅是物质形态上的变化,更要有精神文明上的提升。再比如,6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建筑是一种精神植物》,建筑不仅是身之寓所,更是心之栖居。明末清初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道:“房舍与人,欲其相称。”这个“相称”的观念,就阐明了建筑应该是人们灵魂的依靠,而不能只满足于商品的属性。“相称”不是讲享受,而是人与物的和谐。中国传统崇尚“天人合一”,建筑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和谐才有美感。建筑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生长的。它是一种精神植物,扎根于土壤,蓬勃化作一片片独特的风景。建筑承载着历史,连接现在,通向未来。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析理研判,用更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把一个个理论之思与实践之诘的问号转化成经世致用的感叹号。

实践有所需,理论有所应,思想厚土托举实践高地。我们坚信,有广大专家学者的责任担当,有报刊杂志的良好平台,我们一定能协同创新更多应用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的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城市改革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服务好城市发展研究这一大课题

李程骅(教授、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南京社会科学》杂志总编、博士生导师):

在新形势下,包括经济学在内及城市经济、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面临着话语体系转变的问题。过去我们讲西方的城市学理论源头问题,讲西方城市理论如何结合中国城市的发展情况等,整个话语体系都需要调整,包括对以往的经济研究再次做出一种反思。以江苏城市经济学会、南京大学城市现化研究基地和扬州的《中国名城》杂志等成立一个协作的平台。围绕城市发展研究做新的探讨。

城市化研究和现在强调的新常态下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一致的。六年前我们《南京社会科学》杂志发的文章中就已经强调了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当大家都在谈经济的时候,我们杂志率先刊发一组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文章。《中国名城》杂志的城市研究究竟从那个方面去切入,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是,把我们的城市研究体系和我们办刊体系的设置关系要处理好,因为他们的评价体系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杂志能不能把我们城市研究各个领域的专家,通过一个策划和主题,通过我们的专题,形成大家公认的、先导性的话语权。《中国名城》将来三五年应该定个目标,要成为中国研究城市最权威的期刊之一。但这个权威性如何确定?立足于哪个学科?在现有的条件下是以城市社会学科作为支撑,还是像《城市问题》那样的综合性研究,还是经济类的,或是文化类的。这个主要学科的依托是非常重要的。依托哪个学科迅速进入C刊,进入C刊杂志的高端作者队伍才能稳定。因为主要写文章的都是我们这些大学老师,教授,他们主要是依托C刊为基础。别的期刊,干部写也好,业余作者写也好,其他学科人写文章也好,他缺乏一个权威的、统一的认定。《中国名城》要把之前的行业体系,转变成学术体系。《中国名城》的定位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来整合我们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建筑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队伍,来提供一个超越地域的,在全国层面探讨城市发展规律等方方面面研究的文章。

高永青(《中国名城》杂志常务副主编):

2015年,是中央高层对城市工作有一系列的深刻研究,深入的思考。12月20号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是时隔37年召开的规模大,准备足,影响远的一次会议。我们《中国名城》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关心五大理念如何落地生根。这五大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学一个新型的发展观,是对一个城市新型发展的具体要求,怎么样能够得到实施,大家可以做一些思考,我们杂志欢迎各位关注五大理念怎么样落地。

第二,我们这一届党中央集体特别提出了以问题为导向,对问题提出清单,那么城市问题有什么清单,也希望各位一同来思考,发挥智库的作用,把我们这个城市的问题一一梳理出来,并找出解决的途径。

第三,要深入研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关系。一是尊重城市规律,怎么样尊重?像我们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发展规律在哪?是哪些?怎么样去概括?我们历史文化名城究竟是为原住民服务还是为游客服务?怎么样去思考?我们的资源怎么样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二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这也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每个城市都想成为一个区域中心,成为一个龙头,都不甘当配角,那么怎么去统筹,怎么样科学地统筹,怎么样合理地统筹,也希望各位专家和学者,为这些方面多撰稿。三是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好多城市之前做了规划,就不管之后怎么实施,怎样去把规划做好。我们在扬州也经常讲,一流的规划,二流的建设,三流的技术,四流的工人,所以,规划再好如果不落地,就没有办法实现。包括在城市管理中,城管人员被嘲讽,那我们制度上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怎么样解决?四是改革、科技、文化这三大动力,这个三大动力的内涵是什么?怎么样去把它组织好?五是生产、生活、生态这三大布局。我们现在所有的城市病,都是因为这三个环节没有处理好。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活的更好,生活的美好也离不开生态,实际上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三者关系。在处理这个关系中,我们国家的责任在哪,最后也提出了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但现在社会的分层越来越厉害,社会矛盾也越来越严重,政府怎么样动员社会,怎么样动员市民参与到共建共享,怎么样共治共稳,市民参与的途径在哪里,这些都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围绕这些方面多多思考。

谈镇(江苏省委党校教授、科研处处长):

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城市问题是我们最近这些年遇到新问题最多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五个重点问题,几乎都反映在城市产业上。我们现在还想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还停留在90年代的行政策略上,在新常态下,在供给侧大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如果不稳,必将带来社会问题的大爆发。《中国名城》杂志社可以组织专题性的研究成果,一批一批的推出新论文,带有组合拳的研究成果来研究和来消灭这些城市问题,这样可以把江苏省社会科学界的声音发出来,用中国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展示中国的力量。

闵学勤(江苏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南大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为什么一到下雪大家就说:北京变成了北平,南京就变成了金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怀?不仅是有总书记所说的“乡愁”,其实也有“城愁”。我们的城市建设千篇一律,找不到归宿,找不到文脉,所以才期盼下雪把我们的情怀迁回到过去。这种感觉,在网上会有共鸣,引起强烈的反响,我们就是要回归这样的文化,这与我们今天说的新形势当中的文化回归有很重要的相关性。现代城市研究正出现新的格局、网络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所谓的“云城市”这些如何契合,信息化的城市和我们要回到心中的文化城市,这些在我们的《中国名城》上一定要有很鲜明的反应,每期都能找到我们的乡愁所在,又能找到现代或者后现代的景象,这个要有特别明显的感知。要在这上面找到诉求,就像是学术诉求、技术诉求等,都应该有回应,这个“新”能不能在未来的《中国名城》的办刊上有所体现。

第二个“新”,智库是不是也可以和教授们合作一下,智库和城市问题,既扩大名城的影响,也扩大智库的影响。在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诉求之下,智库如何来发展,智库和《中国名城》怎么样做结合,在2016年可以考虑一下。

最后一个“新”,农村的凋敝,跟以往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以前城市化是大踏步地往前走,没有顾虑地往前走,但现在不一样,现在在城市化过半了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乡村空心化触目惊心的前提下,城市化是要走两步要回头一步半,才能对得起底层社会,要不然,乡村问题很可能是一个重大的隐患,我们要回望乡村,《中国名城》也要有这种乡村关怀。

结合实际研究城市发展的新问题

陈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想把去年以来,我们做的与城市相关的事情,跟各位专家做一汇报。

一、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的重点基金项目——长三角一体化。我们去年正在整理一篇文章,一篇英文文章,同时我们也在帮国家发改委做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个规划,在做这个项目规划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还在整理和撰写这篇英文文章,2014年的城市人口增长,整个长三角的16个城市,新增的城市人口,有38%是在上海,所以很难说上海起来了,南京就跟着起来了,其他城市也跟着能起来,目前来说还是做不到,还很难实现。而上海市房地产非常紧张,可见二三线城市就是很衰败,跟我们整体上做的态势分析是很相似的,这就说明我们长期以来在推进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推动的是经济一体化,而在社会一体化这个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所以我想提出来,社会学界可以大量的研究,我们想为什么上海会集中这么多的人口,我们做了一些分析,比如说,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可达性越来越好,我们到达上海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一现象带来的问题不是人口从上海出来,而是外地人口往上海挤,所以上海这次十三五他所关心的问题就是,他总人口指标卡在2500万人,可是它现在已经2400万人口了,它怎么能控制住?但它不想控制也不行,因为它的土地规模,它的整个的社会运转情况,它撑不住这么多人口。后来我们就说,上海自己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为什么?上海人均的财政支出,是南京跟杭州的两倍,那么同时南京跟杭州又是其他城市的两倍到四倍。从这个角度来讲,越往大城市走,享受的社会福利就越好,因为有16%的医生在上海,还有很多教育资源,所以我们觉得,关于社会的一体化,如果真的要解决上海的人口问题,和其他城市人口萧条的问题,其实就是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包括现在微信里经常传的上海文化现象,他们(上海)的社会规则、社会文明程度比较高,这也是使得大家愿意去的原因。这次的十三五也特别提出来,包括习总书记给江苏提出来,“强富美高”里有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以前的十三五规划,就很少提人的素质,民众有要求都是讲的政府该做什么事情,这次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就是怎么样去提高人的素质,我觉得这个就是在社会学、文化学研究的方面,非常有用武之地的方面,这个方面我觉得以后再合作继续做社会一体化,这个方面能不能做得更多,因为原来我们做得更多的是经济一体化,做了金融如何一体化,产业如何一体化,包括环保等等。但实际上对社会一体化,在整个的一条化进程中,还是有很多课题可以深入研究的。

二、城市工业用地的改造。这个方面我们也刚刚开始做,这个方面如果有,我们也可以和张鸿雁教授、《中国名城》杂志进行合作进行相关研究。我们在关注城市用地改造的过程中,可能是社会学更多关注的是它的形态,文化的保留,我们更关心它的比价问题。因为工业用地如果变成一个服务业用地的话,它的用地性质怎么变?如果它真的变成一个服务业用地,它要去补差价,那很多的业主就不乐意补差价,由此影响了整个工业用地的价格变化。而且在国土资源部那里,没有所谓的科研物流的用地的概念。当时跟国家发改委共同在推动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草拟了一个文件,叫“工业区向城市新区转型的指导意见”,我们希望对工业用地向科研跟物流用地转型的过程给予一些特殊政策,后来这个意见没有出来。但是国土资源部出台了一个叫“促进新产业新业态用地指导意见”,基本内容上也包括了科研用地的指导意见。

三、“多规合一”实验,我们以淮安跟句容市两个发改委合作作试点。实质上多规合一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是在规范整个城市市政府、市长的权力,住建系统部门在做“多规合一”更多是在技术上的事情,就是从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图斑不一样去做对接和对比,主要还是在改革上面的,怎么去做大的、深入的改革。

其实我们是在它上一个层面,然后我们希望就是在一个大的圈子有了以后,然后下一步再交,因为我们做多规合一不可能做成厦门那样,城市规划做完,土地规划做完,两个再拼凑起来,这个就不行,应该在事前把规划的事权给它分割好,然后再来做。不能每次都像厦门、广州他们做的那样,图斑对起来,几十万个图斑不合,然后每一个图斑再去一个个对照,这个就很耗时,没有必要。应该在前面就有一个事权分割,土地规划做什么,城市规划做什么,大家把边界分清楚,然后再来做这个事情。我们希望把它做到一个语境里去,但是再下来就是它的分类体系,还有把空间分开,就是城市归城市规划做,土地归土地规划做,农田也归土地规划做,然后是不是内部的你就交给城市规划做,而这里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所有规划都要改,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应该市场做的事情你不要去做。

我们做的试点可能与纯建筑学不一样,我们有社会学的方法,但我们的重点不在社会学的方法上,我们的重点还是发挥了我们地科院的优势,我最近刚刚拿到科学院给一个几百万的项目,但我觉得这些钱可能还不够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然科学的专家、特别是环境科学的专家组整合进来,让他们来帮我做乡村的自然环境改造,现在已经整合了三个单位的五个组,除了我们自己的组,其他五个组的自然科学家,包括生态中心做乡村分散化污水处理的专家组,他们改进的一项技术,可以将普通家用的马桶如同飞机上真空抽水马桶一样,用很小的管道,将废弃物集中收集,因其浓度很高,经过发酵处理可作为有机肥使用。我们想试验污水处理这样的一个方法,并将之推广。这是其中一个组,另外一个组在做有机肥,教农民如何做有机肥。在我们单位的几个小组做乡村的水系整理,现在的乡村很难看到小时候能见到的清水,我们将生态的方法带入其中做乡村的水系整理。科学院要求我们选两个点,一个点在常熟。我们现在坚持选在句容茅山,因为山上的水系比较好控制,常熟那个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水系交错,没有办法实施。故而我们现在几个资源环境的组进来之后,再跟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从田野到餐桌的农村的产业链。这是科学院给我们几百万的资金,可我们预算下来可能还不够的。

责任编辑:吴年华(张吉明 刘骏 唐鑫 整理)

Seminar of Urban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as jointly held by Ancient Chinese Cities, Jiangsu Academy of Urban Economy and Urban Modernization Research Base of Jiangsu Province of Nanjing University on January 23, 2016.Participating experts elaborated the innovation of urban theory, the integration of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new concept of urban plan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e Belt & One Road and Canal culture,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urban space, changes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lag of public resources cooperation, urban think tanks and rural concern, and als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ur magazine. We hereby write it down according to the recording to present to the readers.

urban theory ; urban development ; urban problems

C912

:A

1674-4144(2016)-03-24(5)